1913年总统选举时,北洋军阀领袖袁世凯派人纠集打手包围选举会场,高呼“今天不选出我们中意的大总统,就休想出院”,直至他足票当选才善罢甘休,而国会在1914年就被袁世凯解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参议院制定,但也被袁世凯废除。这些事实表明( )
| A.孙中山对袁世凯的政治阴谋准备不足 |
| B.民国时期政党制度对军阀缺乏约束力 |
| C.中华民国初期没有建立起权力制衡机制 |
| D.资产阶级民主抵不住封建军阀的枪杆子 |
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过程中,清政府陨落了。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政府也不断地进行自我拯救,力求跟上工业文明的脚步。下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禁政策的实施表明清政府自我拯救的决心 |
| B.洋务运动的开展说明清政府完成了自我拯救 |
| C.维新变法运动使自我拯救深入到制度的层面 |
| D.护国运动加速了清政府自我拯救的步伐 |
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的。”下列史实不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 A.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
| B.宋代形成了以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 |
| C.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
| D.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 |
某一条约有如下文字:“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该条约的签订()
| A.促使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 |
| B.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
| C.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
| D.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
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 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
| 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都出现变化 |
| 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
| 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
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堀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
|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
| B.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
|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
|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