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一主张( )
A.为君权天授提供理论保障 | B.意在强化中央集权 |
C.希望恢复西周时期宗法制 | D.强调天与民的冲突 |
尼克松在1971年曾说:“我们在军事上曾经是世界第一位……现在,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国家,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我们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来考虑问题时,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尼克松所说的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欧共体的形成 | B.日本的崛起 |
C.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 D.中国的振兴 |
从20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2004年1月19日,日本陆上自卫队进入伊拉克,这是二战以来日本陆上自卫队首次踏上处于战争状态的外国领土。其根本原因是()
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 | 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
C.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 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
20世纪90年代,有人在评论国际时局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的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那么该评论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且将会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
B.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
C.两极格局解体后,经济区域集团化开始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 |
D.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
法国巴黎有一个著名的“路易十五广场”,在恐怖统治时期被改名为“革命广场”。1795年再易其名为“协和广场”,取意“全国各族和谐、融洽、具有凝聚力”。1814年再次被改回“路易十五广场”。1830年路易·菲利普时代它又重新恢复为现在的名字“协和广场”。这主要说明了()
A.法国大革命反封建的不彻底 | B.法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
C.法国共和制的道路曲折漫长 | D.法国封建势力疯狂反扑 |
汉密尔顿针对美国建国初期的状况说:“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针对上述状况,1787年改造后的“建筑物”是()
A.总统制 | B.联邦制 | C.共和制 | D.三权分立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