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专制与民主是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速臻“文明”一途,实归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统一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行省品秩高,权势重,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行省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三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四  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的手续,又是非常不合理。他的最高命令称上谕,上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明发上谕都是比较不关紧要的事……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也不知道……后来凡是要紧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西周、秦朝政治的主要差别。
(2)根据材料二,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四,说明明清两朝在发布政令方面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政治发展的趋势。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明清时期科技的衰落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以下是前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几组言论,请回答相关问题: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 (1949~1963)阿登纳认为:从历史来看,欧洲大陆之所以一直就战乱频仍,动荡不安,主要是由于各国争霸欧洲造成的,尤其是德法两国之间的争夺。“德法之间的紧张关系,给世界造成了……灾难”,因此,如果这种争夺不停歇,即“德法两国不能真正和解,欧洲就不会太平”。阿登纳还认为,近代以来欧洲大陆短暂的和平与稳定,主要是依靠国家(集团)之间的均势,即力量的平衡来维持的。这个平衡体系是“从17世纪到18世纪初逐渐形成的”,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均势……并非总能使和平得到维护”,而且均势的可变性很大,“很可能是脆弱的”。因为各国出于自身不同的利益或者某国随着力量的强大而不满足于均势现状时,都会使均势被打破,从而导致战争。
——《新全球史》
问题:
(1)概述近代历史上,德法两国之间有过怎样的“紧张关系”?
(2)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简要说明:“均势”为什么是“脆弱”的
(3)在“阿登纳时代”,是如何为欧洲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努力的?

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问题:
李鸿章曾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有何术能负其责?”
问题:
(1)文中的“破屋”是指什么?
(2)“破屋”之“破”主要表现在哪里?
(3)李鸿章“一辈子”办了哪些“事”?任举2件并作简要评价
(4)李鸿章自诩为“裱糊匠”,但也有人称其为“开拓者”。你怎么看?

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地方行政制度是政治制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316页
材料三: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同的参议院。……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互相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 《美国的历程》
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信息。
(2)根据材料二,填写元朝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简表。简要说明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影响。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主要职能
中书省


枢密院

主管军事
御史台

主管监察


(3)材料三中“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指当时美国的什么制度?存在着什么弊端?后来1787年宪法是如何解决这些弊端的?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前416年,民主的雅典人投票决定对弥罗斯岛居民进行灭族性大屠杀,原因很简单,这个弱小城邦想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保持中立,既不跟雅典也不跟斯巴达结盟,而在雅典民主派看来,这不啻是蔑视雅典的权威,挑战其作为提洛同盟盟主的地位。
——《全球通史》
材料二:前406年,雅典军队在阿尔吉努群岛附近的一场大海战中打了胜仗,返回途中遭遇风暴,死亡四千多人;按希腊宗教习俗,军人尸体一定要找到运回家乡,以便以适当仪式埋葬,若不如此,则有严重的宗教和心理后果;但由于暴风雨,将军们没有让船只折回去寻找尸体;回到雅典后,八个将军在打了大胜仗的情况下却遭到民众法庭的审判,其中六人被判死刑并执行了死刑;种种迹象表明,其悲惨结局的主要原因是派系间的恶斗。
——《全球通史》
材料三:前415年,雅典人在全体大会上用表决方式通过决议远征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在并没有任何站得住脚的理由并且仍与伯罗奔尼撒同盟处于交战状态的情况下,雅典人发动了这场大规模侵略战争,企图吞并叙拉古和西西里其他城邦的土地、掠夺那里的财富,结果却全军覆没,死伤几万人,统帅尼西阿斯和德谟斯提尼被叙拉古人俘虏并处死。此役使雅典元气大伤,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败局已定。
——《全球通史》
问题:
(1)以上材料所描绘的是古希腊什么时期的事?
(2)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什么?
(3)概括而言,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4)有人说:从以上所给三段材料来看,似乎要颠覆我们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一贯看法了。你认为呢?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有多种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所谓“三大阶段与两次转型”: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两次转型,分别是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前后与秦皇汉武之间……这次转型时,由于我们内部的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促使我们的社会政治结构非转型不可,那是主动的。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始的。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问题:
(1)依据材料二,指出“两次转型”在原因和方式上存在怎样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选择“两次转型”中任一次,试述这一转型是如何完成的?
(3)综合以上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某一“社会转型”历史时期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