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某一时期,西欧知识界强调:“人具有高度的理性,人具有伟大的力量……”。这一思想体现了( )
| 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传统 | B.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 |
| C.成熟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 | D.“主权在民”的原则 |
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
|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
|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
| 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
七七事变是因日本驻军在北平附近宛平县城外卢沟桥演习,无理挑衅而引起。日军有权驻扎北平附近,所依据的条约()
| A.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
| B.开放了包括杭州在内的新的通商口岸 |
| C.由英、美、俄、德等多国共同参与签订 |
| D.标志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历史巨变是鸦片战争以后社会性质改变 |
| B.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 C.第二次历史巨变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
| D.五四运动是思想层面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
《药》发表于1919年4月。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驼背少爷”,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 A.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 B.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
| C.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 | D.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
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 B.八国联军侵华 |
| C.甲午中日战争 | D.辛亥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