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既要重视以人为本,又要注重法制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 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
材料三 “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
材料四 黄宗羲以“托古改制”的笔法,肯定“三代之法”是“天下之法”,而批评三代以下之“法”为“一家之法”。他倡导民治、反对封建专制,主张立公法、废私法。……他指责封建法律是一家之法、非法之法。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其积极意义何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和秦朝的不同之处。汉初这种立法思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经世济民方案的核心内容,并分析他强调该核心内容的社会政治背景。
(4)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法制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内地人口的迅猛增长,黄河、长江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开发空间的缩小,城镇经济的发展,边疆局势的紧张,清道光以后,向关外、向外口、向海外、向山区、向城镇的移民形成了潮流。在东北,由于清廷封禁政策的松驰,一时间络绎不绝的移民似潮水般涌向关外,东三省人口迅速增长。到了民国时期,“闯关东”之潮有增无减,而且多向北部之吉林、黑龙江扩散。“闯关东”的移民以山东籍最多,其次为直隶,再次为河南、山西。与“闯关东”相比,走口外的移民规模要小得多。鸦片战争后,闽、粤出洋华侨的人数剧增。光绪前期全球华侨有300万,到宣统三年(1911)达到630多万。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洋再掀高潮,民国二十七年全球华侨已有920多万。南方各省交界的山区也成为移民的目标,但规模与上述方向的移民相比就小得多了。
——摘编自张国雄《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和分期》
材料二 100多年的移居使英国血统在美国建立时占有最大比重。1815年第二次美英战争结束,英国人移民美国的潮流重新开启。第一个浪潮开始于二十年代,并且由于英国的动乱而持续直至1842年达到顶峰。40年代后期刺激了又一股英国人的移民潮流,并于1854年达到顶峰。第三次,也是数量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移民潮开始于1879年,延续至1893年经济萧条时期。
这一时期英国产业工人到美国后几乎没有遇到歧视,很快在东部和西部城镇找到凭他们手艺就业的机会。美国移民委员会一度发现,较之其他移民,英国移民更多地从事他们在国内时期的相应工业。在一些重要产业,如采矿业中,英国工人从事高收入、有技术的工作,如煤矿、铁矿等中的领班、监工、经理和专家,甚至矿主。
——摘编自王寅《19世纪美国的英国移民研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移民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移民北美潮流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外近代“移民潮”出现的主要因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王朝时是丝绸之路交往的繁荣鼎盛时期。大食、东罗马帝国也不断派使节到长安与中国相通。国际考古学界在埃及、两河流域、伊朗高原、中亚细亚等地,出土过大量丝绸织品的文物,有的至今仍保存完好。自那时期,能种桑饲蚕的地方,已开始大量注意引进中国的丝纺技术。在长安、洛阳和广州等地,出现了大量的胡商。他们从制售胡饼到珠宝、乐器,开了不少店铺,有的多年不归,把中国看成他们的第二故乡。唐代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也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对以后相互的社会和民族意识形态发展,产生了很多积极、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想文化的交流,是与宗教密切相关的。
——摘编自赵宏《“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后,加大了对丝路贸易苛捐杂税的征收,迫使利益受损的商人逐渐放弃丝路,欧洲在寻找新丝路通道中进入了大航海时代。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对传统的手工产业商品也产生了极大冲击。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传统国家,由于社会分工的制约以及生产力的低下,农民不可能生产更多的商品进入流通。当欧洲在中世纪后开始觉醒,工业革命浪潮席卷欧洲各国,中国传统商品再也难以与各种工业产品相竞争,逐渐被机械化生产的商品所替代。缺少了商品的交易和流动,作为商道的丝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而遭到遗弃。
——摘编自耿翔、贺小巍《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学解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时丝绸之路兴盛带来的积极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5世纪以后丝绸之路逐渐衰落的原因。
近代以来,科学革命成为了社会变革的引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学革命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一个原因在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学术成就。学者和艺术家可以接近的不仅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还有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后者曾促进了物理学和数学的研究。……匠人与学者之间的鸿沟被缩小,匠人在文艺复兴时期并不像在古典时代和中世纪时代那样受到鄙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毕封(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在《自然史》中专门论述了地球形成史。他与“创世纪”的神话针锋相对,提出地球原是从太阳分裂出来的火团,经长期冷却后才形成的。他说:“今天大地整个面貌都留有人力的烙印……大自然所以能全面发展,所以能够达到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这样完善和辉煌,完全是靠了我们的双手。”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天文观测提供了新的手段,从而使人们的视野得到扩大,由太阳系发展到银河系、河外星系,从原来的天体力学扩大到天体物理学领域。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多年的实验与研究,在1831年提出了著名的电磁感应定律。这一定律后来成为发电机的理论基础,开辟了人类利用电力的新时代。
——刘文龙《世界文化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科学革命”为何会成为西方文明独特的产物?
(2)材料二中毕封的“地球形成史观”折射出他具有哪些进步的科学思想?19世纪科技研究取得了新进展,据材料三回答“新”在哪里?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以来,科学革命引发了西欧哪些变革?
中国对外交往经历了古代的朝贡外交和近代的屈辱外交,现代中国的外交观念和政策均发生了重大变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9—1972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
1949 |
1950 |
1951 |
1952 |
1953 |
1954 |
1955 |
…… |
1971 |
1972 |
建交国家 |
8 |
9 |
1 |
0 |
0 |
1 |
3 |
…… |
14 |
17 |
材料二对于西方列强强加于中华帝国的不平等条约,如果要了解其单方面的和不平等的性质,我们就必须回顾一下中国首先强加于西方来客的古老朝贡制度。这个古老的中国制度,也同取代它的条约体系一样,是不平等的。不言而喻,二者不平等的性质各有不同。值得回味的是,清廷对今日司空见惯的外交礼仪极力拒斥,对今日看来严重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割地赔款、治外法权等最不平等的条约款项,却相对容易接受;而西方列强则将清廷习以为常的朝觐礼仪,视为最不堪忍受的不平等待遇。
——王培培《“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
材料三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政府宣布:“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1952—1953、1954—1955、1971—1972这三个阶段,影响中国外交发展状况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现代中国外交的平等性”。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的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的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著名的实业家宋裴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8年,多次陷于困境。到1948年,“东亚”已是奄奄一息了。
——《百年巨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效?据材料二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937年后该企业渐趋衰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