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细菌发电前景广阔》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①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A)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物,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充入空气 ,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B)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不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④现在,每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杆菌来发电的,而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细菌发电”共有三点优势,请结合全文,分别用三个字进行概括。
① ; ② ; ③ 。下列对文章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②段画线句(A)说明细菌发电的历史较长。
B.本文是按时间先后顺序予以说明的。
C.细菌发电的原理很复杂,但都要细菌参与,并与其他物质发生转化。
D.嗜盐杆菌发电原理与其他细菌相同,且成本大大低于糖。请指出第②段中画线句(B)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论述类文本阅读】
守护生态安全要打持久战
王巍
①生态安全与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安全,强调“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绿水青山常在、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要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守护生态安全,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打持久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需要进一步强化依法治理、专项治理和汇聚全社会合力。
②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条重要经验。加快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法规制度,坚持运用好与巩固拓展好强力督察、严格执法、严肃问责等做法和经验,始终保持利剑高悬、震慑常在,方能确保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
③维护生态安全需要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协同治理。从江苏苏州吴江区东太湖流出的太浦河,一路流经苏浙沪3省市15个乡镇,过去受限于“一河三标准”的行政壁垒,污染治理存在难度。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设立后,“联合河湖长制”在太浦河流域落地实施。共同治水的机制理顺了,太浦河水质实现持续改善。要看到,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维护生态安全,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落实联防共治、标本兼治。
④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对防范生态安全遭破坏至关重要。在四川若尔盖县,当地成立黄河护河队,清理河岸垃圾、引导牧民学习编织沙障、种草施肥,守护黄河安澜。鼓励公众自发参与生态环境的监督、保护和治理,方能汇聚起维护生态安全的强大合力。
⑤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的体现。对领导干部而言,保护生态环境、守护生态安全,是必须常抓不懈的“国之大者”。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定能实现。
(选自2024年5月10日《人民日报》,有删减)
下面是小文和小州关于这篇文章的阅读讨论,请根据内容和提示,完成这次阅读讨论。
小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刚刚读了这篇关于生态安全的文章,小州,你能帮我找找它的中心观点吗? 小州:那还不简单,不就是(1)______。 小文:嗯,议论文观点一般用简明地表明态度的完整陈述句表达。 小州:小文,我也有问题想和你讨论一下,你仔细看看文章中画线的句子,它有什么作用呢? 小文:让我想想,我认为它有以下作用:(2)①______。 小州:说得真好,但我认为它还是②______论据,具有论据的作用:③______。 小文:小州,文章不仅开篇很不错,而且整篇文章的论证思路也很清晰,我们一起来理一理: (3)首先:______ 其次:______ 最后:______ 小州:小文,我记得以前阅读报纸时,看到过一则材料: “在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牧民牵头组建青海湖湟鱼巡护队,配合有关部门制止非法捕捞湟鱼行为。” 我觉得它和文章某些观点有些相符,你觉得这则材料可以放在这篇文章第几段作为论据使用? 小文:小州,我认为它可以放在(4)(第______段)理由如下:______ 小州:小文,我发现我们俩讨论后,对这篇文章了解得更全面了。 小文:对呀,我也这么认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阅读《母亲是人生所有问题的答案》,回答各题。
①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每一个孩子身上都会打上母亲给予的烙印。母亲是人生所有问题的答案。
②东晋名将陶侃出身贫寒,少年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后来陶侃做了一个管理鱼梁(在水中筑堰用于捕鱼的装置)的小官。一天,他把鱼品腌制坊的一罐鱼干托人送给母亲。陶母经年累月吃着粗茶淡饭,面对如此美味的食物和儿子的拳拳孝心,她没有欣然接受,相反忧心忡忡。她把鱼干重新封好,让来人带了回去,并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无益,乃增吾忧也。意思是说,你用官家的东西来孝敬我,对我来说非但无益,相反让我很为你担忧。陶侃看到母亲的信后非常羞愧,从此清白做人,廉洁为官,为后世景仰。
③陶母真不愧是一位贤德的母亲。她终日以粗糙的饭菜果腹,面对从天而降的美味佳肴,却没有喜出望外,大快朵颐。相反,她保持了足够的冷静,她清醒地认识到人的贪欲一旦打开缺口,必将如洪水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所以她流露出对儿子深深的忧虑。她的信如当头棒喝,给陶侃敲响了警钟,从此时刻保持警惕,严于律己。
④苏轼的母亲程夫人也是一位见识不凡的母亲。苏轼幼年时,程夫人曾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一天,程夫人给苏轼兄弟讲《范滂传》。范滂为官忠贞不阿,最后受到奸党陷害而死,临行前母子诀别。范滂说:“我今天离您而去,请您不要太过悲伤。”母亲含泪说:“你今日有了这样好的名声,我还有什么好悲伤的呢?”
⑤故事讲完后,苏轼说:“母亲,我长大了要做范滂那样的人,您允许吗?”程夫人微微一笑:“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⑥正是因为少年时经常得到母亲的勉励,苏轼不仅从小立下远大志向,而且养成了坚毅豁达的性格,尽管一生历尽磨难,饱尝贬谪之苦,但总能苦中作乐,从容地面对人生的风霜雨雪。
⑦作家梁晓声的母亲亦是如此。梁晓声在长篇小说《母亲》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小时候,家里缺粮,饥饿困扰着他们。一天,他拿着布袋到母亲工作的厂子里摘了满满一袋榆钱儿。心想,终于可以填饱肚子了。回家的路上,遇到几个同样饥肠辘辘的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央求说:“给我一点儿吧。”梁晓声紧紧捂着袋子,坚决地说:“不给。”另一个孩子也苦巴巴地请求道:“给我一点儿。”他还是说不给。后来,一个孩子喊道:“抢!”瞬间,五六个小孩围了过来,梁晓声拔足狂奔。他跑得快,后边的人追得更快。最后,榆钱儿被抢光了,连袋子也被抢走了。回到家里,他哭着告诉了母亲。母亲说:“孩子,这事怪你,好东西哪里能独自享用呢?你只要分给每个人一点儿,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⑧我们不得不佩服梁母对人情的练达。梁母的教导影响了儿子,梁晓声后来为人处世总是关怀别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他的作品中充满浓厚的悲悯情怀。
⑨名人的母亲能给孩子以人生的指引,作为普通人的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都能从母亲身上找到遗传密码。民间有一种说法:好女人福泽三代。可见母亲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是多么重要。
⑩母亲是人生所有问题的答案。
(1)梳理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将对应内容补充完整。
人物 |
教子事件 |
产生影响 |
感悟主题 |
陶母 |
② |
陶侃从此清白做人,廉洁为官 |
④ |
① |
讲范滂的故事 |
苏轼从小立志,养成坚毅豁达的性格,饱受贬谪之苦也能从容面对人生风雨 |
|
梁母 |
教导孩子学会分享 |
③ |
(2)请从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下列两句任选其一作答)
①她清醒地认识到人的贪欲一旦打开缺口、必将如洪水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
②母亲说:“孩子,这事怪你,好东西哪里能独自享用呢?你只要分给每个人一点儿,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3)母亲在苏轼幼年时的教育,对他的人生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请结合下列苏轼作品简要分析。(任意联系一句题可)
链接材料: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②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③何夜元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4)读完本文、相信你也会想起自己的母亲,请联系生活实际举一例,说说母亲给了你哪方面人生的答案。
阅读《以行动开创未来》,回答各题。
①中国科学院著名研究员谭垦曾说:“你对什么感兴趣,不是最重要的;你为感兴趣的事情做了什么,这才重要。”这启示我们青年一辈,要以行动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
②瞬间的感兴趣是找到永恒热爱的基础。如果说永恒的热爱是烟波浩瀚的大海,那瞬间的感兴趣便是指引你前进的灯塔。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瞬间开始,把对地球引力的探索化为永恒的热爱;亚运会最年轻的冠军崔宸曦,第一次见到滑板就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把滑板运动作为自己一生永恒的热爱。他们的事例告诉我们,这诸多感兴趣的瞬间,总有一个会指引我们抵达永恒热爱的彼岸。
③让我们抵达热爱彼岸的,最重要的是行动。行动是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热爱的桥梁。谭垦几十年如一日进行科学研究,用行动将其化为自己一生的热爱;樊锦诗把对敦煌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工作作为自己一生的挚爱和无悔的追求,以实际行动书写自己的一腔热忱。[甲]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要以行动助力我们所热爱的事业,用行动将瞬间感兴趣的事化为永恒的热爱。
④如果不付诸行动,感兴趣的事情便只会停留在瞬间。[乙]彭端淑《为学》中的那位富僧、心中一直向往南海,可是迟迟没有行动,眼睁睁地看着穷和尚依靠一瓶一钵从南海归来。因为富僧没有行动,所以他的兴趣与理想最终化为泡影。
⑤然而,是不是所有感兴趣的事都得做呢?做感兴趣的事是不是一定坚持不变呢?
⑥刘祥不是喜欢斗蛐蛐斗鸡吗?这样的兴趣最终导致误国亡身。科学家钱伟长年轻时对文科特别感兴趣、然而,他为救民族危亡毅然弃文从理,学习起了制造飞机大炮的知识,最终成为了力学之父。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做感兴趣的事要合情合理,要顺应时代要求,这样才能有利于国家和民族。
⑦习近平总书记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我们青年一代,生逢盛世,应该用行动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为祖国繁荣增光,为民族复兴助力、用行动去开创美好的未来。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引用谭垦的话,既是本文的道理论据,又是中心论点。 |
B. |
第④段从反面进行论证、举富僧的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
C. |
第⑤段用“然而”一词转入思辨,使文章陡然有了深度,也使论证更加严密。 |
D. |
本文旨在告诉青年一代,兴趣是行动的前提,行动则是兴趣的桥梁。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把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 |
(2)下面的事例,放在文中的[甲]处还是[乙]处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明代开国文臣宋濂,从小热爱读书。可是家中贫困买不起书,只好向藏书之家去借,并抄录下来反复学习,即使天气寒冷,也从不间断,后来成为著名的文学家。
(3)请简述文章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读了本文,你打算为你感兴趣的事情做些什么?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回答各题。
[材料一]
①日前,一则关于微塑料会伤肝肺的研究登上热搜榜。相关研究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期刊《环境与研究》上。实验结果表明,纳米级的微塑料可能会进入肝细胞和肺细胞并破坏其正常工作机能,从而对器官造成损伤。微塑料可能成为人类健康的又一“隐形杀手”。
②微塑料是一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块状、丝状等形态的塑料碎片和颗粒。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
③过去,人们对于微塑料的认识主要体现在环境影响方面。近两年,科学家逐渐发现了微塑料也会损害人体健康。
④长期以来,塑料被认为是一种惰性物质。人们认为,微塑料在进入人体后,会经过胃肠道、胆道被排泄出体外。然而,有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小于10微米的微塑料可以穿过细胞膜进入循环系统,并到达其他组织。
⑤实际上,肉眼难以分辨的微塑料几乎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南京大学的相关研究就发现常喝瓶装水、吃外卖食品及工作中常遭遇粉尘的人,粪便中的微塑料更多。此外,沐浴露、牙膏、防晒霜等个人护理用品,以及洗衣机洗涤衣服产生的废水等都可能含有微塑料。
[材料二]
①微塑料源于人们使用的大量塑料产品,其中最常见的是用于瓶装水的塑料瓶。塑料瓶的制造材料主要是PET塑料(涤纶树脂)。据推算,全世界平均每分钟会售出100万个塑料瓶,平均每年会售出5000亿个塑料瓶。
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塑料制品生产国。2021年,中国生产了1.1亿吨塑料,进口了3397万吨,生产了塑料制品8000多万吨。同时,中国每年还消费了大约2000亿个塑料饮料瓶。这些塑料瓶最后去了哪里?据统计,大部分废弃塑料瓶都进入了非正规回收渠道。统计表明,全球32%的废弃塑料瓶未被回收利用,最终被遗弃在陆地、河流、海洋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材料三]网友声音
网友A:早餐是用塑料袋装的,中午吃的饭是用塑料盒装的,下午喝的奶茶也是用塑料杯装的。塑料容器成本低,使用方便,用完就扔,也没见造成什么污染。
网友B:我长年累月喝瓶装矿泉水,也没觉得身体不健康。塑料瓶虽然多,但都被回收了,不会产生污染的。
(1)下列对文本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第①段和第②段画线句子分别采用了打比方、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打比方能使说明的内容更科学准确。 |
B. |
根据材料一可知,微塑料是一种惰性物质,它进入人体后最终会被排泄出体外。 |
C. |
“微塑料”的概念最早是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被提出的。 |
D. |
根据材料二可知,微塑料源于人们使用的大量塑料产品,其中最常见的是沐浴露、牙膏、防晒霜等个人护理用品。 |
(2)请你简要分析材料二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大部分废弃塑料瓶都进入了非正规回收渠道。
(3)阅读了材料一和材料二,你对材料三中网友的看法是否认同呢?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北斗”建设者之歌
1999年12月23日,是北京卫星导航中心成立的第五天,也是中心负责人王小同上任的第五天。
这一天,一份“军令状”摆在王小同面前,要求必须在2000年10月前完成建站任务,确保北斗首星按时发射。
王小同知道,这字不好签啊。此时的导航中心还是一片空地。基建面积多达十多万平方米,还有七个分系统、上百个子系统,都要研制,测试,联调,上千台(套)设备要进场安装,任务非常繁重,时间却只有九个月零八天。建设一个现代化卫星导航地面运控系统,至少得两三年。九个月零八天,除非奇迹出现!
他也知道,航天工程绝不能“卫星等地面”,必须“地面等卫星”,因为卫星造价昂贵,它在天上空转一天耗资巨大。因此,导航中心一天不建好,卫星就一天不能上天。
王小同拿起签字笔,在“军令状”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眼前的使命,容不得他有半点瞻前顾后。他向全站工作人员发出了“机房就是战场,施工就是战斗,岗位就是战位”的动员令。
一天,下着大雪,王小同在施工现场突然接到报告:信号收发分系统设备生产计划严重滞后!
“走,咱们现在就赶过去!”他带着工作人员,回到办公室抽出桌子底下一直备着的行囊,往背上一甩就来到火车站,连夜赶到生产厂家,提着行囊来到厂领导办公室。厂领导感叹:“你们的工作作风真是令人佩服啊!”厂家立刻调整生产计划,加快生产进度,确保了按时完成设备生产任务。
北京的郊区天寒地冻,白雪茫茫。北京卫星导航中心的运控大楼施工现场机器昼夜轰鸣,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施工人员日夜奋战,还不忘苦中作乐,在工地的木牌上“发表”诗作:
稻田窝棚青蛙,
白天黑夜专家。
庄稼地里创业,
浩瀚苍穹绣花。
随着运控大楼落成,北京卫星导航中心建设攻坚战开始了。无论是站领导,还是年过花甲的高级工程师,或是刚出校门的博士、硕士,都是战斗员。机器轰鸣声、工人口号声、切割金属声,汇集成旋律激昂的乐曲,在运控大厅昼夜回旋。
一天,供电部门电路升级,临时拉闸一刻钟,机器设备的轰鸣停下不到两分钟,大厅里便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鼾声:有人趴在机桌上入睡了,有人倚着墙角睡着了,有人仰靠在椅背上进入了梦乡……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了我国所有的北斗发射任务,成功率达到100%。奇迹的背后,站立着一支素质过硬的航天发射队伍。
运载火箭推进剂液氢是一种极高危燃料:当它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一粒大米从一米高的地方掉落下来的能量,就会引起爆炸。因此,大家都说,液氢加注队是“刀尖上的舞者”。
李明伟就是这支“与魔鬼同舞的舞蹈队”的“领舞”。
一天上午,李明伟带领大伙儿执行液氢接收转注任务。
“各操作手注意,开始检查管道情况,确认状态!”
“1号管道正常!”
“2号管道正常!”
“各操作手注意,开始……”李明伟的第二条指挥口令戛然而止。因为,他突然感到今天的各种声音与往日有丁点儿不一样,仔细一听,是槽车操作柜传来的声音有些异样。
李明伟心头一紧:槽车氢气泄漏!
他做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关闭供气阀门,立刻向上级报告。
在得到上级“立刻解决,确保安全”的指令后,李明伟向队员们下命令:“赶紧撤离!我留下!”
话音未落,他就拿起氢浓度探测仪,独自向操作柜走去。从理论上讲,氢气泄漏五六分钟,爆炸随时可能发生。而此时,发现泄漏已有三分钟了。
他沉着冷静地打开操作柜,探测仪果然发出“嘀嘀嘀”的警报声。泄漏点如针眼,眼睛看不到;操作柜管路复杂,找到泄漏点非常困难。
时间一秒一秒过去,危险在不断增加。
千钧一发之际,李明伟放下探测仪,把脸贴向那一个个管路连接处,通过气流变化判断泄漏点。当他把耳朵靠近液面计下的管路时,感到有股气流冲进耳朵。用肥皂水进行喷洒检验,连接焊缝上果然产生大量泡沫。
李明伟当机立断,火速处理,按应急程序给槽车泄压,异响立刻消失。这时,发现氢气泄漏已有五分钟了。
李明伟坐在地上,额头上冒出一层豆大的汗珠______
“北斗”,一个寓意深远的代号。北斗七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儿女生命的坐标。今天的中国北斗就像“天外慧眼”,帮助人们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又可以去往何方。为了这一天,北斗人夜以继日,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探索创新,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建设者之歌!
(根据龚盛辉的报告文学《中国北斗》改编)
(1)联系上下文,分析第三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文章写了王小同的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
(3)文章描写了北京卫星导航中心建设现场的多个场景,塑造了建设者的群体形象。这群建设者具有哪些特点?
(4)文章写李明伟从发现险情到排除险情这一部分,段落较多,有的一两个句子就是一段。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5)在文章画线处填入恰当的标点。
(6)结尾段的议论和抒情,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