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模式主要存在三种:①“冲击——反应”模式 ②“侵略——革命”模式 ③“早期启蒙”模式。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
A.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明中后期 |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明中后期 |
C.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 | D.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 |
下表反映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
1987年英、法、日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表
英国 |
法国 |
日本 |
|
第一产业 |
2% |
2% |
3% |
第二产业 |
38% |
38% |
40% |
第三产业 |
60% |
60% |
57% |
A. 建立“福利国家”
B. 第三产业上升
C.“新经济”出现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理论能被认可,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列关于该理论被认可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大力干预经济政策 |
B.20世纪70年代末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
C.美国经济受到来自西欧、日本的挑战 |
D.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果 |
1933年罗斯福政府批准了《房产主再放款法》,成立房产主贷款公司,发放贷款给城市小房主,帮其赎回抵押的房屋,后又通过《房产主贷款法》(1934年)和《国家住宅法》给小房主提供小额修房贷款,并使部分市民可以租到房价低廉的住宅。这些举措()
A.加强了美国垄断组织的统治地位 |
B.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困境和不满 |
C.通过增加政府财政开支来增加就业 |
D.整顿金融秩序,为新政的推行奠定基础 |
美国历史学家洛克腾堡说:“1933至1938年这六年,标志着美国制度上的巨变。”“制度上的巨变”主要表现是()
A.实行计划经济 | B.普遍推行国有化 |
C.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 D.社会福利成为公民权利 |
英国某史学家说20世纪的某一时期:“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作者的言论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 |
B.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最终形成 |
C.20世纪70年代滞涨现象困扰欧美各国 |
D.20世纪80年代福利国家制度弊端丛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