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1月,北大学生张国焘、康白情、许德珩等到上海拜访孙中山先生。孙中山说:“你们学生反抗北京政府的行动是很好的,你们的革命精神也是可佩服的。······如果我现在给你们五百支枪,你们能找到五百个真正不怕死的学生托将起来,去打北京的那些败类,才算是真正革命。”许德珩等回答:“孙先生也掌握过几万人的部队,何以革命还是失败了呢?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思想、旧势力,在那里艰苦奋斗,学生们赤手空拳不顾生死的与北京政府抗争,只因为没有拿起枪来,就不算革命吗?”下列归纳以上两种观点的思维角度的选项是
A.五四运动非革命/ 五四运动是革命 |
B.五四运动是学生反政府/ 学生反旧思想旧势力 |
C.革命是暴力夺权/ 革命是和平请愿 |
D.革命是枪杆子里出政权/ 文化运动也能促进变革 |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近160多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以下不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 B.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
C.巴黎公社运动 | D.中国的改革开放 |
新华网报道,受金融危机影响,马克思的《资本论》在德国重新畅销。目前该书的销售量相比2005年已提高两倍。这一现象说明
A.资本主义制度已经走到尽头 |
B.只有《资本论》可以拯救金融危机 |
C.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
D.社会主义制度呼之欲出 |
2008年12月以来,巴以冲突不断升级,共造成巴方死伤6800多人,以方死伤70多人,但由于各方的努力斡旋,这次巴以冲突并没有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演变成第六次中东战争,这说明
A经过这次血与火的考验,巴以双方已经达成谅解
B以色列打击哈马斯的目标实现,不想进一步扩大战争
C虽然地区冲突时有发生,但和平的力量占主导
D哈马斯军事力量弱小,在遭受重创的情况下被迫屈服
观察右图,对20世纪亚非拉国家在联合国中数量变化的表述,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亚非拉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 |
B.西方国家已经放弃了对亚非拉国家的扼制政策 |
C.第三世界的力量在六七十年代迅速崛起 |
D.所有亚非拉国家都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 |
余秋雨在《千年一叹》中写道:“在今天,世界的麻烦在中东,中东的麻烦在阿以,阿以的麻烦在耶路撒冷。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耶路撒冷,我实在无法描述走近你时的心情。”材料反映的问题是
A.中东地区动荡不安的关键问题是巴以冲突 | B.两极格局已结束 |
C.作者反对宗教信仰 | D.紧张与动荡仍是当今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