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夜莺的歌声》片段,回答问题
队伍出发了,行军灶打头,跟着就是小孩和军官,俩人并排着走。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森林越来越密。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密密的白桦树林,穿过杂草丛生的空地,有爬上了长满古松的小山。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回答。
军官觉得从孩子嘴里什么也问不出来,就不再问了。
(1)“踢”字是( )结构,音序是( ),部首是( )。
(2)在( )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小路 ( )的空地
( )的小山 ( )的树林
(3)用“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写一句话。
(4)“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你从中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5)对画线句子正确理解的是( )
A.孩子不明白军官在问什么,随便回答。
B.孩子是故意答错,欺骗德军,使敌人相信了小夜莺。
C.这个孩子其实什么都不懂,太顽皮了。
(6)你喜欢小夜莺吗?为什么?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你知道么?猫是老虎的先生。”她说,“小孩子怎么会知道呢,猫是老虎的师傅。老虎本来是什么也不会的,就投到猫的门下来。猫就交给它扑的方法,捉的方法,吃的方法。这些教完了,老虎想,本领都学到了,谁也比不过它了,只有做老师的猫还比自己强,要是杀掉猫,自己便是最强的角色了。它打定主意,就上前去扑猫。猫是早知道它的来意的,一跳,便上了树,老虎只能眼睁睁地在树下蹲着。猫还没有将一切本领传授完,还没有教给它上树。”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眼睁睁( )本领( )传授( )
2.读画线句子,照样子写句子。
__________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定主意,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展开想象,写一写。
猫上了树,老虎只能眼睁睁地在树下蹲着,这时,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
《草》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他因这首诗受到过当时一位老诗人的赞赏和鼓励。
白居易是唐朝的大诗人,他从小就爱学习,识字很早,五六岁就开始学写诗。十六岁时,为了求得名师指点,白居易来到京城长安。
有一天,他带着诗稿去拜访诗界老前辈顾况。顾况当时在京城任职,又是有名的诗人,如果能得到他的指点和推荐,日后定能有所作为。白居易把自己的诗作gōng gōng jìng jìng地递上去,顾况接过来扫了一眼,看到署名是“白居易”,就开玩笑说:“你的名字叫居易,现在长安城米价很贵,在这里居住下去可不太容易呀!”白居易一听,心里禁不住突突乱跳,心想:“他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说我的诗写得不好吗?”于是xiǎo xīn yì yì地说:“请老前辈指教!”顾况并未答话,他翻开诗稿仔细地看起来,越看越感到惊奇,特别是看到《赋得古原草送别》时,竞不禁吟诵起来:离离原上草,_____________。野火烧不尽,_____________。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顾况看到这里,禁不住拍案叫绝:“好诗!真是好诗!”他又把头转向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日后一定能成大器!你在长安居住下去是不难的,刚才的话不过是开玩笑罢了。”
白居易得到顾况的赏识,心里非常高兴,学>-j写诗的劲头更大了。为了写好一首诗,他常常fèi qǐn wàng shí,反复吟诵,仔细推敲,看文字上是否贴切,音韵上是否优美,一首诗改了又改,不厌其烦。他的诗( )内容充实,( )明白如话,通俗易懂。他每写一首诗,常常去村头、小院念给那些不识字的老婆婆听,看她们能不能听明白。( )有难懂的字眼,白居易( )马上改,直到老婆婆能听明白为止。( ),白居易的诗雅俗共赏,在社会上流传很广。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村夫,男女老少,都喜欢他的诗。人们把他的诗刻写在名胜古迹处,旅店酒楼里,乡镇屋墙上,甚至还传到了国外,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看拼音写词语。
gōng gōng jìng jìngxiǎo xīn yì yìfèi qǐn wàng shí
( ) ( ) ( )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赏识( )有名( )惊奇( )
4.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拍案叫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厌其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草》这首诗大家一定早就熟悉了,请你试着将文中所缺的诗句填写完整。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月亮渐渐西沉,它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1.照样子写词语。
(1)例:眼睁睁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例:十全十美(带有数字的词)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渐渐( )埋怨( )但愿( )
3.用直线画出中秋节夜晚苏轼心里活动的句子。
山雀
山雀飞到海边上,它夸下海口,要把大海烧枯!
全世界都为山雀这奇怪的举动不安地议论纷纷。海神的京城里挤满着吃惊的居民;鸟儿成群结队地往海边飞;森林里的野兽也川流不息地跑过来,大家都想看海水怎样燃烧,热量又有多大。在那些听到这轰动的消息的人们中间,有一个经常应酬赴宴的家伙,手里还拿着一把银汤匙,跟着第一批人来到海边。他要享受其味无穷的鱼汤。这样的筵席,连最有钱的百万富翁,也没有请他的伙计们吃过。
大家挤到一块,张大着嘴巴眺望这场奇观,他们默默地凝视着海洋,这儿那儿有人说话:“你瞧!你瞧!快看见海沸腾了!快看见海着火了!”
“不对头!海在燃烧吗?不,没有燃烧。海发烫了点儿了吗?不!甚至不烫不热呀!”
山雀吹牛夸口,结果如何呢?我们的“英雄”羞惭地逃回了它的巢。山雀闹得满城风雨,却不曾把海烧着。
倒不是要唐突什么人,我再想多说一句:事情还没有做成就吹牛夸口,的确糟糕透顶。
1.根据意思写词。
(1)(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 )
(2)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 ( )
2.在文中摘录两个表示看的词语,并自己再写两个。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奇怪( )吃惊( )羞惭( )的确( )
4.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从文中找到句子用“______”画下来。
5.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写话。
全世界都为山雀这奇怪的举动不安地议论纷纷:有的说_________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的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饥饿的狐狸越过果树园的墙头,看到了丰盛的成串成串的葡萄。狐狸的视线一落到葡萄上,眼睛和牙齿都发亮了。多汁的葡萄在阳光中亮晶晶的像碧玉一般,唯一的遗憾是葡萄都挂得高高的,狐狸无论怎么也挨不近抓不住。眼睛看得见,牙齿可咬不着!
狐狸白费了一个钟头,它只好走了。它愤愤地说道:“算了!虽然看上去挺好,实际上却都没有成熟!没有一颗不是酸的!我又何必叫我的牙齿酸得咯咯咯地发响呢?”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 )地说道挂得( ) ( )的月亮
( )地说道吃得( ) ( )的月光
2.用下列关联词造句。
一……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_比作_________。请照样子,再写一句这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写句子,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没有一颗不是酸的!我又何必叫我的牙齿酸得咯咯咯地发响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