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现代文阅读,完成后面小题。(共12分)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通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③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⑦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②句与①句形成鲜明对比。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 ”;句②中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 ”一词和两个“ ”字,行文很严谨。(3分)
④句的“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是( )(1分 )
A.藐视敌人的豪情 | B.胜利的自豪感 | C.必胜的信念 | D.对敌人的嘲讽 |
⑤句中的“至发电时止”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 (1分)
文中与句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相应的句子是 ”。(2分)
句⑥、⑦中能表现我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一系列动词是 (3分)
和平是人类共同的呼声,请你就人类和平事业设计一则公益广告。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不同的读者在阅读时会在脑内对文章信息进行不同的加工编码。通信地说,即读者会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阅读。其中一类策略,是从测览的文章中收集观点和信息,并把它们作为分别独立的单元输入到大脑中。就像爱吃甜食的小女孩从满地的糖果中随意挑选自己喜爱的那些,并把选好的糖果放进自己的篮子里。这类阅读策略叫作"线性策略"。
②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类读者,在阅读时更加注重文章的整体结构。他们在阅读时会根据文本内容建构一个层次清晰的框架,就像用信息积木搭建了一个"金字塔",各类纷繁的信息被安置在金字塔不同的层级中,变得简洁明了,需要时可以从框架中逐级搜索,使得阅读更有效率。这种阅读策略叫作"结构策略"。
③研究证明。在阅读有标记的文章时,内容的重点得到了提示,能够让阅读更为高效。文章标记可以让我们更快地筛选信息,也有助于形成更好的认知框架。我国学者王蓉的团队在实验中邀请了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在读学生,请他们阅读同一篇讲述科学知识的文章。其中部分学生阅读的材料没有标记提示,另外一些学生则会在文章中看到诸如下划线、加粗等提示重点内容的标记。在随后的记忆测试中,研究者们发现,不论处于什么学习水平(初中、高中、大学),阅读有标记文章的学生们整体上表现出对文章内容更高的记忆水平。更有趣的是,实验还发现,这种记忆水平的提高并非总体上记忆数量的显著增加,而是体现在对于重点知识的"更佳回忆"。也就是说,文章标记就像大脑里的一个自动筛选器,以自身为线索指引记忆的方向,让大脑记住并保存需要的重点知识,分离和过滤无关的冗杂信息。
④研究还发现,并不是更多的标记就会带来更完善的阅读效果。相反,少量的有选择性的标记能够让被标注的信息在大脑中得到更好的保存。一篇文章中有少量下划线画出的重点。你能够非常清晰地分辨出它们;如果整篇文章大部分内容都被线画满,放眼望去,你只能看到标记的海洋,反而无法找到真正的重点。
⑤不同形状的标记也会产生不同的效应。用哪种特殊符号做笔记更有利于记忆知识呢?实验发现了有趣的结果:在帮助读者进行阅读记忆方面,连续的下划线(横线或者波浪线)比着重号(每个字下画三角形)更有效。研究者的解释是,连续的下划线可看作对内容的整体标记,着重号则是分别对单个汉字进行标记。阅读时,读者更容易把下划线标记的内容在大脑里串联起来进行加工,而对着重号标记的内容仍然是以一个个汉字的形式进行独立记忆。因此,在对整体内容的记忆上,下划线的效果更好。
(摘编自《百科知识》2021,04B)
【材料二】
学习者常见的做笔记的方法有:
标记法。在书上重要之处圈、点、勾、画,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把握重点,寻找文章脉络等。
批注法。批注是把段落要点、疑难注释、心得体会等随手写在书上空白处的一种方法,它不仅能使读者掌握书中的细节盒要点,而且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列提纲。在学习过程中,新知识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或者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也会产生一定的联系,使用列提纲的方式就能迅速确立它们之间的关联。
(摘编自姚建礼《初中生语文课堂笔记研究策略》)
【材料三】
(1)下列表述与材料一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阅读的"结构策略",是从文章中收集观点和信息,并将其作为分别独立的单元输入到大脑中。 |
B. |
阅读有标记的文章,学生整体表现出更好的记忆水平,且初中生表现远超高中生、大学生。 |
C. |
文章标记不仅能促进记忆数量的显著增加,而且能实现重点知识的"更佳记忆"。 |
D. |
实验发现,不同形状的标记对记忆产生不同的效应,着重号更有利于知识记忆。 |
(2)什么是阅读的"结构策略"?请根据材料一给它下定义。
(3)材料三是一位同学做的笔记,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4)请运用材料二中的摘要法,给材料一中的第③④⑤段做摘要。8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
樟树下,外婆家
朝颜
①一群老樟树,时常绵密地铺进梦境里。顺着它们挥舞的长臂,童年、外婆、乡愁,时间的经纬,无数次重新映现在一座名叫樟树下的村庄深处。
②大巴车一路畅行,开进了村委会门前的宽阔停车场,车上走下来一群来自全省各地的文艺家,作为其中一员,你忍不住动情地向众人指认这个村庄在你生命中的特殊意义--外婆家。
③儿时钻进钻出的土房子、老洞水、泥巴路、猪栏牛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还有整洁的水泥路、青砖地。原来供全村人洗衣服的泥堰池塘,如今用片石砌得方方正正,成了荷花池。一口用来汲取饮用水的简易水井不见了,你还记得,井面上垫着一块湿滑的木板,上面长满青苔。
④念书前,你是外婆家的常客,父母忙得脚不沾地的年月,一个无人看顾的野孩子,多么需要一个随时可以倚靠的温暖怀抱,外婆给了你一张共卧的床铺,还有许多个在鼾声中如梦的夜晚。只是,她和三舅三舅母共同生活的这个家很穷,给不了你像样的吃食。有一年夏天,三舅母种了一大块地的胡萝卜,于是到了收获季节,餐桌上便每天都是这一样菜,荤腥就更别提了。你瘦弱,敏感,胆小,食欲总是不佳,又从不敢像表弟妹那样无所顾忌地吐露愿望。外婆担心你瘦得不成人形,便每天晚上在你饭碗底下悄悄埋一个煎荷包蛋,用眼神暗示你到门口屋坪趁黑吃掉。那时候,鸡蛋是不舍得自己吃,要拿去卖钱的,外婆甘冒婆媳不和之风险,给予你的特殊慈爱,何尝不是那个时代不可言说的心酸。
⑤ 外婆十几年前已长眠于村后的一座山冈。
⑥那群老樟树还在,它还用宽大的枝叶覆盖一座村庄的日升月落,炊烟袅袅。 五十六棵老樟树,围绕着一个村庄,已经活了一百年甚至几百年了,它们用自己的存在和气息,成就了一个村庄的符号,也丰满了几代人的记忆。
⑦这是一座地道的红军村,村里人念念不忘的,有"一家五兄弟齐革命"的故事,也有"七子参军"的故事。后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欧阳汝明,成家很晚,1928年,当革命的火种在瑞金点燃时,欧阳汝明做通老母亲刘氏的思想工作,又挨个说服儿子们投身革命。他的大儿子欧阳克茂参军时,不到三十岁;他的小儿子欧阳克荣随红军北上时,刚满十六岁。悲伤的是,他的七个儿子,全部壮烈牺牲在了长征路上,1934年,这里荣获了"扩红 [1]第一村"的旗帜。
⑧几年前,一场前所未有的精准扶贫攻坚战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拉开,短短的时间,全村环境好了,产业做起来了,三舅承包的脐橙园,一年四季长得郁郁葱葱,后来,他们又加种了奈李、甜柚,还在果园里散养母鸡和花鸭,受了大半辈子穷的三舅和三舅母,笑声一日比一日爽朗。
⑨若是外婆还在人世,该有多欢喜呢?
⑩几声鸟鸣隐入稠密的枝叶,阳光在叶隙间跳荡,你闻到樟树的香气,像闻到一股源自光阴的醇酿。临别时,和同行的文艺家们在大樟树下合影留念,身后是一排红色大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你体味着一座村庄的前世今生, 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樟树,立于时间之中,枝叶婆娑,周身浸透绿意。
(选自《民族文学》2020年第8期,有删改)
[1]扩红:扩大红军的力量。
(1)本文着力叙写了三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另外两件。
①
②樟树下的红色故事。
③
(2)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理解。
五十六棵这样的老樟树,……它们用自己的存在和气息,成就了一个村庄的符号,也丰满了几代人的记忆。
(3)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⑤段的作用。
(4)第⑩段画线句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全文品析这样表达的妙处。
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樟树,立于时间之中,枝叶婆娑,周身浸透绿意。
(5)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地方政府拟将欧阳汝明家打造成"红色旅游景点",请你为该景点写一段导游词。不超过1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各题。
大美田园
王本道
①千百年来,"田园"这两个字,在国人的思想情感与文化积淀中有着特殊的意蕴。虽然自幼在城里长大,但自打脱离童稚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乘车驶离市区,眼前出现坦荡开阔的原野,宁静旷达的村落,袅袅升空的炊烟,我的心总会沉入一场迷离缥缈的梦境。对田园的眷恋,已经深入我的骨髓。
②今年入夏以来,我约了三两好友,利用休息日出离市区,每天踏着晨光,映着朝霞,在辽宁盘锦水乡徜徉。这里一马平川,坦荡如砥,河流交错如织。在稻田间的阡陌穿行,清风徐来,水波澹荡,周遭世界绿得无拘无束,飞扬洒脱,一缕缕甜丝丝的清香在微风吹拂下掠过鼻翼。 那是正在生长的庄稼的芬芳,草木的芬芳,并夹带着泥土的芬芳,田园岁月的纯净与醇厚,是这些气息的混合;田水清清,粉蝶纷飞,阳光浑朴天真,稻秧恣意茁长。虽然还没有到水稻扬花的季节,但可以想象出一束束稻穗上那朵朵乳白色小花的淡雅,它在农民的心里有种淳朴的香甜。虽然是绿肥红瘦的盛夏,但是原野上却不乏有高低错落的野花,鲜红、橘红、粉红、淡紫、洁白,星星点点,缠缠绵绵,与天边稀疏的云朵连成了一片。身旁的沟渠里,田水在哗哗地流淌,时而有青蛙呱呱的叫声传来,这情景很容易让人想到以往在电影里或图画上看到的江南水乡:一位农人头戴斗笠,手牵一头水牛徐徐而行,稻田中倒映着老人和水牛移动的身影,姗姗可爱。据唐人《云仙杂记》记载:"渊明尝闻田水声、倚仗久听,叹曰:'秫稻已秀。翠色染人,时剖胸襟,一洗荆棘,此水过吾师丈人矣。'"耳听水流潺潺,满目翠色莹莹,令他身心顿爽。
③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打着深厚的田园情结。无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都无异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一种理想生存方式的诗意表现。具有共同文化传统的人们都有共同的生存态度。即便离开故土,但其心灵深处依然有一种执拗的田园情结。人们如眷恋母亲一样地眷恋田园,不仅仅因为那是自己的家园,那里有自己的亲人,还因那里有着熟悉的青山秀水,有弥漫着庄稼成熟气味的田垄。田园承载着记忆,承载着乡愁。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之根,是血脉和心灵的安住之所。
④临近中午,我们走出水光潋滟、一碧万顷的田畴,进入一片芦荡之中。此时,天空焕发出这个季节惬意的火热和光辉。放眼四顾,稠密的芦苇,连绵在天地之间。 走在芦荡的小径上,苇叶葱茏,宛如青纱织成的帐幔;清风吹拂,芦秆摇曳,发出的沙沙声伴着潺潺的水声,合成一支美妙动听的乐曲。我们置身其中,只能看见头顶的一线监天。行进之中,芦荡深处不断"扑棱棱"地飞出一只只大鸟,朋友告诉我说,眼前飞起又旋即隐没的是白鹭,而那直翔云天的芦鹰……"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诗人描绘田园风光的诗句真的是浮动着颜色呢!
⑤我暗忖,无论是陶渊明、孟浩然等古代的田园诗人,抑或是当今世界的后来人,憧憬田园之美历来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这是一种对拜物的、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的否定,对那种真正人性的、朴素的、自然的人生理想的呼唤。从这个意义上说,田园不仅可以"养目",更可以"洗心""养心"。
⑥正午过后,我们离开水乡。夏日的碧眼在嫣然的云朵间笑意盈盈,阳光在无垠的天地间迷离闪烁。 此时,我心中长满了馥郁的鲜花,萋萋的芳草,浓密的庄稼……
(选自《天津日报》2020年8月11日,有改动)
(1)下面是对本文思路的梳理,请你根据第②段和第④段,在方框中补上合适的内容。
向往田园,来到水乡→① →产生联想,引发遐思→② →抒发感想,离开水乡
(2)请结合全文,理解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此时,我心中长满了馥郁的鲜花,萋萋的芳草,浓密的庄稼……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词句。
①虽然是绿肥红瘦的盛夏,但是原野上却不乏有高低错落的野花。(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
②走在芦荡的小径上,苇叶葱茏,宛如青纱织成的帐幔;清风吹拂,芦秆摇曳,发出的沙沙声伴着潺潺的水声,合成一支美妙动听的乐曲。(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的妙处)
(4)散文朗读要有一定的技巧。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朗读设计("•"表重读," V"表停顿,"→"表稍稍延长),请选出设计不恰当的一处
(5)文中说,中国人心中始终有一种田园情结,田园可以"洗心""养心"。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全文和你的生活体验谈一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我们为什么打疫苗
社区要制作一组"我们为什么打疫苗"的科普展板,希望进行疫苗科普的同时,提升人们的社会责任感。请你阅读以下材料,参与制作,完成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新冠疫苗接种实时数据(截至5月30日) |
||
全球 |
中国 |
|
累计接种 |
18.7亿剂 |
6.2亿剂 |
较上日新增 |
2785.5万剂 |
1798.3万剂 |
每百人接种 |
24.04剂 |
43.14剂 |
(来自凤凰网)
材料三
我们的身体具有"获得性免疫"的防御机制,即一旦感染过某种病原体,之后就不易再次感染。疫苗是一种通过接种让人获得免疫力、不再容易被相应病原体感染的物质。我国正在开发的新冠疫苗大致分为5类(见下表)。
疫苗类型 |
主要特征 |
研发公司 |
灭活疫苗 |
接种经药品处理后失去感染及繁殖能力(灭活)的病毒 |
国药集团、科兴中维 |
重组蛋白疫苗 |
接种人工合成的病毒刺突蛋白质 |
智飞生物 |
DNA疫苗 |
接种人工合成的含有病毒基因的DNA |
艾棣维欣生物 |
病毒载体疫苗 |
将含有病毒基因的DNA插入作为载体的另一种病毒并接种 |
康希诺生物 |
RNA疫苗 |
将病毒的RNA包裹于纳米颗粒(脂质体)中接种 |
复兴生物 |
通过疫苗获得的免疫力会持续数月还是能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这一结果有赖于长期的医学观察。目前尚不清楚新冠疫苗的接种方式会像流感疫苗那样需要每年接种,还是像麻疹疫苗那样一生仅接种一到两次。
流感疫苗并不能完全预防感染流感病毒以及发病,其主要目的是预防流感病情恶化。新冠疫苗可能也是这样,其作用主要是预防病情加重而不是预防感染或是发病。不能认为疫苗将解决所有问题,今后传染病防控措施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当大多数人都获得免疫力后,传染病不再出现新的流行。这一现象被称为"群体免疫"。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来说,有人认为当六七成人获得免疫力后,便能够建立群体免疫。这一比例是以每名感染者平均能够传染2.5~3个人(基本传染数)作为假设条件计算而得。
(节选自《如何防范新冠病毒》,载《科学世界》2021年第2期,有删改)
材料四
技术路线 |
灭活疫苗 |
病毒载体疫苗 |
|
研发企业 |
国药集团 |
科兴中维 |
康希诺生物 |
接种程序 |
2剂次,间隔14~28天 |
1剂次 |
|
不良反应 |
注射部位红肿、疼痛,也有发热、乏力、恶心等轻度反应,不良反应率低 |
||
皿期临床 试验结果 |
总体保护效力79.3% 中重症保护效力99.5% |
总体保护效力50.65% 中重症保护效力100% |
总体保护效力65.28% 中重症保护效力90.07% |
(来自澎湃网)
材料五
在中国,新冠病毒的肆虐似乎彻底成为了回忆。不过,在逐渐恢复的日常生活中,依然有危机潜伏。
新冠疫苗的低接种率,就是潜在的危机之一。截至4月15日,中国大陆的新冠疫苗接种率在10%左右,是一个较低的水平。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一个国家疫苗接种率达到百分之七八十,才敢打开国门"。他呼吁,必须尽快地接种疫苗,"一定要在秋冬季以前,把我们的疫苗接种率提高上去,我们就争取了主动"。
(节选自《新冠疫苗"入世"后》,载(南风窗)2021年第9期,有删改)
(1)"疫苗接种现状"展板上,把材料一和材料二放一起,可以达成的一个目的是
A. |
表明我国接种新冠疫苗的速度保持稳定,激励人们尽早接种新冠疫苗。 |
B. |
表明我国接种新冠疫苗的速度不断加快,增强人们对实现群体免疫的信心。 |
C. |
表明全球接种新冠疫苗的进度比中国快,激励人们尽早接种新冠疫苗。 |
D. |
表明我国每百人接种剂数超过全球平均数,让人们明白新冠肺炎不再流行。 |
(2)"疫苗知识知多少"展板上,要解答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请依据上述材料解答。
①打了新冠疫苗,就不会感染新冠病毒了吗?
②打一针的新冠疫苗与打两针的疫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3)"热点话题对对碰"展板上,要回应"新冠疫苗的保护效果会在6个月后消退"的传言。若用材料三画线处的信息来回应,你认为对相信传言的人可能产生哪些作用?结合画线处回答。
(4)在最后一块展板上(如右图),需要一段文字对"我们为什么打新冠疫苗"这一话题进行阐述,引领人们理性思考。请综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帮社区拟写这段文字。
要求:
①多角度阐述,科学合理,逻辑清晰,有正面引导作用;
②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
③120字左右;
④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春天的曲子
【芬兰】托芙•扬松
小嗅嗅沿着四月的田野,走了一天。太阳在桦树间红艳艳地照着,空气凉爽。他喜欢这些树木、这种天气和他自己。
这样的傍晚,应该吹一首新曲子,一段歌唱期望,两段歌唱春天的忧伤,其余歌唱独行的乐趣。他有把握作成这首曲子,它已经等在那里,几乎酝酿成熟了。
他东闻西嗅,要找个地方过夜。他找到了一个干树桩和一些干树枝,在小溪边生起旺旺的火堆。小嗅嗅一向自己做饭。他尽量避免给别人做饭,也不想吃别人做的饭。
一只小爬虫坐在远远的树下看着小嗅嗅,露出害怕但充满好奇的眼神。一蓬头发下两只害羞的眼睛,就是那种从不受人注意的小人物的眼睛。
小嗅嗅装作没看见。他拿出烟斗,点着了,等着他的春天的曲子到来。
曲子没有到来。他只感到小爬虫在死死盯住他,充满佩服之意。他感到不自在了,拍拍爪子叫道:"嘘!走开!"
小爬虫听了他的话,反而从树下钻出来,胆怯地说:"但愿我没吓着你吧?我知道你是大名鼎鼎的小嗅嗅,遇到你我太高兴了。"
"你好。"小嗅嗅冷冰冰地回答。
"我可以在你的火堆旁暖和一下吗?"小爬虫的小脸快活得发光," 只要想想,我就要成为在小嗅嗅的火堆旁坐过的爬虫了,我永远忘不了。"
小爬虫再挨近一点,悄悄说:"你的口琴带了吗?"
"带了。"小嗅嗅很不高兴。给它一搅,他的曲子失去了,孤独感没有了,一切变样了。
小爬虫天真地说:"你永远猜不出我多么想听点音乐。我从来没听过音乐。但我听说过你……"
"你叫什么名字?"小嗅嗅问它。
"我太小了,还没名字,也没人问过我名字。"小爬虫渴望着说,"现在我遇到了你……也许可以……你给我想个名字会很费事吗?只给我一个人用而不给任何人用的名字?"
小嗅嗅咕哝着把帽子拉下来。 树林间传来夜鸟悠长而忧伤的叫声:"唷唷--蒂呜--"
"对一个人崇拜过头,就不可能感到真正自由自在了,"小嗅嗅忽然说,"我知道。"
"我知道你什么都知道。"小爬虫挨得更近一点说,"你的话句句是正确的,我一直想像你一样自由自在……你是去姆咪谷吧?"
"不!我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小嗅嗅狠巴巴地说。
长时间的沉默。 夜鸟又叫了:"蒂呜--"
"我想我必须走了。再见。"小爬虫小声说。
"再见。"小嗅嗅有点不安,"你听我说,这个……你不是想要名字吗?'蒂蒂呜'怎么样?蒂蒂呜……"
小爬虫看着他。它把它这个名字反复地想,反复地咀嚼,反复地听,最后鼻子朝向天空,轻轻地叫着新名字:"蒂蒂呜--"那么伤感,那么入迷。小嗅嗅感到背上掠过一阵颤抖。
小爬虫钻进荆棘丛里,一切恢复沉寂。
小嗅嗅坐下来,倾听溪水和寂静,等着他的曲子回来,但他听到的似乎只有小爬虫激动和羞怯的声音。
第二天早晨,小嗅嗅继续走。在他的帽子下,现在连曲子的影子都没了。除了小爬虫,他什么也想不起来。他把它说的每一个字和他自己说的每一个字,嚼来嚼去。
我怎么啦?小嗅嗅想。这种感觉从来没有过。
到了下午,他转过身来开始往回走。他越走越快,越跑越急。小乐曲在耳际飘过,但他来不及抓住它们。
傍晚时他回到桦树林。"蒂蒂呜!蒂蒂呜!"只有夜鸟醒来:"蒂呜,蒂呜。"小嗅嗅到处叫唤和倾听,直到暮色笼罩大地,新月升起。
这是个新月,他想,我应该许一个愿--一首新曲子。但他忽然改变主意:我想找到蒂蒂呜。
他走进林子,一样东西在矮树丛里瑟瑟作响。"蒂蒂呜!"小嗅嗅轻轻地叫,"我回来找你谈谈。"
"噢,真好。"蒂蒂呜把头从矮树丛里伸出来,"我有样东西给你看看。瞧!一块姓名牌!上面有我的名字,很好看,对吗?等我有了自己的房子,就把它挂在门口。"
"非常好看!"小嗅嗅说,"你要有自己的房子?"
"当然!"蒂蒂呜兴奋地说,"我从家里出来独立生活了!真带劲!在有名字前,我只知道有这件事或那件事,但都没我的事,你明白吗?现在我有了名字,是个人了,发生的每件事都真的是一件事,是对着我蒂蒂呜发生的,我可以这么想,也可以那么想……你明白吗?"
"当然,这对你来说真是太好了。"小嗅嗅说,"我要回姆咪谷了。"
蒂蒂呜点点头,说:"再见! 我也要赶快过我自己的生活了,我失去的时间已经太多!"
"不错,是这样。"小嗅嗅抬头看春天的天空。
头顶是澄清的一大片深蓝,树木顶上是一片海洋的绿。在他的帽子下,曲子开始流出来,一段是期待,两段是春天的忧伤,其余部分是孤单一人的无限喜悦。
(选自《姆咪谷的伙伴们》,任溶溶译,有删改)
(1)阅读文章,从小嗅嗅或小爬虫的角度概述故事情节。
(A)小嗅嗅:那一天,我
(B)小爬虫:那一天,我
(2)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写夜鸟"蒂呜"的叫声打破了小嗅嗅和小爬虫之间的沉默,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图?联系上下文,加以分析。
(3)故事结尾处流出的"春天的曲子"与开头"几乎酝酿成熟了"的曲子一样吗?结合全文,阐述你的见解。
(4)童话中,没有名字的"小爬虫"成了"蒂蒂呜",你从中读出怎样的现实意义?结合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谈谈你的阅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