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
A.道家 | B.儒家 | C.墨家 | D.法家 |
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
B.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
D.“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
《从曼彻斯特到硅谷》中这样写道:“英国→西欧:比利时、法国→中欧:德国(包括奥地利)→东欧:俄国→日本。与法德同时的还有美国,这样的一条工业化浪潮扩散的路线是颇堪玩味的……为什么不是美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呢?难道比利牛斯山太高了吗?但阿尔卑斯山并不低。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这段话的含义是()
A.地理位置影响工业革命的传播 |
B.工业革命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
C.工业革命沿主要贸易线路蔓延 |
D.代议制民主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他(指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称做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并要求做到两者的内部统一。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等于宣布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核心部分即公有制及中央计划体制的抛弃。”这则材料无法揭示出的史实是()
A.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带有市场化取向 |
B.邓小平南方谈话打破了原有禁忌 |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
D.中国市场经济已经逐步确立 |
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我们共产党员……好像是布道的神甫,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我们又不是神甫,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A.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经济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 |
B.反映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
C.赫鲁晓夫决定全盘否定斯大林体制,对苏联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
D.表明赫鲁晓夫试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态 |
《香港华字日报》(1910年7月22日)刊载:“遂令商人日求与官场相交结,意将赖以为护符也。…而官场之视商人,如砧上肉、釜中鱼,为得寸得尺之株求;迨既得商人之实利,则出其虚荣以酬之,初亦未尝不两利。” 对上述材料最完整的理解是()
A.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互利用 |
B.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互敌视 |
C.封建势力残酷盘剥民族资产阶级 |
D.民族资产阶级过分依赖封建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