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欢乐岛。
(一)课内阅读。
啊□多漂亮的贝壳呀□有的像小鸟的嘴,有的像小海龟,有的像小花猫的眼睛□小姑娘的眼睛里闪着羡慕的光彩,情不自禁地说□真好看□真好看□
1.在“□”里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2.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排比句。
(二)课外阅读。
一位老人,本来身板挺结实。在一次意外的车祸中,他的双腿断了,成了残疾人。老人很痛苦,也很悲观。
老人不识字,也没有什么别的爱好,唯一的喜好就是扎风筝。为了不使漫长的日子太难熬,他便让家人备了些材料,然后,就在家里默默地扎着一只只风筝。风筝扎了很多,全堆在房间的一角。
春天到来的时候,老人忽然发现风筝渐渐地减少了,原来被上小学的孙子偷偷送给了同学。星期天,小孙子和班上的同学将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推到了草坪上。老人看到了满天的风筝!那满天的形状各异的风筝全是他扎出来的!
在孩子的欢笑中,老人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认真读短文,将结尾处补写完整。
2.老人为什么很痛苦?他是如何排解这种痛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课文内容我了解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括号里填上“的、地、得”
鸟儿天生是属于自然()精灵,那么把它们放回自然,让它们重新获()自由,就是最好()爱鸟行为了。当看到笼中()鸟儿一只只扇动翅膀自由()飞向蓝天,放开歌喉开始无比欢愉()歌唱,一定会在心中默默为它们祈祷:鸟儿啊!飞()更高更远,唱()更响更甜吧!

阅读古诗,体会思想感情。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这首诗抒写了对远方友人的深挚的(),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2)(,)是千古佳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我们望着同一轮明月。

阅读并回答问题
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地理和政治的阻隔有时反而让两岸民众对彼此的骨肉之情和手足之爱表现得更加浓厚。一次,记者和一位教授约好去采访客家民居,由他讲解带路。没想到,采访当天,他的太太一定要带着上小学的儿子一同前往,在闷热天里陪了记者一整天。那种感觉,就好像多年不见的亲人来了,一定要带全家都来见见。
亲不亲,一家人。无论分隔多久,血缘中注定的亲情还是让两岸民众一见如故,没有任何人能改变两岸同胞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共同的历史记忆,当然,还有共同的未来。
(1)解释词语:
注定——一见如故——
(2)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3)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

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
华罗庚小时候做数学入迷的故事
华罗庚琢磨起数学题来不免显得“呆头呆脑”。柜台上,他做数学题,顾客来问笔的价钱,他却误报了演算出的巨大数字;油灯下,他做数学题,鼻涕流下来,他却浑然不知;寒冬里,他做数学题,手冻得发僵还继续演算;酷暑中,他做数学题,写得汗流浃背都全然不顾。
(1)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短文的第一句和下文是什么关系?

(3)用线画出文中的排比句。

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这四段话接照()顺序,写了不同情况下的见面,表现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儿之间由()到()到(),已经从不熟悉到熟悉,越来越亲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