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小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诗人选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琅 琊 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渡荆门送别①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送严士元②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春袍③今已误儒生。
[注]①此诗是李白25岁初次出蜀远渡荆门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湖北。②严士元是吴(今苏州人)人,曾任员外郎。两人在苏州偶遇后,严要赴湖南,故刘长卿写诗赠别。③青袍,唐代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颜色。两首诗题目中都有“送”字,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两诗中的颔联都是写景名句,但意境各异。请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李诗“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描写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地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出一派寥廓的景象,蕴藏着诗人到楚地游览时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刘诗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 望
李梦阳
【注】 ①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说,指迅速运送粮草。②郭汾阳:唐代著名的将军郭子仪,曾经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被封为汾阳王。第三联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
(清)查慎行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细雨沾衣湿,刀剪良苗出水齐。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注释:此诗作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作者游粤北归途中。“湘东驿”属湖南醴陵,由此东行至芦溪,即属江西萍乡。在这段路程中,作者是沿着陆路走的,故称“遵陆”。诗的中间两联写景有何特点?请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本诗是一首田园诗,但又比传统的田园诗意蕴更丰富,试作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白朴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那刎颈交,却有几个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注:白朴一生悠游不仕。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诗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渔夫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