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戏剧《雷雨》片断,完成文后各题。
[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随下。台上只有周朴园、周萍。]
周 萍 (过意不去地)爸爸。
周朴园 你太莽撞了。
周 萍 可是这个人不应该乱侮辱父亲的名誉啊。
[ 半晌。……]
周朴园 哦。(沉吟,忽然)来人!
[仆人由中门上。]
周朴园 你告诉太太,叫她把鲁贵跟四凤的工钱算清楚,我已经把他们辞了。
仆 人 是,老爷。
周 萍 怎么?他们两个怎么了?
周朴园 你不知道刚才这个工人也姓鲁,他就是四凤的哥哥么?
周 萍 (惊)这个人就是四凤的哥哥?那么,爸爸——
周仆园 (向仆人)跟太太说,叫账房给鲁贵和四凤多算两个月的工钱,叫他们今天就走。去吧。
周 萍 爸爸,不过四凤同鲁贵在家里都很好,很忠诚的。
周朴园 嗯,(呵欠)我很累了,我预备到书房歇一下。你叫他们送一碗浓一点的普洱茶来。
周 萍 是,爸爸。
周朴园由书房下。
周 萍 (叹一口气)嗨!(急走向中门)对舞台说明中周萍“过意不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周萍觉得自己行为莽撞,有失体面,给爸爸丢了脸。 |
B.鲁大海居然当面侮辱自己的父亲,而自己又没能适时有效地制止,周萍感到对不起父亲。 |
C.周萍觉得自己对待鲁大海太粗暴了,因此心有歉意,在父亲面前不好意思。 |
D.周萍觉得就这样放鲁大海走,太便宜了,他准备再追上去。因此,他想征求一下父亲的意见。 |
“(惊)这个人就是四凤的哥哥?那么,爸爸——”周萍这句台词语意未尽,破折号后周萍要表达的意思是( )
A.抓紧把鲁大海赶走,切切不能再犹豫。 |
B.能不能先把鲁大海赶走,暂且留下四凤和鲁贵。 |
C.能不能不开除鲁大海,四凤和鲁贵也不要辞。 |
D.正好把他们一家三口统统开除,免得惹是生非。 |
这段台词表现出周朴园复杂性格的一个侧面,对此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冷酷、自私、圆滑,城府很深。 |
B.冷酷中不乏温情,愤怒中含有宽容。 |
C.同情、关心鲁家,内疚之情难以言表。 |
D.奸诈、毒辣、凶残、做事不计后果。 |
阅读下文,回答1~6题
春声和春深
⑴我写过北国的春风。记述在冰雪沉睡的山沟里,忽然一夜间,呼啸咆哮,"卡卡"折枝,"砰砰"冰裂,沙石扑窗如机枪扫射,木头梁、柱、椽、檩"格拉格拉"如山神大虫冬眠初醒,伸腰伸腿,骨节作响……天亮起来一看,冰雪依旧,只是趴下来点贴近地皮。
⑵春风告退。忽又从千里外,从沙漠,从戈壁起跑,跨栏一般生猛,跨越崇山峻岭,踢蹬起黄沙黄土,高天朦胧,太阳淡化……这样一而再三,麦苗才吐青,冰雪也还在角落里、背阴里、洼里坎里龇着白牙。
⑶我服了。后来也爱了。说到爱,我又是江南水乡出身,那里的春风叫历代诗人写完了,不用也不能再写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池塘生春草"的"生"字,"吹皱一池春水"的"吹皱"二字,都是千古赞为绝活,咱还啰嗦什么呢,本来在针也插不下去的地方,只有做做翻案文章,弄得巧时还有立锥之地。这些绝活早已铁案如山,咱们不抱没缝的蛋也罢。这是做诗做文章的话。说到爱,却又是一番天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极好的诗句,不过我不爱。"随"字好,江南水乡的春风和春雨,是紧相随的,"潜"字好,"润"字好,"细"字更好,风也细雨也细也。但"无声"二字惹翻了我的爱心。
⑷我久居北国,有个弟弟久居北大荒。我们壮年时都不大思乡,俨然四海为家了。有回我问他,有没有偶然心动,念及家乡的时候?他思索。
⑸我追问好比说一刹那?我这里有过一刹那来去如闪电,闪电就够了,不必比做晴天霹雳。他说有。有时候炕上睡醒,不知身在何处,忽听屋顶"瓦背"阵雨扫过――沙、沙、沙……江南绝无炕,北大荒没有"瓦背",有雨也不会"沙、沙、沙"。那是江南的春风春雨了,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你这个游子不但不知身在何处,还不知道童年永不离身。我劝弟弟写诗吧,他一笑,无意于此。人到老时,血管会硬化,脑子却又会软化,弄得可笑。盖世英雄,也难免小丑般收场。落叶归根之思,我又以为那是软硬兼施的东西。若论固执劲儿,只怕是软硬不吃。
⑹我耳朵里不大出现弟弟的"沙沙"声,现在耳朵到了春天,到了雨天,到了黑天,都少不了"苏苏苏"。江岸"绿",是苏苏"绿"的。春草"生"时,春风"吹皱"时,"随"时"潜"时"润"时,都必定苏苏价响。"润物细无声","无声"两字不能接受。好好听吧,幼苗拔节,童年拔长,那也是苏苏响着拔上来的。老来硬化或软化的时候,耳朵里苏苏不绝,那是春的回声。那是故乡故土的呼叫。
⑺这是春声。
⑻北京俗话说:"春脖子短"。意思还是"春短",中间加个"脖子",妙!杨树刚上叶子,柳树刚吐絮,桃花"暄",杏花"旧",都才看见就暴热起来了。头连肩膀,无所谓脖子的德性,可以是极壮健的人如拳击勇士,也可以是缩头缩脑如武大郎者。不过有那猛烈的春风在,漫天的黄沙在,就算做勇士形象吧。但也不无可惜,不无可笑。春天就这样勇了,夏日炎炎怎么处,冰冻三尺的寒冬又怎么称呼。
⑼我问久居北大荒的弟弟,江南老家的春天怎么样?他立刻回答很长,长到过不完的样子。亏他说得出来,只一个长字。故乡的遥远,童年的朦胧,春天的深沉,无意过筛过箩却过了,无心淘洗也梦游一般澄清提纯了。只落下一个字:长。我疑心这一长字是思乡的单相思,不一定实际。写信去问一位蛰居家乡的小伙伴,他一生困顿,现在是混得最好的时候,在乡下做机修生活。回信来了,说只觉得做生活手冷,快点热起来好。可见实际长还是长的。手冷希望快点热起来,那是一个老手艺人的话。
⑽少年时候我们没有这种想法,那手总是热的。"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那时候我们喜欢这样的诗。现在敢说经历了沧海桑由,细细想来敢说春深如海。只有海的意味深长,才包罗万象,一个浪花冷一个浪花热,这个手冷那个手热,都不过是浪花中的泡沫。"春深如海",在诗里文里看得多了,也看俗了。其实这个"深"字好,"深"字也就是弟弟说的"长"字吧,不过也还有不同。
⑾少年时正是战争岁月,我在乡下跑来跑去。花花草草没人管,没有人理。淡淡的阳光,蒙蒙的细雨。阳光只管照,细雨只管下,谁也不理谁,忽然,山坡上映山红开了,人走不到的石头岩上开了,人走来走去踩得稀烂的黄泥路边也开了,牛羊吃草的坡上开了,水泥坟圈石头坟坛那里拱着水泥拱着石头开了。映山红,满山红相映。到了北方,叫做杜鹃,栽在盆里,放在暖房里过冬,湿度、温度、光度样样伺候合适了,才开个五天八天。 江南也有大晴天,单薄的映山红当天发干,再晒一天,减色。晒上三天,山上残红映不成了。可是江南春天的细雨,不等阳光收走,自会潆潆一片。映山红一挂上针尖般大的水珠,全副精神又出来了。时雨时晴,同时雨同时晴,晴雨没有休时,映山红没有休日。这是长了。
⑿在艰难的岁月,我在北国风沙里,忽然遇上个不得不文化交流的外国画展。我没有了接受的兴趣,匆匆一走而过。忽然,我被吸引了,站住了。那画灰蒙蒙,细雨看不见,可又扑面。一道漫坡,坡头一圈矮矮围墙,墙里有些石头堆又不够废墟,说不清。坡下边有两头牛,边吃草边瞌睡,牛毛上当挂着针尖水珠,要不,怎么朦朦胧胧。我在草地上找红色,也朦胧似有似无,我认定是有,还是映山红。
⒀我看见了少年时代,看见了"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看见了老手艺人,手冷望天。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又朦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
⒁这是春深了。
【作者简介】
林斤澜,1923年生,浙江温州市人。1937年参加工作。1950年发表他的第一个剧本,从此走上写作的道路。1961年开始以写作为专业,在北京作家协会工作至离休。先写剧本,后学写散文和小说。散文是短文,小说爱写短篇。近年也写些文谈。几种文体都出版过集子多种。世纪之交,出版文集六卷,收小说、散文、文谈,未收剧本与报告文学。新世纪出版过散文、小说集子。离休多年,写作依旧。
1. |
第⑴、⑵段画线部分都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 |
2. |
第⑸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 |
3. |
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4. |
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第⑾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映山红的。 |
5. |
作者从"春声"写到"春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6. |
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北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 |
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城市的气味
苏北
有昆虫的气味,有植物的气味。有朋友说,人是靠气味来识别的。那么,我们的眼睛是干什么的?我想,人是靠气味来识别的,可能主要还是指在恋人之间,在亲人之间,在朋友之间。
要说世界是由气味组成的,也不为过。比如我生活的这座城市,我对她的气味就相当熟悉。这里的夏天,主要是香樟的气味。骑车上街转一圈,在那些小马路上,在遍植香樟的人行道上,那些气味就深入到人的内心。那些香樟树,枝叶密密织织,样子清秀圆润,有女子气。或许还是书香门第的女子,特别适宜于这样一个小而温润的城市。
“城市”这一称谓,有其相当开阔的地域范围。因此,说一个城市只有一种气味是不准确的。比如在早晨的大蜀山,人一踏进那个林子,那情不自禁的第一口呼吸,几乎就是吞咽。那种忘情的呼吸中的踏实和快乐,是无以言说的。在半山道上,人就慢慢体味到植物的气息。那种多植物混合的气息中,也许还有一夜小雨后的、松软的泥土的气息。这种泥土的气息不同于其他——它混合着无数生命的气息,带着小草的、野雏菊的、昆虫的,甚至是小兽物的粪便的气息。大自然是敏感而羞涩的,人的态度亲切,它们就不发紧,人就能在平等中感觉到它们的呼吸、它们的劳作、它们的生息和繁衍。比如那经了一夜小雨的土地,那杂杂的不知名的青草,还湿湿地带着些潮气;那开着蝴蝶般白色小花的野菊,高高兴兴地在晨风中摇着,像一个个头上扎着小花的天使,集体在跳一支小天鹅舞。至于草丛中,可是乾坤大了:一只像蓑衣虫一样的黑褐色的虫子,有这么一拃长,身上有几十节,它先是不动,之后像列车到点了,身下几百只细细的触须,一起划动起来,像列车的无数个车轮,滚滚地向前,一点也不别扭地拐弯、减速,在密密的林中(其实是草丛)穿梭。它那一颗小小的脑袋,有极严密的结构,比一列D字头的火车还要精致。在这列火车面前,那些蚂蚁就像一个个的乘客,穿着深色西服,忙忙碌碌,为生计神色匆忙地奔波着。我痴想:如若把这些小蚂蚁装在这只列车的肚子里,把一颗一颗的褐色小脑袋探出窗外,就是人类的一幅微缩景观;而那些在头顶上飞舞的,只有芝麻粒大小的昆虫,就俨然是在空中飞行的飞机了。这一个小小的世界,在这样一个早晨,成了这个城市中另一种气息的源头。
董铺岛的气息又不同了。那里更多的是水的气息,还有鸟的气息。对鸟的气息的感受,多来源于鸟的粪便。那种白色的粪便,有点鱼的腥味,还有点青草味。水,鸟,真的是这一城市另一种气息。
一个城市的气味其实是多元的。从宁国路上过,大龙虾的气味扑鼻而来,我会油然生出一种生之趣味。那种口福的气味,惹得味蕾像一个个活泼的小人儿,一下子全醒了,叽叽喳喳,你问我我问你,怎么啦?怎么啦?有时,黄昏走进一条不知名的小巷,一阵油炸臭干子的气味忽然就飘了过来,这时由不得心生欢喜:不知哪家又买了一碗,回家下酒去了……
还有深夜,路边的昏暗的灯光,热气蒸盈中是一副馄饨挑子的气味,“馄饨嘞——,来一碗热热的馄饨——”清脆的叫卖,伴随渐远的跫跫足音,弥布着温暖的气息。
是的。一个城市的气息,其实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的气息,想必是爱上了这一个人;一个人喜欢一个城市的气息,也一定是深爱着这座城市。
( 取材于2007年8月6日《文汇报》)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作者看来,如果气味会在恋人、亲人、朋友之间识别,那么自己所居住城市的气味就像恋人、亲人、朋友一样可亲。 |
B.文章刻画香樟树枝叶样子清秀圆润,并说其有女子气,或许还是书香门第的女子,写出了香樟树枝叶妩媚艳丽的特点。 |
C.文中说,人一踏进大蜀山那一片林子,第一口呼吸几乎就是吞咽,“吞咽”一语道破了大蜀山的青翠的强烈视觉冲击。 |
D.文章写“与大自然说话”,听它们的呼吸、劳作、生息和繁衍,写出了城市的气味中富于生命情态的勃勃生机和气息。 |
E.文章从气味入手写自己所居的城市,在对其气味的捕捉、气息的体味以及精气神的把握这样一种文字推进中,呈现出一种渐浓渐深的爱意。理解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那种口福的气味,惹得味蕾像一个个活泼的小人儿,一下子全醒了,叽叽喳喳,你问我我问你,怎么啦?怎么啦?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城市的气味?依据作者思路,请作简要概括。
文中说:“一个城市的气息,其实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请从“气味”的角度,描述你所居住城市的气息,表现其所具有的精气神。要求不少于200字。
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劳动力要素的可流动性是实现社会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尽管农村劳动力个体通过不同的非农化路径走出了农业环境,但传统的地缘、亲缘、血缘关系的纽带仍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大量的由农民工结成的“同乡会”“老乡会”,扎根于各地城市,其中一部分已逐渐具有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服务的自发的非正式组织的性质,发挥着“制度外”的某些重要功效,因此被泛称为“地缘维权组织”。
“地缘维权组织”是对体制改革、结构变迁条件下的经济社会的功能性适应。有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在流动方向的选择、资源获取能力的提升方面受自身以及社会资本的限制,很难在城市中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纳入到市民的关系网络中去,很难在城市中积累自身的社会资本,也就难于利用社会资本来寻求更好的机会。于是,只能转向因同乡关系、亲缘关系等建立起来的社会资本。因此,“地缘维权组织”成为其成员寻求发展资源的有效途径,也成为其成员权益缺失时的主要依赖对象,前者如就业、教育、医疗等,后者突出表现为在劳动关系、劳资关系中的权益损害和权利侵害。
在地缘、亲缘、血缘的纽带作用下,“地缘维权组织”成员靠传统的互帮互信维系,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自发”的秩序。他们在“能人”的领导下,通过集体寻找优势资源、集体诉讼、集体维权等集体行动,能够大大提高成功的机率,减少风险。其成效,有时表现为一般的交流、沟通、济危解困、内部矛盾分歧的调节等,更强势的体现是在外部化的维权等行动方面,即在外部谈判、调解、诉讼等活动中,提高了维权的力量,也降低了福利损失,在客观上减少了个体采取极端手段或默认不语现象的发生,化解了某些不必要的代价。在市场经济的一些基础性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农民工保障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地缘维权组织”有其突出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当然,由于参与成员流动性强、整体素质不高,加之结构松散、功能单一,“地缘维权组织”对内往往受“能人”个人因素的影响,对外往往带有感情色彩,容易做出过激行为;一些地缘维权组织相对封闭,与外界交流时容易把内部的情感认同演变成对外的集体性对抗。而纳入到政府、企业外的社会组织系统之内加以合理的引导和规范的工作还未能最后完成,这也成为这样一种民间的非正式组织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下列理解或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村劳动力在纳入城市关系网络、运用城市社会资本上都处在劣势,有时会对地缘维权组织有一定依赖。 |
B.地缘维权组织的集体行动,可以在寻求发展资源、减少权益损害、减少权利侵害等等方面为其成员服务。 |
C.在互帮互信中建立的“自发”秩序,有利于维护地缘维权组织的性能,为成员提供代价较小的维权帮助。 |
D.由于地缘维权组织靠地缘、亲缘、血缘来维系,决定了其成员的对内对外行动都以情感认同为最终目标。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缘维权组织在城市中的突出影响,使得那些仍然处在农村环境中的新生劳动力不得不选择流向城市。 |
B.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是否能够争取到公共资源或合法权益,就要看他是否有地缘维权组织背景。 |
C.在经济生活的某些方面,地缘维权组织弥补了现阶段中基础性制度建设的一些缺憾和不足之处。 |
D.地缘维权组织的构成特点及其具体的行动要求,是其仍然不能为社会组织系统加以引导和规范的原因。 |
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地缘维权组织”的一般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提起第六感觉,往往会想到它有某种神秘感。可是不久前发现,第六感觉可能就藏在鼻腔里。人类和大多数动物一样可能会通过皮肤散发出大量无嗅无味的化学物质:信息素.也叫外激素。它可以向其他人传递信息。
美国解剖学家戴维·玻利拿医生从人的皮肤细胞中分离出了信息素。他和其他著名的嗅觉专家都不局限于成见。初步揭示了人体的信息素系统。他们说,这个系统很久以来被忽视,是由于依照传统的说法;人们感觉信息素的器官只存在于胚胎时期,在婴儿降生前就消失了。比彻姆博士说.目前研究人员正试图深入了解人体感受信息素以及向大脑传递相应信号的系统。美国宾州大学的默兰博士说,动物的鼻腔有两个感受通道.并且在大脑有着各自的终端和神经。这是两个独立的系统·一个是感受气味的嗅觉系统,另一个是信息素神经系统.负责感受信息素并且做出反应。信息素在人的生长发育各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胚儿感受外部世界.婴儿识别自己的母亲.儿童进入青春期,成年人找寻配偶.所有这些过程都是在信息素的引导下完成的。
另外,美国贾贝科博士和墨兰博士研究发现,所有接受调查的人的鼻腔隔两侧都有一条小管和一组细胞连在一起,这些细胞具有神经细胞的特征。他们倾向于认为,这些细胞就是信息素感受器。蒙地博士通过鼻腔凹窝及普通细胞嗅觉感受器的对比试验发现,只有鼻腔凹窝对信息素有反应。不过.大多数专家认为,在许多其他研究人员获得相同实验结果之前,信息素感受器是否存在还有待证实。对第二段中“成见”在文中的具体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很久以来人们忽视信息系统的存在。
B.很久以来人们忽视对信息素系统的研究。
C.大多数专家不相信人和动物可能会散发信息素。
D信息素的感受器官只存在于胚胎时期,而后消失。对“人体的信息素系统”在文中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体感觉信息素以及向大脑传递信号的系统。 |
B.信息素在人的生长发育各阶段发挥着不同作用的神经系统。 |
C.由信息素神经感受系统和向大脑传递相应信号的系统组成的系统。 |
D.人的鼻腔有着各自终端和神经的两个感受通道组成的系统。 |
下列叙述与默兰博士对信息素感受系统的认识一致的一项是 ( )
A.人的鼻腔中可能存在着信息素神经感受器。 |
B.人类在不同阶段的主要行为都是在信息素的引导下完成的。 |
C.人的鼻腔凹窝里面的一组细胞就是信息素感受器。 |
D.与普通细胞嗅觉感受器相比只有鼻腔凹窝对信息素有反应。 |
一些学者认为“第六感觉可能就藏在鼻腔里”,他们判断的依据.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人体会散发信息素②动物的鼻腔中有两个感受通道③人的鼻腔中有细胞嗅觉感受器④鼻腔隔两侧有一条小管和一组具有神经细胞特征的细胞⑤鼻腔中有感受气味的嗅觉系统⑥鼻腔凹窝对信息素有反应
A.①②④ | B.③⑥ | C.①③⑤ | D.④⑥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李清照传(节选)
国难当头之时,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却愈加激烈,朝廷章法大乱,众官无所依从。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被命移知湖州,但未到任即被免。三月,清照与明诚乘船上芜湖,入姑孰(准备移居赣水上),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秦亡后,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失败。项羽垓下兵败后,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欲助项羽渡江,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言罢,拔剑自刎。面对历史遗迹,抚昔思今,清照思绪难平,于是作诗一首,题为《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中通过歌颂项羽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活,要活得昂扬,出类拔萃,有声有色;死,要死得壮烈,慷慨英武,可歌可泣。
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诗人还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了无气节和昏庸无能。
五月,明诚把家属送到池阳(安徽贵池),又接到旨意复知湖州。六月十三日,盛夏酷暑,明诚离池阳,“涂(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金石录后序》)行至建康时,病势已重。七月末,清照于池阳闻讯,心急如焚,急解舟赴建康,然而已无力回天。八月十八日,明诚病逝。
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再没有“相对展玩咀嚼”金石书画藏品的欣慰,再没有“相向惋怅者数日”的余韵,再没有坐归来堂斗茶大笑的乐趣,更不会再有苦苦相思之后团聚的甜蜜了。相见直要待来生。前路漫漫,等待着她的,是孤苦伶仃颠沛流离,是世情险恶中伤欺侮。遭此一击,刚毅的清照,也难以承受了。“葬毕,余无所之余又大病,仅存喘息。”(《金石录后序》)李白是“拔剑四顾心茫然”,而清照此时是“葬毕夫君心茫然”。山河破碎,家破人亡,清照无限悲痛,大病一场。蘸着血泪,她写下了《祭赵湖州文》,其中有句云:“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白日”句典出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八:襄州居士庞蕴将入灭(佛教称僧人死亡为入灭),令其女灵照观日之早晚来报。其女回报说:“日已中矣,而有蚀也。”待父出门观看时,其女“即登父坐,合掌而亡。”父见其状,夸其女“锋捷”,庞延至七日之后乃亡。此句即谓明诚先己而亡,死得其所,较之后亡者之处境为好,以聊示自慰,寓己悲痛之深。“坚城”句典出杞梁妻哭夫的故事。《孟子·告子下》中有“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的话。刘向《说苑·善说篇》载:“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阤”即溃塌之意。此句意谓己之悲伤同于杞妇,而“坚城”一词,语涉双关,且以暗示赵明诚为国之长城之意。这组骈文对句是此篇祭夫文中仅存下来的残句。对于夫君于乱离中暴病身亡,清照含着无限的悲痛,这一“叹”一“怜”中,哀之痛,伤之切已溢于言表。对文中“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一句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过渡到写李清照后半生的艰难生活,寄寓了作者深切的同情。 |
B.说明缺乏真情的生活了无生趣,即便是以后也曾再嫁,但依然是一只漂泊无依、形影相吊的孤雁。 |
C.表明李清照从此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开始了一个孤苦伶仃颠沛流离的痛苦历程,感情、境遇也从此改变。 |
D.“孤雁”既明指李清照,又暗指项羽,说明李清照与项羽有着相同的失意之悲,只能苟安于频遭中伤欺侮的处境之中。 |
对文中引用“白日”之典和“坚城”之典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让读者对李清照《祭赵湖州文》一文中这两句的深刻含意有更深入的理解,表明此时的李清照内心无比伤痛之情。 |
B.增强了文章的内在韵味,丰富了文章的底蕴,并以此说明遭遇亡夫一击,李清照已是刚毅不再,唯存庞蕴之女一死之心而已。 |
C.表明了李清照复杂的内心世界,既有对明诚死得其所的自我慰藉,有赵明诚为国之长城的欣慰,也有无法忍受的痛楚。 |
D.这两句即便是《祭赵湖州文》一文仅存的残句,但也充分说明这篇祭文是发乎真情、饱蘸血泪之作。 |
从选文看,李清照创作《乌江》一诗的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作者在读到李清照《乌江》一诗的时候感慨地说:“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气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