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少刚明勇决,身长七尺,须髯若神。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守武人,为奸利无所忌,永数引法裁之。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后守欲变具狱①,永力争不能得,袖举牒②还之,拂衣去。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永以书抵幕府曰:“非什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脱不获命,令有投劾③而归耳。”府不敢迫。县有潭出云雨,岁旱,巫乘此哗民,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县人刻石纪其异。府遣卒数辈号“警盗”,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莫敢迕,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于是部使者及郡文移④有不便于民者,必条利病反复,或遂寝而不行。或谓永:“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永曰:“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其它。”大谷人安其政,以为自有令无永比者。既去数年,复过之,则老稚遮留⑤如永始去。
(选自《宋史·忠义·郭永》)
注:①具狱,据以定罪的案卷。②牒,授官的文书。③投劾,递交弹劾自己、请求去职的呈文。④文移,公文。⑤遮留,拦阻挽留。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永以书幕府抵:送达。
B.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莫敢迕:违背。
C.或遂而不行寝:止息
D.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贾祸:消除祸患。

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
②永以书抵幕府
③以资觞豆之费可乎
④毋以此贾祸

A.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C.①句和③句不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D.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郭永屡次援引法令节制丹州长官,因而受到威胁,但郭永胸怀宽广,顾全大局,反而为他说好话,向朝廷作了推荐。
B.郭永厌恶巫师借“岁旱”以哗众取宠,他杖责巫师后求得大雨,以致县中百姓刻石记载了他的奇功异绩。
C.郭永痛恨“警盗”为非作歹,四处制造事端,他坚决地将“警盗”押送到府,使上级部门改变了原先的做法。
D.郭永不愿与世浮沉,他坚持自己的志向而受到百姓的爱戴,数年后回大谷复职时,老人孩子非常热情地对待他。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
(2)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力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盍余、属庸将兵围楚之潜(水名);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盍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外困于楚,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顿首光曰:“光之身,子之身也。”四月丙子,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史记刺客列传》)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进专诸于公子光进:推荐
B.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客:好客
C.公子光详为足疾详:“佯”,假装
D.既至王前,专诸擘鱼擘:掰,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内空无骨鲠之臣
B.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C.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D.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良乃入,具告沛公

下面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
B.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
C.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
D.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

(2)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3)方今外困于楚,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坐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悉为施行。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坐是,降工尚书,知颖州。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选自《宋史·晏殊传》,有删节)
注:僦jiù,租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权:权且、暂且
B.延范仲淹以教生徒延:拖延
C.多一时之贤多:增加
D.以不视疾为恨恨:遗憾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笏撞之折齿皆白衣冠以送之
B.而小人权幸皆不便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C.当世知名之士行李之往来
D.乃辅臣例宣借者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A.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
/同进士出身
B.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
/同进士出身
C.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D.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

/赐同进士出身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
译:
(2)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坐是,降工尚书,知颖州。
译:
(3)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
译:

文言文阅读
阅读《劝学》、《师说》中的两段文字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师说》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彰:清楚
B.而耻学于师耻:以…为耻
C.非能水也水:游泳
D.今之众人众人:许多人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蚓无爪牙之利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其皆出于此乎
C.吾尝终日而思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翻译下列句子。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县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府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弹奏调、阜,并及司吏校尉。。宪弟夏阳侯瑰欲往见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严令诸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縗絰①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丧服
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恢皦不污于法皦:(保持)清白
B.上以义自割割:断绝和国舅们的关系
C.瑰欲往见恢,恢谢不与通谢:道歉
D.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陈:陈述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乐恢“正直性格”的一组是()
①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
②(恢)闭户精诵,不交人物
③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
④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⑤恢劾奏调、阜,并及司吏校尉
⑥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恢的父亲因得罪县令而被拘谨将杀,十一岁的乐恢昼夜痛哭,县令听到后很同情他,就放出了他的父亲。
B.在本郡做官时,太守因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有乐恢为他服丧,此事说明乐恢胆大心细,很重情义。
C.郡太守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因为乐恢和他是同郡人,所以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这表现了他耿直的一面。
D.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结果劝谏不成,自己反遭迫害。


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译文:
⑵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即去之晋,见晋平公。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曰:“可。”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平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
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太史公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
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
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
 (《史记·乐书》有删改)
下列加点的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   响:回声、 回音
B.百姓不亲,天下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舜之道何弘也  弘:弘扬
D.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   演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为恶者天与之以殃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乃召师涓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D.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B.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C.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D.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请结合原文简要概述:圣人君子该如何对待音乐?
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1)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
译文:
(2)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
译文:                                 
(3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