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褥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语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沐浴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摘编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无行:不行动 |
B.不为具食具:准备 |
C.坐法当斩坐:因犯……罪 |
D.居一二日,何来谒上居:过了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韩信与众不同的一组是
①常从人寄食饮 ②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 ③信仗剑从之
④次至信,信乃仰视 ⑤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⑥能用信,信即留
A.①③④ | B.②④⑤ | C.①③⑥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还是平民的时候,家境贫寒,生活无着,常常寄人篱下,曾经在一位亭长家混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惹得亭长妻子很不高兴。 |
B.淮阴有位卖肉的年轻人,认为韩信虽然身材高大并佩带刀剑,却内心胆小,当众欺负韩信,要韩信从他胯下钻过去。 |
C.刘邦能够知人善任,他虽然没有发现韩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地方,但依旧采纳滕公的意见,拜韩信为治粟都尉。 |
D.萧何追回韩信后,对刘邦说了韩信的长处,并劝说刘邦沐浴斋戒,修筑坛场,举行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2)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3)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今曰 ‘性善’,然则彼皆非欤?”
孟子曰:“乃若其情①,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②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筭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孟子•告子上》)
①情,性情。②才:质性、人的本性。
(1)下列句子全都反映孟子“性本善”的思想的一组是()
①性无善无不善也②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③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
④恻隐之心,人皆有之⑤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A.②③⑤ | B.②④⑤ | C.③④⑤ | D.①③④ |
(2)有人表现的不是人性善良的一面,而是人性丑恶的一面,对于这一现象,孟子是怎样来解释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初,霍氏(指西汉权臣霍光子孙)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
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注:突,烟囱),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座,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官防绝之。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上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
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霍光从骖乘,上内严禅之,若有芒刺在背。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光骖乘,天子从容肆体,甚安近焉。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诛。故俗传之曰:“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祸,萌于骖乘。”
(《汉书·霍光传》)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霍氏秉权日久秉 :执掌 |
B.天下害之 害 :陷害 |
C.客有过主人者过 :拜访 |
D.威震主者不畜畜 :容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更为曲突,远徙其薪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
B.①而又行以逆道②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
C.①夫奢则不逊 ②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
D.①徐生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 ②凡四方之士未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
下列句子全都为“霍氏诛灭”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霍氏奢侈②在人之右,众必害之
③霍氏秉权日久④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
⑤大将军霍光从骖乘⑥福独不蒙其功
A.①④⑤ | B.②④⑥ | C.③⑤⑥ | D.①③⑤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徐生认为,人君倘若爱护臣子,就不应该让臣子生活奢侈,并且不让他们长期秉权。 |
B.霍氏诛灭后,徐福上书朝廷,说明自己察微知著,建议皇上抑制霍氏,论功更应受赏. |
C.在文中”焦头烂额为上客”一语喻指揭发霍氏变乱的人受到封赏。 |
D.“贵徙薪曲突之策“的喻意是应该重视那些在带预见性的意见,防患于未然。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2)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
阅读下面文段(共18分)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
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公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基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占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崔融与张说评勃等曰:“勃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邻可以企之。”
(选自《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指瑕》以擿其失擿:挑出错误。 |
B.勃戏为文檄英王鸡檄:用檄文声讨。 |
C.勃往省,渡海溺水省:探视,问候。 |
D.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抵:抵偿。 |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皆以文章齐名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
B.①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C.①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D.①慨然思诸葛亮之功②是谁之过与? |
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写出王勃
文才卓著的句是( )
①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
②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③沛公闻其名,召署府修撰
④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⑥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邻可以企之
A.①②⑤ | B.③④⑥ | C.①⑤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时就被授予朝散郎一职,后来又被沛王征召担任署府修撰,在滕王阁宴会上曾使都督为之折服而叹为”天才”。 |
B.王勃命运坎坷。因戏作《檄英王鸡》一文被高宗怒逐出府;又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仍被除名;后因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
C.滕王阁盛会,都督原非诚心请众宾写序,于是提前让女婿写好序文,以夸耀女婿文才。会上众宾客也都知趣地一一辞谢。唯有王勃,慨然答应,自然引起了他的不满。 |
D.从崔融、张说等人对王勃的评语中可以看出,历来”初唐四杰”的排序是公允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的文采远不及他。 |
将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
(1)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译文:
(2)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
译文:
阅读下面文段(共9分)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夷,戮也,。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黝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请在横线补上空缺的句子。(2分)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悚然而听之乃其一气之余烈 |
B.此秋声也![]() |
C.勿夺其时其气栗冽 |
D.为天下笑夷则为七月之律 |
作者没有直接写秋之声,而是运用了较多的笔墨描写秋之状。请简要分析手法和效果。
阅读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选自《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选出下列“数”字读音与意思相同的一项()
①数罟不入洿池②范增数目项王③ 数口之家 ④扶苏以数谏故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A.谷不可胜食也/ 何可胜道也哉 | B.勿夺其时/ 夺项王天下者 |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 D.非我也,兵也/ 行军用兵之道 |
据文意,在孟子看来,行王道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翻译下列各句: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③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