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从道不从君
马作武
“从道不从君”这句千古以来曾激励过无数文人士子抱持独立个性与品格的口号。 出自《荀子·臣道》。作为口号,这句话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独立人格。其精神,是对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的承传和发挥。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口号和精神既非荀子的发明,也不是荀子的本意。
生活在战国末的荀子一方面接过了孟子暴君放伐论的旗帜,明确宣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但另一方面又严格界定了君与民的主从身份及地住。称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可见荀子秉承的民本主义主张安政惠民,是以君主对民众的绝对统治为前提和基础的。民众不过是水,而君主则是凌驾其上的舟。水是工具或手段,而舟才是主体,才是目的。荀子说:“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这最后一句,才是点题:所谓重民爱民,无非是“求其为已用,为己死”。这与西周以来作为统治智慧结晶的敬德保民思想一脉相承。
理解“从道不从君”,关键在一“道”字。春秋以来,道在道路、道理含义基础上升华为一个颇具哲学意义且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甚至被称为中国思想传统中最崇高的概念。然而,先秦诸子的“道”具有主观性的终极价值,含摄的乃是最高的政治秩序以及行为与道德的最高原则。这仅限于政术或治道层面,而没有达到政理或政道的境界。对先秦诸子来说,“他们全部思考的是对曾经称为‘天’的权威的道德和政治秩序之瓦解的回应;而且,对于他们所有人来说关键问题并不是西方哲学的所谓‘真理是什么’,而是‘道在哪里’的问题,这是规范国家与指导个人生活的道”。有人将道与真理等量齐观,但我们知道,首先,“道”是主观建构之“路”,其本质是“人道”;而“真理”是客观发现之“真”,具有绝对性和先验性。其次.“道”可以是多元的,可以变化的;而“真理”是唯一的,永恒的。第三,“道”追问“可”与“不可”:“真理”追问“是”与“不是”。荀子之“道”与真理无关,归根结底是超验性的“圣王之道”,就本质而言,在上者乃是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在下者则流为具体的安邦治国之道术。在荀子心中,“道”的这种本质属性十分明确。他说: “道也者,治之经理也。”“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道也者何也?曰:礼义辞让忠信是也。”可见荀子的“道”与孔孟之道一样,属于形下意义的治道,是借助先王的名义而抽象出来的君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它不是科学与理性的结晶,而是统治术以及经验的提炼。
“从道不从君”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先王之道构建了社会政治秩序,确立了基本的道德伦理原则,明确了个人在宗法人伦关系网络中的名分与地位。“从道不从君”的提出,意味着超越了对具体的君主个人的忠诚,将作为整个君主制秩序与文化象征的君道而不是君主个人奉为终极权威。
(《光明日报》2013年11月18日,有删改)下列关于对“道”和“真理”关系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是有哲学意义且内涵丰富的,含摄的是最高的政治秩序以及行为与道德的最高原则,与真理无关。 |
B.道是主观建构的,本质是“人道”;真理是客观发现的,是绝对的,先验的。 |
C.道是多元的,可变化的:真理是唯一的,永恒的。 |
D.道和真理的目标不一样,前者是“可”与“不可”,后者追问“是”与“不是”。 |
下列关于“从道不从君”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荀子提出“从道不从君”是想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独立人格,也是想承传和发挥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 |
B.“从道不从君”意味着不用服从君主的统治,将作为整个君主制秩序与文化象征的君道奉为权威就够了。 |
C.“从道不从君”,关键在“道”字。这个“道”与孔盂之道一样,只是形下意义的“礼义辞让忠信”。 |
D.“从道不从君”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本质上并没有否定君主政治。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荀子的“道”是“圣王之道”,可以表现为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也可以表现为具体的安邦治国之道术。 |
B.荀子强调民众的地位和作用,主张安政惠民,但又要求民众要绝对服从君主的统治,这是学习了西周以来的敬德保民思想后提出来的。 |
C.先秦诸子的“道”是规范国家与指导个人生活的道,但仅限于政术或治道层面,没有达到政理或政道的境界。 |
D.先王之道构建了社会政治秩序,确立了基本的道德伦理原则,这与荀子所提出的“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微型生物计算机
以色列一位科学家制作了一个可能会比单个细胞还要小的计算机的大型模型。
一些科学家认为,微小的生物计算机未来也许能够在我们的体内漫游,监视我们的身体状况并且也许会纠正它们发现的问题。
这个模型的设计者是计算机科学家授胡德•夏皮罗。在麻省理工学院举办的第5届 DNA计算机国际会议上,夏皮罗展示了这个模型。这个模型的工作原理与单个活动细胞中的分子的工作原理相似。
我们体内的每个细胞都含有一系列由生物分子构成的机器。这些分子都能形成可在细胞内移动其他分子的机械装置。一些分子能够组装和拆卸其他分子,另一些则能够收集小分子并且使用一个模板建造新的分子。
我们的细胞都是一座复杂的生物机械城,城内所有的机器都是相互合作的。将来用生物分子制成的夏皮罗式装置有可能促成比这个细胞还要小的计算机。这种计算机可用于监视或修改细胞。如果科学家能够造出这种计算机,那么这种机器在医学上将有广泛的用途。它也许能在人的血液中游泳,或附在特定的器官上,监视器官的状态并增强器官的功能。夏皮罗教授说:“比如要用这种机器感知组织器官的生物化学变化,并且根据计算机程序来决定合成和释放哪种药物以纠正错误。”这种新的机械式计算机是根据图灵机的原理设计的。与图灵机一样,夏皮罗为他的机械设计了一个“规则分子”,这样,对这个分子的处理就能够按照预定的方式改变另外一个分子。为了演示这一概念,夏皮罗制造了一个30厘米高的模型。如果用生物分子制造这种计算机,那么其长度大约只是1毫米的2500万分之一,大致与细胞中的核糖体的大小相仿。根据文章内容,对“生物计算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计算机是模拟单个活动细胞的工作原理而制造的微小的计算机。 |
B.生物计算机能够自动合成和释放某种药物来纠正人体组织里异常的生物化学变化。 |
C.生物计算机能够在人体内监视器官的状态,并且能够增加器官的功能。 |
D.生物计算机是用生物分子制造的计算机,其大小与细胞中的核糖体相仿。 |
对文中画线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夏皮罗的生物计算机的原理与图灵机是一样的。 |
B.夏皮罗为他的生物计算机模型设计了一个与图灵机一样的“规则分子” |
C.夏皮罗设计的“规则分子”能够按预定的方式改变另外一个分子。 |
D.夏皮罗设计的生物计算机演示了“规则分子”这一概念。 |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生物计算机在人体医学上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甚至有可能解决它们发现的问题。 |
B.人体内的每个细胞都是由一系列的分子构成的,每个细胞都是一座复杂的生物机械城。 |
C.生物计算机既可以在人体的血液中游泳,又有一定的附着力,能够附在人体的器官上。 |
D.夏皮罗设计制造的大型计算机模型演示了生物计算机的原理,使生物计算机这一概念具体化了。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动物有时间观念吗?
动物们有没有时间观念呢?一些动物行为专家根据最近的一些实验结果,认为不只是人类有这种能力,动物也可以具有前瞻后瞩的能力。
来自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塔文,将“情景记忆”定义为能够回忆人经历的细节的能力:比如发生了什么,在哪里发生,何时发生等。塔文博士强调,情景记忆只是存在于人类中,其他的生物不具备这种能力。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情景记忆需要个人意识。他同时认为,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动物可以回忆它们的经历,即使这些经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许多动物行为研究人员对此都持肯定意见,不过也有一些研究者持反对的意见。剑桥大学的比较心理学家克莱顿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实验对象是西部灌丛松鸦。实验结果表明灌丛松鸦的表现符合情景记忆的一些特点。与克莱顿博士合作的其他科学家,通过实验在其他动物身上找到了情景记忆的标志。如老鼠,当它们发掘地下贮藏室时,沿途似乎可以凭借记忆寻找需要的食物;蜂鸟似乎可以记忆何时何地采过哪朵花的蜜。
澳大利亚的比较心理学家萨德多弗认为,无需自身的记忆,一只灌丛松鸦就可以在贮藏地的周围找到所需要的食物。他认为,信息实际上并不是精神时空穿梭的特征;情景记忆也要依赖其他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目前仅能在人类思想中找到。这种能力是在我们的祖先从猿分化出来之后进化而具有的,其优势不仅仅在于可以通晓过去,还包括“感知未来”。已有的一些研究表明,动物对于未来没有什么概念,比如,卷尾猴在吃饱了之后会将剩下的食物扔掉,尽管明天早晨它没有食物可吃。
与此相对应的一些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动物是有未来意识的。加拿大比较心理学家罗伯特博士对松鼠猴是否可以规划未来进行了测试,让我们惊讶的是,结果很有说服力。克莱顿博士最近测试了灌丛松鸦对未来的意识情况。她说,鸟类会了解未来的需求并采取行动,它们知道需要什么,哪里需要。
这个结果很振奋人心,即使是一直持反对意见的萨德多弗博士,也对克莱顿博士的研究结果感兴趣。他所关心的是,鸟类未雨绸缪的行为究竟能够提前多久,松鸡是否能够像人类,为未来一周或者一个月的事情做准备呢?是否这些研究结果仅仅局限在食物的贮藏方面呢?而且,他认为,这项研究非常有价值。
——摘自《百科知识》根据文意,下列对有关“情景记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塔文博士认为情景记忆是指能够回忆人经历的细节的能力:比如发生了什么,在哪里发生,何时发生等。 |
B.塔文博士认为情景记忆需要个人意识的参与,它只是存在于人类中,因为其他的生物不具备个人意识能力。 |
C.塔文博士认为情景记忆在动物身上不能出现,因为动物根本不能回忆它们的即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经历。 |
D.萨德多弗认为情景记忆也要依赖其他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是在我们的祖先从猿分化出来之后进化而具有的。 |
下列实验,不能支持“动物有时间观念”观点的一项是
A.剑桥大学比较心理学家克莱顿博士关于西部灌丛松鸦的系列实验。 |
B.老鼠在发掘地下贮藏室时,沿途似乎可以凭借记忆寻找需要的食物。 |
C.卷尾猴在吃饱了之后会将剩下的食物扔掉,尽管明天它没有食物可吃。 |
D.加拿大比较心理学家罗伯特博士对松鼠猴是否可以规划未来进行的测试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塔文博士强调,情景记忆只是存在于人类中,其他的生物不具备这种能力,所以动物们不可能有时间观念。 |
B.比较心理学家萨德多弗博士认为,单凭灌丛松鸦可以在贮藏地的周围找到食物不足以证明动物有时间观念,因为动物找食无需记忆。 |
C.加拿大比较心理学家罗伯特博士对松鼠猴“规划未来”的能力进行测试,很有说服力的结果表明,动物是有未来意识的。 |
D.剑桥大学的克莱顿博士认为,情景记忆也要依赖其他的能力,比如鸟类会了解未来的需求并采取行动,它们有未来意识。 |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完成1-3题。
竹子
张兴旺
①我,喜爱竹,欣赏竹,崇拜竹,赞美竹,不仅是因为竹的万般风情给人以艺术的美感,而是因为竹的自然天性和独特品格给了我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
②竹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无论是峰峰岭岭,还是沟沟壑壑,她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只要给它一抔泥土、一滴雨露、一缕春风、一丝阳光,它或刺头于深草荆棘之中,或吐露锋芒于破岩石隙之间,以“箨落长竿削玉开”“更容一夜扦千尺”之势勃发向上。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她始终“咬定青山”,坚强地活在这个世界。
③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新笋就悄悄在地上萌发了。一场春雨过后,竹笋破土而出,直指云天,所谓“清明一尺,谷雨一丈”,便是对她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的写照。当春风拂去层层笋衣,她便像个活泼的小姑娘,亭亭玉立于明媚的春光里。到了盛夏,她舒展长臂,抖起一片浓郁的青纱,临风起舞,婀娜多姿。暑尽寒来,她仍绿荫葱葱,笑迎风霜雪雨。难怪白居易在《题窗竹》中留下这样的佳句:“千花百草凋零尽,留向纷纷雪里看。”竹,拥有永不消失的春天。
④松树,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高大的槐树,使人想起了将军;而修竹呢,她使人想起了隐者。竹轻盈细巧,四季常青,尽管有百般柔情,但从不哗众取宠,更不盛气凌人。竹不开花,清淡高雅,一尘不染,她不图华丽,不求虚名的自然天性为世人所倾倒。清代诗人郑燮这样赞美道:“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竹子心无杂念,甘于孤寂,她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千百年过去了,却终成这瀚海般的大气候。
⑤置身万倾碧波的竹海,只见苍翠挺拔的老竹,如同甲胄裹身的武士,而弯弯新竹,却又像柔情似水的少女;举目望去,那成方成阵的竹林,就像一队队、一排排跨马飞戈的兵团,而当漫步两旁茂竹夹道,竹叶轻拂,又显得万般温柔,宁静和幽雅。
⑥竹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竹笋做的佳肴,为人类所食用;用笋衣缝的布鞋,忍辱负重,默默承受着煎熬。竹子制作的竹凉席、竹家俱、竹胶板、竹筷、竹厅、竹工艺等应有尽有。在成宁竹乡,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一说,道出了竹乡人与竹密不可分的关系。竹乡人打的是竹伞,戴的是竹笠,住的竹楼,坐的是竹椅,睡的是竹床,吃的是竹笋……竹子还以她残留的枝丫扎成扫帚,为人类清除污垢。就是竹末、竹头等,也在灶底燃烧,发挥光和热。有副对联这样写道:“竹头虽微餐餐灶底炊肴馔,器皿虽小户户厨中要斗筲。”竹与人类结下不解之缘,竹为人类奉献了自己的全部。这真是“出世予人惠,捐躯亦自豪”。
⑦修竹千竿,情牵历代诗人;丹管一枝,写尽人间春色。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
(选自网络美文,有删节)
1. 第②③两段是从哪些角度写竹子的,请概括回答。(4分)
2. 赏析第③段划线的句子。(5分)
3. 从全文看,竹子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6分)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完成各题。
做一个坚强的孩子
薛光
晨,拉开窗帘,昏暗的天空但见残星点点,风儿夹着细细的雪花,飘然而至。房屋树木……一切一切都被这六角菱形花瓣装扮得分外洁白,整座城市沉潜在一片冰凝雪积的景色中,蔚为壮观。
7点整,像往常一样,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带着惺忪的睡眼,经过一阵紧张的忙碌之后,我骑上自行车送女儿上学,这一切早已成为惯例。由于动迁,女儿上学的学校离家很远,我只好每天不停的来回接送。临出门时,妻子对我说:“外面雪大路滑,骑车子要当心啊!”我边答应着边走出家门。
中午11点,我照例骑上自行车去接女儿。这时,雪仍然在下,经过一上午,路面积满了厚厚的一层雪,那雪发着耀眼的光,阳光照在上面,刺得人睁不开眼。风雪中我吃力蹬着自行车,车轮碾在厚厚的积雪上,发出有节奏的吱嘎声,风吹在脸上如刀割般疼痛。这一切我已全然不顾,来到学校门口,门前挤满了前来接孩子的家长,和这恶劣的天气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部分家长耐不住寒冷的侵蚀,径直向学校大厅走去,我依然在风雪中焦急地等待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肆虐地钻进我的衣领,从不顾及我的感受,顷刻间便自行融化,我禁不住一阵阵地颤抖。
正在我感到十分焦急时,校园中一顶令我熟悉的小红帽,在我视线里越来越清晰,那便是我的女儿。女儿顶着风,踏着雪,摇晃着走出校园,我急忙将女儿抱上自行车。女儿抬起她那因寒冷而有些泛红的脸问道:“爸,这雪天明天是否可以坐出租车上学?”从女儿充满疑惑的目光中,我意识到女儿在从我表情中寻找答案。
于是,我对女儿说:“爸没那么多钱,坐也只能坐公共汽车。”女儿不解地问:“为什么?”我说:“因为公共汽车便宜。”我接着对女儿说:“不要和那些坐车的孩子比,你看那一群群、一伙伙满脸稚气,迎着风,踏着雪,艰难地缓缓在风雪中行进的孩子们,他们才是好样的。”说到这,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女儿一脸困惑地说:“爸,坐车不好吗?”
我说:“坐车不是不好,可是,你想做一个坚强的孩子吗?”
女儿点了点头。
我抱起女儿,在她通红的脸蛋上亲了亲,轻轻地说:“那我们从不坐车开始,好吗?”
女儿撅着小嘴不吭声。
我说:“栏圈里生不出千里马,花盆里养不了万年松,娇生惯养,长大后可能就成了废人。”
女儿依然一脸困惑。
为此,我深刻地意识到,对子女教育,不仅是对家庭的责任,更是对社会的责任。
身为父亲,我深感责任重大。
(选自散文吧,有改动)
1. 文章第一段描写了冬日早晨的环境,有什么作用?(4分)
2. 作者在文中说“在风雪中行进的孩子们,他们才是好样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5分)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完成1-3题。
历史这面镜子
王兆贵
东汉荀悦提出君子有三鉴:“鉴乎古,鉴乎人,鉴乎镜。”到了唐太宗那里,这三鉴又有了新发展,所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自此而后,把历史看作镜子,几乎成了我们读史的常识。
实际上,中国人重视历史的程度,是远超其他民族的。把历史看作镜子,直到今天,这种现象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热度。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并一直延续至今,这与我们看待历史的态度有关。通俗一点说,是因为历史对我们有用。一部人类发展史,其中确实有我们值得遵循的规律和值得借鉴的经验。作为先人经验教训的总汇,历史就像镜子一样,可以鉴往知来,观古明今。其中,经验可以用来参照效仿,不必再耗尝试的精力;教训能够用来规避风险,不必再犯过去的错误。把历史看作镜子,从而知荣辱、端品行、明是非、看得失、论成败的做法,凸显出中国人读史的功利性。
历史具有两面性。譬如,在宋史中,打败仗、丢土地、赔银两几乎成了家常便饭,读过之后,满眼尽是屈辱和悲愤,最伤民族自尊。但正是在这样一个积弱不振的朝代,市井发达,文化繁荣,老百姓的生活相当平静和富庶,诗化的人文生态更是令人神往。一部宋史,如同《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可以说是忧患与闲适并存,衰微与辉煌同在,面对这样的历史画卷,我们又该如何去反思,如何去借鉴呢?至于历史上的那些风云人物,功过是非集于一身,也不是随便拿来就能臧否,就能喻今的。
不是所有史实都能用来作镜子的。在浩繁的历史卷牒中,常常是真相与伪诈、精华与糟粕、真理与谬误混杂在一起。在对于普通读史者来说,不可能披沙拣金,一一地去辨识考证。过多的经验,有取用不竭的好处,也有不知所从的抵牾。弄得不好,就会陷入迷宫,左右为难,甚至掉进陷阱,上当受骗。这情形,有点像服用滋补药品一样,在吸取营养的同时,还要警惕其毒副作用。作为经验教训的历史,即便是经过前人的去芜存菁,那也是通过文字语言的化约和结晶才传到我们手中的,要感同身受地加以体认和转换,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何况在鉴往知来、观古明今之间,还有一个由此及彼的逻辑通道,这个通道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逾越的,只有通过缜密的思维和推理,才能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通俗一点说,拿过去的钥匙解现在的锁、开未来的门,不是不可为,而是不易为。
清代吴若华在《新磨古镜》中吟道:“阅古兴亡疑有眼,辨人好丑总有声。玉台妆罢时时拂,莫使浮尘又暗生。”这首诗作,借“妆罢时拂镜”劝诫世人不要让浮尘遮蔽了自己视线的用意是好的,但无论修史、治史还是教史、读史,完全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就恐非所宜了。在博大精深的历史遗产面前,学以致用,引以为鉴,这只是读史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意义。在不经意中享受乐趣,在无意识中颐养身心,未必不是一种优雅的读史态度。
(选自《学习时报》2009年3月11日,有删改)
1. 第三段说“历史具有两面性”,请结合上下文说说历史有哪两面性?(4分)
2. 开头列举东汉荀悦和唐太宗的“三鉴”有什么作用?人们为什么要把历史看作镜子?(5分)
3. 到底该如何面对“历史这面镜子”呢?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作者的观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