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状字,经历了约7000年的发展,至今仍充满活力。下图以“虎”、“象”、“鹿”、“鸟”四字为例,分别展现了“汉字七体”的风采:
【材料二】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材料三】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A、B、C、D分别指的是哪几种字体?
(2)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什么时期?
(3)分析出中国印本身所含的三种历史信息。
(4)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名字叫什么?象征了什么?据你推测它属于什么画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民国元年9 -12月预算,中央政府总收入2719万余元,总支出7009万余元……1913年4月北京政府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年息5厘,按84%实交,以关税和盐税为抵押47年偿清,本息共计67893597英镑。
(1)依据材料分析民国初年的财政状况及其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30、40年代的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遭遇的严峻考验。
(2)结合下图及历史知识,阐释日本侵华行为对中国近代工业的空前破坏。
材料三 1949-1978年被称为走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
(3)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
材料四许多学者提出,应该以更加宽广的视野看对外开放,开放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建设领域。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顺应国际的发展潮流和国内改革的加快加深的需要,走向了对外开放水平的质的飞跃的新阶段。
(4)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加大全方位开放力度的主要表现。
(26分)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对抗、分化组合而形成的—种结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还是19世纪国际政治 的延续,新时斯可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开始。受二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己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材料二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有人说:20世纪是一个短暂的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是从1917年 才开始的,到1989年便己经结束了。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它使得美国崛起成为新世纪无可争辩的超级强权,也使得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自此以后,全球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
——摘编自2006年5月25日《卫报》,作者马丁•雅克,伊文译
(1) 请指出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证这一观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20世纪50年代“西欧东山再起”的原因和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3)材料三指出“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请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9年所发生的事件对20世纪末的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决定性”影响?(8分)
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影响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纵观近现代各国历史,在这一问题上有过成功的启迪,也有深刻的教训。
材料一 2003年3月4日,俄罗斯社会学家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发文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
材料二①在1932年,国民政府成立了“国防设计委员会”(后来改名为“资源委员会”),以蒋介石为委员长,由全国知名的学者、专家担任专员。②资源委员会制定“重工业五年计划”,拟定兴建冶金、机械、燃料、化学等工业。③这些工作虽然是初步,甚至可以说是粗糙的,但是它们在当时和抗战期间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却不能忽视和低估。
——铁血社区网
材料三 50代初,毛泽东首次提出“两件大事”的思想。他指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 60年代后,加强经济建设的思想被“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思想所取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二者的关系受到影响。
材料四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军队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
——邓小平《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1984年11月1日)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点及其对新中国的影响。
(2)历史评价作为人们对历史事物所作的价值判断,是历史认识或史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环。材料二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哪句话(写出序号)?材料一中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的观点与材料二遵循了历史评价的哪些原则?
(3) 30年代的苏联和中国,都十分强调国防与重工业建设,假设它们都是合理的,请你为它们各自找两个依据?对两国共同而言,上述建设在四十年代最重大的意义是什么?
(4)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指出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领导人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的看法出现过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60年代和80年代产生变化的原因?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一个地名命名或其变更并非单纯来自偶然或者不自觉的语言因素,更多的是历史的折射与反应。
材料一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发现了一组文字材料:“……两县共辖109坊,一为永乐、曲池、敦化、安仁等54坊,一为善和、通化、怀远、醴泉等55坊。”
(1)材料所涉及的朝代最晚可能是?说明理由。
材料二中国城市众多,但是城市的路名有很多相同之处,如胜利路,解放路,红旗路,三民路,中山路等。
(2)材料二中的路名,你认为哪两个被当今中国大陆与台湾共同使用的频率会最高?分别说出大陆与台湾使用这两个路名的理由。结合史实说明大陆哪座城市最适合使用这些路名?
材料三法国巴黎有一个著名“路易十五广场”,1789年被改名为“自由广场”。1795年易其名为“协和广场”。1814年再次被改回“路易十五广场”。1830年路易·菲利普时代它又重新恢复为现在的名字:协和广场。
(3)导致该广场改名为“自由广场”的因素有哪些?广场名称的几经反复说明了什么实质性问题?。
(4)你从以上材料中得出什么认识?
自古以来,中西方文明就经历了不同的兴衰轮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本身具有任何一个穆斯林帝国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一种内聚性。……中国这种内聚性,并非当时才有的一种现象,从数千年前中国文明的早期阶段就有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从1763-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是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的时期,在全世界历史进程中居有显著的地位。……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力量。
——《英国哲学家和法国革命》
材料三:19世纪后半期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看看中国人是怎样慢慢地试图在军事领域,其次在经济领域,最后在政治领域仿效西方模式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政治层面分析中国早期文明的“内敛性”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欧洲的“三大革命”的表现各举两例,西方霸权的确立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半期中国文明为什么会衰落?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人是如何在这三个领域内仿效西方的?结合其最终结局谈一下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