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面的西晋武帝共有儿子26个,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的根据源于
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 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 |
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 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 |
“今虽新政治之建设,忙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1912年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梁启超的观点表明
A.君主立宪成为必然选择 |
B.以暴力推翻满清的必要性 |
C.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 |
D.民主共和道路根本行不通 |
美国制宪会议代表麦迪逊说:“一般生活艰苦……人的数目,一定会超过与贫穷绝缘的人根据平等选举的原则,政权必然会落人前一种人的手中……应该组织这样的政府,使富裕的少数人得到保护,不受多数人的侵犯。”这表明他主张
A.应限制民主以防止穷人侵害富人 |
B.在美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
C.应根据财产多少选择政府官员 |
D.以广泛的民主限制有产者 |
康德在《什么是启蒙运动》中写道:“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这表明康德认为
A.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 |
B.启蒙运动的核心是自由 |
C.启蒙运动就是要实现自由和理性 |
D.言论自由是实现启蒙的重要条件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释为对教会某些弊病做出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A.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会进行彻底的改革 |
B.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形式来进行的 |
C.“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 |
D.宗教改革因教会兜售赎罪券而引发 |
“字母,就算是用金子写成,也添附于纸和羊皮纸,……如果蒂丘斯在你的纸或羊皮纸上写了一首诗、一段历史或一篇演说,对这一整体,不是蒂丘斯,而是你将被判定为所有人。……如果某人在他人的木板上作画,有些人认为木板添附于画;另一些人则认为:画,无论是怎样的,添附于木板。但朕(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认为,木板添附于画较好。”这一罗马法原始文献反映了该法
A.鼓励文字作品的传播和绘画的创作 |
B.重视对智力劳动成果所有权的保护 |
C.认可新物的归属取决于皇帝的裁量 |
D.强调恶意添附的人不能取得所有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