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 |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 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
如下图,这是一部反映我国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的电影的海报,对高考制度的恢复,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
B.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 |
C.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 |
D.意味着拨乱反正的完成 |
1912年1月11日,《民立报》提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表明()
①中华民国提倡女权②提倡男女平等③提倡女子积极参加国家建设④性别歧视消失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在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被视为“国策”,洋务运动标志着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发展工业。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最成功、最有远见的举措是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 B.创办新式学堂 |
C.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 D.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海军 |
明中后期,有些商人家财万贯,起初达官显贵之人很鄙视他们,如今则非常乐意与之为友。史书记载,达官显贵之人子女婚嫁时,只考虑对方财富,不过问对方的社会地位。这表明
①商业繁荣②商品经济冲击了等级观念 ③阶级矛盾缓和④上层社会拜金主义盛行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主要反映了
A.一些领导干部专制作风严重 |
B.有法不依现象严重 |
C.亟待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
D.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