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任何人不能仅因思想而受惩罚”。材料所体现的罗马法原则不包括( )
| A.不得缺席定罪 | B.无证据不定罪 |
| C.不得因言获罪 | D.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
唐初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其后的两税法,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封建经济基础 | B.变革生产方式 |
| C.调整生产关系 | D.调整上层建筑 |
《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置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之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上述材料反映出唐代 ①设置了专门的城市商业管理机构和官员 ②有了专门的手工业管理机构 ③城市商业活动有较为严格的时间限制 ④都城长安商业活动繁荣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前唐书》百官志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自开元以后,常以领他职,实欲重其事,而反轻宰相之体。”上述材料反映出唐代 ①三省长官皆为宰相 ②实行宰相集体负责制 ③宰相分管事务较多 ④宰相不被重视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唐太宗曾说:“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劳烦。”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唐太宗牢记隋亡教训,善于反省自己的过失 |
| B.唐太宗时期对人民的剥削依然沉重 |
| C.唐太宗时期政权统一,疆域广阔,交通便利 |
| D.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物产丰富 |
与《昭君出塞》相比,《步辇图》反映了唐朝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
| A.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
| B.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 |
| C.利用和亲的方式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
| D.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巨大的向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