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 从中外历史的进程来看,19世纪中期具有重要的地位。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工程师”、“资本主义”、“ 工人阶级”、“民族反抗”、“ 自强”等词汇的出现和频繁使用就是最好的证明。
1851年,英国全国1800万人口中,大部分都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城市人口占52%。这一年,英国10万以上的城市有10个,其中,首都伦敦的人口达到230万。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中英国人口 “大部分都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该原因使社会面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别从“资本主义”、“ 工人阶级”、“民族反抗”三方面,举出这一时期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各一例。并分别说明其历史作用。
(3)19世纪中期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出版的科学巨著是什么?这部著作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4)归纳19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强烈反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在2014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杨洁篪表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摘自新华网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将丝绸之路路线中的A(城市)、E(国家)两处填写完整。
(2)材料二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其中佛教传入我国是在何时?改进造纸术,促进文化传播的关键人物是谁?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地位?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价值?

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影响,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
──《左传》
材料二 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
材料三 “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说明西周实行这一政治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说的“初并天下”发生在哪一年?材料中的“寡人”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
(3)材料三中的“陛下”采纳了谁的建议“推恩分子弟”?结合材料内容分析,“上”采纳这个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4)上述三则材料反映的制度,在当时都起到了加强君权、巩固统一的作用,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既有“和”,又有“战”,请各举一例说明。
(2)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列举内迁的少数民族(至少列3个)。
(3)西晋后期,大量的北方人迁往江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有着辉煌的历史。

请回答:
(1)图一中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神农“教民播种五谷”。 “中国人和水稻打交道七八千年”,那么距今约7000年的长江流域哪一聚落居民就已种植水稻?距今约6000多年的半坡聚落居民主要种植哪种农作物?
(2)图二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中已普遍使用什么工具和技术?(2分
(3)图三是我国历史上哪一工程的示意图?(1分)

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不断向西方学习,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暨道光二十年,林文忠公始译洋报,为讲求外国情形之始。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也称“林文忠公”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 冯忠辉《近代前期主要政治派别与中国文化的走向》
材料二:“复(严复)殚心著述,於学无所不窥,举中外治术学理,靡不究极原委,抉其失得,证明而会通之。精欧西文字,所译书以朅辞达奥旨。”
——《清史稿》
材料三:中日和约十一款,全权大臣既画押,电至京师,举国哗然,内之郎曹,外之疆吏,咸有争论,……。初则广东举人梁启超联名百余,湖南举人任锡纯、文俊铎、谭绍裳各联名数十,首诣察院,呈请代奏。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五: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林文忠公”是谁?受他影响,魏源编著了《海国图志》一书,编写的目的是?
(2)材料二中的“复”影响最大的译著是?“复‘提出的进步观点有?
(3)材料三中“中日和约”是指近代史上的哪一条约?
(4)材料四中的“德、赛两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觉得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
(5)指出先进的中国人为解决材料五中的“器物”、“制度”、“文化”的不足分别进行了哪些探索?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