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尖锐的挑战,“工商皆本”的学说被广泛地提出。出现思想转变的根源是( )
A.土地兼并严重 | B.对外贸易发达 |
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 D.社会性质的变化 |
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看到一座城市中同时并存有洋务企业、外资企业、民族工业三类企业。这座城市应该是
A.西安 | B.重庆 | C.上海 | D.北京 |
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下列现象最能说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是
A.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严重 | B.洋纱、洋布畅销,手工棉纺织业衰败 |
C.五口通商后关税大幅降低 | D.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 |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A.汉朝的丝绸之路 |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
C.明朝的朝贡贸易 |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
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货(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
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工场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 … 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而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 B.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
C.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 D.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