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胡杨人家
刘之蔚
分布在额济纳荒漠里的黑水城、红城还有无法考证的大同城,在国人的感情世界和历史记忆里是复杂和纠结的。这里曾经的一切,胡人、党项人、土尔扈特人、蒙古铁骑、丝绸之路、居延海、黑水河、耶律阿保机、成吉思汗、萧太后、科兹洛夫、黑将军……如今谁又在乎过?谁又知道,额济纳就是党项语发音的“黑水城”?
每年的九月下旬,黑水河的上游水闸都要放水,额济纳沿黑水河生长的胡杨林仿佛一夜间被镀上了金色。因为得到黑水河的滋润,这里的胡杨林要比其他地方的早黄一个月左右。
日出之前赶到二道桥,当走到四道桥,已接近晌午时分,刚过了一座新修的木桥,想找个地方交个“地税”但见有一处胡杨林煞是茂密,便不及细想一溜小跑往里钻了进去。
不曾想到在这林子掩映之下居然“藏”有毗邻的两座蒙古包,心中不禁窃喜,直奔去。
从外观上可以判断出,这两座蒙古包不是旅游区常见的忽悠游客的山寨包,而是真的有人在此居住。此时胡杨林外飞沙走石,而林子里安静得仿佛时间都为此凝固了。
见蒙古包开着门,没敢靠近,朝里吆喝了声:“家里有人吗?”
随着应答声,门里探出一张中所妇女的脸,黑里透红带着油光,乐呵呵地喊我进去喝茶。晃悠一上午的我此时的确已是口干舌燥、饥肠辘辘,便腆着脸不客气地问:“有吃的吗?”那中年妇女回答脆脆的:“有,跟我们一块吃羊肉饺子吧。”
“我还有朋友在林子外,能一块来吃吗?要多少钱?”我有点儿得寸进尺了。
这一问,也许有些唐突,只见对方一愣。不知啥时她的身后又多了一张年轻姑娘的脸,有着蒙古人特的刚毅的线条,煞是好看,姑娘接过话题问道:“你们几个人,还想吃啥?”
“有手抓羊肉不?”
“有!”回答一们是脆脆的,伴以银铃般的笑声。我就纳了闷了,这哪像是不期而遇,明明是到亲戚家里。便回身招呼伙伴钻进了一座摆着一张折叠餐桌的蒙古包。不一会,蒙古包外由远而近传来一阵摩托车的马达声,循声望去,一个男人出现在门口。
老代,这是我真真切切在额济纳近距离见到的第一位蒙古汉子,不高的个头,但十分壮实,一样的黝黑发亮得让城里人无比艳羡的肤色,健康阳光。不曾想到的是,在后面的交谈里我才发现,之前印在我脑海里的蒙古汉子应该是端着苍鹰的姿势,个顶个儿膀大腰圆的摔跤手模样,而老代很浓缩且很腼腆。
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
但我还是心里没底,提到了餐费的问题,老代憨憨地说昨天也有人要吃手抓,给了60元。
我没说啥,心里有底了,见他们开始包饺子了,我说:“让我媳妇儿来帮忙包可以吗?”
“可以啊,来吧。”
我又认真地“调侃”了一句:“俺们山东人包饺子,肉馅儿要塞得满满的。”
老代乐呵呵地回了一句:“没事啊,包成包子就行。”
饺子是用搁在外面空地上的炉子煮的,到了晚间这炉子就得抬进蒙古包生火烧水取。姑娘在煮饺子,我就开始拍照,这时才开始观察老代家周边的一切。荒漠深处的额济纳,秋天显得十分的短促,犹如礼花般缩放的黄色叶片或繁如花海或星星点点,映衬着千年胡杨那遒劲的枝干,美得让人窒息。
手抓羊肉上来了,是一整块羊胛骨肉,甘肃,在青海,在陕西,没少吃手抓羊肉,这回真长见识了。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吃到的最棒的手抓!问起老代,为啥会给我们上这块肉。
“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我们就会杀一只羊,用最好吃的肉来招待客人,你们吃完走了,这块骨头,我们洗一洗,拴上一根麻绳要挂在蒙古包上的。”
呜呜,我差点没感动得冒泡儿。
慢慢聊着,我这才知道,之前最先打招呼的那位中年妇女是老代的丈母娘,而那位年经的姑娘是老代媳妇儿,我的眼镜差点儿没掉地上,这关系一时我都没反应过来。老实说,刚才我把代媳妇儿当代女儿了。老代没生气,反而开怀大笑,蒙古人的豪情和大度一览无余。
因为忙活我们这顿饭,等我们吃完了,人家一家才开始用餐,怪不好意思的。又等了一袋烟工夫,才最后过去把饭钱硬塞给了老代。之前说好了的:两盘羊肉饺子、一份手抓羊肉,共60元。给老代一张,没让他找钱,老代有点不好意思收,这时候,我的态度有点强硬了,必须收下!见他们也喝茶,也不管他们喜不喜欢,留下我摄影包里带的所有的“大红袍”,挥一挥衣袖,与老代一家人道别,没有相约来年,轻轻地带着一份纯真,我们走了,还觉得有点豪迈。
回来的路上,在想一件事儿,如果戴望舒是蒙古族的,他还会不会潇洒地轻轻挥一挥衣袖,撑着那把油纸伞去幽会那丁香般的姑娘?扑哧。
(选文略有删改)“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文章结尾处化用了哪两首中国现代诗?以拟声词“扑哧”收尾有何效果?
有人认为第一自然段可删去,有人认为不应删,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人淡如菊”的华裔女建筑师
她是一名华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并在白宫接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亲自授勋。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她——就是林璎。
林璎印象:出自名门却人淡如菊
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似乎每当述说她的背景时,都要提起那个显赫的林氏家族,以及她从未谋面的姑母、民国第一才女、我国第一批接受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女建筑师——林徽因。的确,林璎继承了这个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
如今,50岁的林璎依旧透着书斋学子的单纯。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近她索取邮件地址时,她警惕地向后挪开身子,拒绝者要求。林璎的长相也确实和中学时代的林徽因有几分相似,人淡如菊,浓浓的书卷气质。
林璎的父亲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林璎的才情,正是和姑妈林徽因一脉相承。
林璎虽出自名门,却并不肤浅和浮躁,这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人和设计作品都展现了勇气,沉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设计痕迹,没有浮夸的装饰,运用自大自然的灵感去设计,不去破坏,而是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流溢着一种宁静、优雅而潜流的美,一种无声思考的美,一种充满力量的美。
一夜成名:21岁设计越战纪念碑
林璎虽然性情淡泊,但是她充满才华和曲折的人生却开始得惊天动地。1980年秋天,美国国家建筑家学会为越战纪念碑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还在耶鲁大学建筑系读大四的林璎,在大师云集的1421个设计方案中,以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无限力量的设计作品脱颖而出。一个评委会委员说:她的作品很简约,但是越看就越觉得它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永恒的纪念碑。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有人认为,这座纪念碑是对战死者的不敬,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阵亡者的名字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的时间排列;甚至连林璎是一位华裔也成了问题。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在最后的决定会议上,林璎坚持不改,以其独有的倔犟和勇气赢得胜利。
林璎一夜成名。曾经饱受争议的越战纪念碑,如今已成为美国华盛顿最吸引人的建筑物之一。有人说,林璎设计的纪念碑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哭墙”。其实那不准确,数不尽的美国人到这里,携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
“记忆地图”:第五座纪念碑为环保而建
如果越战纪念碑体现了无声的奉献精神,那么她之后的很多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林璎说,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她说:“从学生时代起,我对东方建筑的兴趣就远胜于对欧洲建筑。”
从越战、民权到女权、印第安人,林璎为美国设计了4座具有标志意义的纪念碑。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是她自己的选题:环保。
“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大型声音及多媒体互动装置。它被安置在北京当代艺术中心的地下展厅。游览者手拿一块有机玻璃正对地上的投影设备,那些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动物就会在眼前一一呈现:有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象牙喙啄木鸟、有正在消融的北极上孤单的北极熊、有大西洋里变得越越小的鳕鱼、还有已经灭绝的北美信鸽。
“什么在消逝·空屋”计划将至少持续十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把属于他自己的记忆、或者是父辈们的记忆中的事物添加到这张“地图”中……将2050年时人类可能面临的情境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绘制出一张属于未的“地图”。
林璎用她的设计和艺术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正如她所说,纪念碑的存在,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不是“丢掉一些东西,又丢掉另一些东西。”
(2010年3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林璎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虽然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最新”意味着此前她也获得过荣誉和奖励。 |
B.林璎继承了林氏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尤其是受学习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姑母林徽因的影响颇多。 |
C.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 |
D.“数不尽的美国人到这里,携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这句话的含义是美国人开始正视越南战争的结局,怀念战死的人们,思索生活的意义。 |
E.美国人能够接受总统奥巴马的非洲黑人血统,却不能接受,由一个“黄种外国人”设计越战纪念碑,一个亚洲人为一场亚洲战争而做的纪念碑。“人淡如菊”是一种拒绝霸气的平和和执着,文章从哪些具体方面体现了林璎的这两种特质。
答:“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着眼全文,具体分析东方式审美带给林璎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文章中提到林璎的“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但紧接着又说“‘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你觉得这矛盾吗?为什么?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独腿人生
罗伟章
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别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总保持一段距离。我没有私车,只得坐公交车去。下车之后,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三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问了价。“五元。”车夫说。我当然不会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开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六元呢。”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车夫说:“上吧,就收你三元。”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五元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三元呢。”他说:“那是因为你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三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就只收三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地看了看他。他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至少有五十岁的年纪。
车行一小段路程,我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
他失去的是右腿。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座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
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睛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我觉得我很不人道,甚至卑鄙。我刚三十出头,有一百三十多斤,体魄强壮,而他比我大二十岁,身体精瘦,且只有一条腿,然而,我却大模大样地坐在车上,让他用独腿带我前行。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胸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
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哩!”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加快了蹬车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顽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车夫黝黑的后颈高高绷起一股筋,头使劲地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我在为他高兴,并暗暗受着鼓舞。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呀!”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呀!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里,而且还带的是两个人。”
我问他怎么走那么远?他说:“两个韩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
我不知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情感。
不由自主地,我又看着他的那条断腿。他已经断了一条腿,而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吧。”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五元钱。
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的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我没勉强,收了他找给的两元钱。
我正要离开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本应该把你送进门的,可那是一幢高级别墅,往别墅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啊……我怕被你朋友看见……”
我的眼泪流了下。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
朋友果然在大门边等我,他望着远去的车夫说:“你为什么不让他送进?那些可恶的家伙总是骗一个是一个!你太老实了。”
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
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独腿车夫在乘客坐上车后,主动向“我”解释自己要价五元的原因,这表明他不希望“我”误解自己,因为他非常爱惜自己的名声。 |
B.两个韩国人到成都,放着别的正常车夫的车不坐,偏要坐独腿车夫的车看成都的风景,这表明他们怀有鄙视中国人的不正常心态。 |
C.“朋友”告诉“我”人力车的价钱,指责人力车夫不把客人送到目的地,这些小精明其实体现了他对“我”的关心。 |
D.“我”并没有强行多给人力车夫两元钱,是由于“我”并不愿意因为自己而让人力车夫食言,从而毁坏了他做人的基本原则。 |
E.小说中的独腿车夫不是英雄,没有壮怀激烈的事迹,然而他却用发自灵魂深处最本真的光辉,让在人生中艰难打拼的人们看到了希望。小说中画线部分对独腿车夫蹬车情形做了详细描写,请简要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独腿车夫这一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说为什么以“独腿人生”为题目?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霾也叫雾霾,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的现象,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我们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
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霾粒子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1—2微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呈黄色或橙灰色,所以也称“灰霾”;雾的颜色则是乳白色或青白色。
雾和霾都是视程障碍物。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却有很大的差别。雾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浮游在空中形成的,形成雾需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度和较低的温度。雾的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80%以下。雾有随着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出现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的现象。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当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会较长,有时可持续10天以上。大雾天气多集中于10—12月份;而霾天气在各月差异相对较小,各月均可能有较多霾天气出现。
由于阴霾、轻雾、沙尘暴、扬沙、浮尘、烟雾等天气现象,都是受浮游在空中的大量极微细的尘粒或烟粒等影响,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有时即使是气象专业人员也难以区分,必须结合天气背景、天空状况、空气湿度、颜色气味及卫星监测等因素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而且雾和霾的天气现象有时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雾的成分主要是水(H2O),人吸入后不会对身体有什么影响。而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长期吸入,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说,空气污染不仅对于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有危害,跟肺癌也密切相关。雾霾天气最好等太阳出再开窗通风。如果外出可以戴上棉质口罩。外出归,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可以多喝水,适量补充维生素。雾霾天气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杀手”。雾霾天最好不出门,更不宜晨练,否则可能诱发病情,甚至心脏病发作,引起生命危险。
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横向扩散;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机动车尾气、扬尘、煤炭及供暖排放等原因,导致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雾霾天气的增多。
人类污染物排放是出现严重雾霾的“主谋”,它导致大气自净能力衰减。减少污染、控制污染物排放、削减大气污染物是解决雾霾的根本之道。
其实,目前空气质量良好的国家也经历过严重的空气污染。比如当年英国工业革命后,伦敦地区工厂烟囱密密麻麻,带了海量的粉尘和有毒气体,一年中有四分之一的日子大雾笼罩,从而被称为“雾都”。这让古板的英国人痛下决心,行动起。他们的措施是:动员自行车代替汽车;颁布《清洁空气法案》,减少煤炭用量;治理汽车尾气;加强绿化等,这些都可以供我们参考。
(有删改)下面不属于对雾和霾的区别进行解说的一项是()
A.雾的成分主要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不会对身体有什么影响,而霾中则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长期吸入甚至会导致死亡。 |
B.霾不像云和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其粒子分布比较均匀,肉眼看不到,因散射波长较长的光而显黄色或橙灰色;而雾则是乳白色或青白色。 |
C.雾随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变化,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而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空气团较稳定时,能持续出现较长时间。 |
D.霾是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非水成物粒子使大气混合、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视程障碍现象,与雾可以相互转换。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霾的月差异较小,在各个月份均可发生,发生时空气相对湿度一般会小于80%;而雾常在10—12月发生,发生时空气相对湿度常达到或接近100%。 |
B.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霾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有害,跟肺癌也密切相关。人类污染物排放是出现严重雾霾的主要原因。 |
C.阴霾、轻雾、沙尘暴、扬沙、浮尘、烟雾等天气现象,成因都一样,都是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以至有时气象专业人员都难以区分。 |
D.雾霾天气要做好防护,尽量少出门,必须外出时最好戴上棉质口罩。外出归,应立即清洗肌肤裸露部分。可以多喝水,适量补充维生素。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尾气、扬尘、煤炭及供暖排放等,使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导致大气自净能力衰减,雾霾天气增多。 |
B.城市中,高楼林立,大气中悬浮微粒难以横向扩散;城市上空,逆温层覆盖,大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上飘散,这些是雾霾颗粒增多的主要原因。 |
C.减少污染、控制污染物排放、削减大气污染物是解决雾霾的根本之道,曾经历过严重空气污染而目前空气质量良好的国家的经验可供借鉴。 |
D.英国曾空气污染严重,一度被称为“雾都”的伦敦采取的措施是:动员自行车代替汽车,颁布《清洁空气法案》,治理汽车尾气,加强绿化等。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玉石城缘
程 亮
①一直以为秋天并不如笔下那般凄风苦雨,至少还有金灿灿的银杏叶在。一叶叶宛如总角孩童肉乎乎的小掌,在轻风中招摇晃荡,笑声响彻寰宇,偶尔又温润得一如蓝田美玉不露锋芒地撒出的点点晶光,在城市的上空一隐而过。我习惯把城市比作玉石。
②有一年夏天,我抑郁得发疯。看着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工作,看着身旁青云直上神采飞扬的同事,马路上车如流水马如龙,我流着眼泪想,我的梦想死掉了。我开始失落并厌食。母亲没有办法,帮我请了长期的病假,任由我开始无所事事的时光。每天,我不说话,由公交车带着,绕着这个城市不停地转。大批的人潮在我的身边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我只是一动不动地看着窗外高低起伏的屋脊和房梁。
③公交在终点站停下,我走进一条小巷。青石板踩在脚下隐隐传出轻灵的回响。我低着头看那映着纵横丝纹的石板透出的点点幽深,不期然抬头,左手边是一堵耸入云天的石墙。青石砖残损的棱角已经圆融,手指触及时,光滑中渗入隐隐的冰凉。石面上细小而平滑的纹路和凹凼,在时间的抚摸下,已经成为青砖与生俱来的印记。石砖与石砖的接缝间生出薄薄的一层青荇,指尖依稀能触及从里面涌出的源源不断的潮湿而温暖的水汽。偶然在隙口会伸出一朵精致细巧的无名小花,不招摇,不瞩目,却是对青砖最忠实的守候。这些石砖,他们当年应该是怎样的优秀,怀有怎样的向往,然而现在,他们共同成就了一堵青灰的不起眼的石墙,一站就许多年。
④细看这堵石墙,除了一寸安身之地,他没有给他的子民更多的呵护。他甚至无法给他们一丝光艳明丽的色彩。可是,他教会了他们如何把伤口开成一朵婀娜多姿的花,如何在方寸之地把自己延伸到无限的远方。他的头仰望着天空。他的视线中有蓝天、白云、飞鸟、清风,他的身下有稳健的大地。他的生命丰盈而厚实,他亦复何求?他是流光溢彩林立高楼中的一堵青灰的石墙,可是他有自己的心跳。他的心跳平稳而沉着。
⑤我弯下腰抱头痛哭,我听到我的血管破裂的声音。冰冻的血浆被折断了,残脆的冰碴儿刺穿了我的血管,殷红的刺痛遍布了全身。我知道他们冰封了太久,从此以后,他们将会和我一起好好生活。
⑥我听到身后传来嘤嘤的哭泣,我没有回头。就像石墙不会低头看他身下的大地一样,我知道我的方向在我的前方。只要我的眼里还有蓝天白云,我身下的大地就可以永远的安心。
⑦那一年秋天我开始正常上班。我闷着头努力地工作。我的成绩越来越好。很多很多人都说我前途无量要好好拼搏。我无言地笑。我开始用金鱼缸养一大缸形态万千的石头。母亲不问缘由,每天只是静静地帮它们换水换水草。我长久长久地盯着它们看,然后跟着母亲眯着眼睛笑。我跟着母亲学会了很多很多名字,清水滴竹、黄和平、国画龙王、白天鹅、七宝丹、小桃红、粉娥……我学会了背诵: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九万里……我知道了中国有一种生命很长的树叫银杏,她的美飞舞在寒风萧瑟的秋末。
⑧我无法再给这座城市下任何一个定论。尽管我身处这座城市,但我不会再像陀螺一样,被他的发展的藤鞭抽着旋转着不停。我想任何一种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使个体的自由梦想得以实现。所以在追求梦想实现的过程中,我们无法再把梦想作为牺牲的代价。中国一个古老的故事中有一个人叫卞和,有一块玉叫和氏璧,他们曾经几度被埋没。我始终相信他们最终的重见天日得缘于玉石的灵性。玉石是有生命的,璞玉浑金只待有缘的手来治理。城市也是如此,城市的美,只待有缘的眼睛和心灵来捕捉。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围绕标题,全文写了我与玉,我与石墙,我与城市的关系,在这三组关系中,最主要的还是我与城市的关系,因为我在城市中迷茫,也最终在城市中找到自我。 |
B.文中的石墙虽历经沧桑,残损破败,毫不起眼,但正是它的丰盈厚实、平稳沉着、仰望蓝天的姿态给了作者生命的启示,带给作者精神的力量。 |
C.文中的母亲是个善解人意的慈母形象,在我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是她不懈的安慰鼓励了我,让我重新找回了真正的梦想。 |
D.文章第⑦自然段最后提到“一种生命很长的树”,“她的美飞舞在寒风萧瑟的秋末”,表现了“我”虽也正处于人生的秋天,但“我”要像银杏一样展示生命的风采,不悲观,不消沉。 |
E.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但饱含着对于生命与城市、个人与社会的深深思考,能引起生活在当今的人们的情感共鸣。简要概括石墙给予了作者哪些人生启示。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文中最后一段写到“我想任何一种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使个体的自由梦想得以实现”,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结合你的人生体会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味精为什么会有鲜味?
味精几乎是大家厨房里必备的调味品,但你知道这种让食物变美味的“魔法师”的学名是谷氨酸钠吗?你知道谷氨酸是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的重要一种吗?
事实上,味精就是谷氨酸的钠盐。谷氨酸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它既可以形成蛋白质或多肽,以结合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其中具有呈鲜作用的就是这种游离态的谷氨酸。
众所周知,用鸡、鸭、鱼、肉制作的菜肴味道鲜美,是因为它们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由20种氨基酸组成,烹调煮熟后一部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或游离的氨基酸,这就是鲜味的来源。一般高蛋白质的食品中谷氨酸的含量就会高,如坚果、豆类、肉类和绝大多数乳制品等,此外,蘑菇、番茄、发酵的大豆制品、酵母提取物以及发酵或水解蛋白质产品(如酱油或豆酱)都含有相当高的游离谷氨酸。
尽管谷氨酸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日常食品中,但谷氨酸钠盐可以增强食物鲜味的功效,直到20世纪初期才被认识到,可以说,味精的历史只有百年。我国最早的“味精”来源于日本商人铃木三郎助使用大豆和小麦为原料生产出的谷氨酸钠产品──“味之素”。当 “味之素”传入我国后,我国化学工程师吴蕴初经过一年多的试验,从面筋中提炼出中国自己的“味之素”,并将这种物质取名为“味精”。1923年,他在上海创立天厨味精厂,推出了中国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
进入60年代,以糖类为原料直接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谷氨酸获得成功并投入工业化生产后,我国味精行业大都采用玉米、小麦等粮食原料,通过微生物作用,得到符合国际标准的谷氨酸钠。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味精生产国。
谷氨酸现代发酵是在早期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工艺技术、培育优质菌种、完善质量检测水平,进而更科学合理地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生产谷氨酸的现代工业。我国的味精生产将粮食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以谷氨酸产生菌为发酵工具,经发酵产生谷氨酸,最后中和为谷氨酸钠。从葡萄糖到谷氨酸产生的各个步骤,都由酶催化完成,生物合成的特点很明显,效率、专一性高,反应条件温和,可以调控,而且合成中不产生对菌体自身和人类有害的物质。
目前的谷氨酸产生菌有谷氨酸棒状杆菌、短杆菌等,我国常用的菌种有北京棒状杆菌、纯齿棒状杆菌、天津短杆菌等。这些微生物菌种在生长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基本上都是生物体必需的,不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在发酵完成后的谷氨酸提取过程中,也没有使用任何有毒有害的萃取剂、溶解剂,因此,不管是从原料,还是从生产流程上来看,味精都是一种非常安全的食品添加成分。
(选自《科技日报》)下列关于“味精”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对味精可以增强食物鲜味功效的认识只有百年时间,我国当初称之为“味之素”。 |
B.味精学名谷氨酸钠,它往往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并让食物具有呈鲜作用。 |
C.味精在原料和生产流程中没加入任何有毒有害物质,是一种非常安全的食品添加成分。 |
D.我国味精最早是从面筋中提炼出来的,现在大都以玉米、小麦原料通过微生物作用而得。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谷氨酸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日常食品中,它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中重要的一种。 |
B.荤类菜肴之所以味道鲜美,是因为它们煮熟后,部分蛋白质分解为游离的氨基酸。 |
C.谷氨酸的微生物菌种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都是生物体所必须的,对人体有益。 |
D.微生物菌种发酵完成后,在提取谷氨酸的过程中,不会使用有害的萃取剂、溶解剂。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日常生活中,高蛋白质的食品往往味道鲜美,是因里面含有相当高的谷氨酸成分。 |
B.味精早期以微生物发酵生产谷氨酸,现在则合理利用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活动来生产。 |
C.味精生产的各个步骤中,生物合成特点明显,合成中不产生对菌体和人类有害的物质。 |
D.将粮食中淀粉转化成葡萄糖,使其作为发酵工具,经发酵产生谷氨酸后中和为味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