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合欢树
史铁生
①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我装做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②我20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后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文学,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那就写着试试看。”她提醒我说。我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③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也获了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7年了。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了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④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⑤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小院在一个大院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子,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子里的老太太还都把我当儿孙看,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子去看看嘛,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⑥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绿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⑦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
⑧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喜欢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得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⑨我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了享受。
⑩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984年11月
(选自《文汇月刊》1985年6期 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的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曲中音符如行云流水般演绎着,敲击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款款文字渗透着对母亲去世的悲伤之情,跳动着对母亲的真切怀念之心。
B.文章以第六段“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作为过渡段,承转结合,非常自然。前部分是追忆母亲,后部分是思索合欢树。对母亲的回忆为合欢树的意义作好了铺垫,打下了感情基调。两部分衔接流畅,浑然一体。
C.作者在前部分沿着回忆的路径重现定格了母亲身影的两个镜头,以事件的重要性为序,信笔而书,笔触所至。无不渗透深情,行文如水流成溪,质朴中显风采,平淡中藏深味。
D.作者选择的三个时间段分别是10岁、20岁、30岁,这都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母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30岁时,母亲已逝世了,但30岁的成就是母亲用一生的付出为“我”收获的。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这也体现了作者在选材组织上的独具匠心。

E.文章始终只从侧面描写“合欢树”。文章的语言淡雅、朴素,娓娓道,就仿佛和读者在聊天是不经意谈论起母亲,内心的深情没有像蓄势待发的洪水喷涌而出,而是如涓涓细流,闲话家常一一道,怀念、悲痛之情潜藏于字里行间,除却华丽辞藻与刻意雕饰,思绪所至,笔触所到,深切隽永的真情蕴涵其中,等待有心人细嚼。
第⑥段写了母亲种合欢树的一段往事,试分析这段追忆在文中的作用。
文章结尾说,那个孩子“会跑去看看那棵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9分)
谈谈“合欢树”的象征意义。(9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重新寻找话剧在中国的起点
有关2007年是“话剧诞生100周年”的说法,随着戏剧界以及各大小媒体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想必已经是路人皆知。但是何以话剧的历史要从1907年算起?100年前的1907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令后人觉得可以看成是中国话剧的起源的艺术事件?或者更直白地说,现在被人们通称为“话剧”的这种特殊的、与中国传统演剧迥然有异的戏剧形态在1907年以前是否就已经存在?这些在十年前也就是各路豪杰纷纷高调纪念话剧诞生90周年时就已经被提出过的质疑,却早就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忘却了。举办一场乃至许多场轰轰烈烈的纪念活动,为景气指数长期低迷的话剧打一支强心剂的强烈愿望,已经取代了追寻历史真相的重要性。有那么多熟知话剧历史沿革中种种事实和细节的史家们在,却任由这笔账这样糊 涂着,当然不会毫无原因
说话剧史至今仍然是一笔糊涂账,所谓话剧诞生“ 百年”说根本就是这种糊涂算术的结果,并不是什么惊人之论,也不是我的新发现。因为几乎所有从事早期话剧创作演出的先驱们的回忆录都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如果按话剧在中国这个国度里的存在为依据,那么至迟到19世纪80年代,中国就已经有了话剧,而且有了话剧的商业演出,虽然那是在上海的租界里。在那个由洋人管理的区域内,由于洋人群居,洋人们又会有些空闲和文化娱乐的需要,因此就有西洋剧团不远万里地来到中国为他们演出以牟利。洋人们在这里居住时间久了,有时也会有些演戏的冲动,尤其是在这里开办的学校,更是继承了欧洲公共教育体系中注重戏剧的传统。当然,这些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洋人们业余时间自娱自乐的以 及洋人办的教会学校里学生们演的,都是话剧。而按照早期话剧艺人们众所皆知的回忆,受到教会学校演剧的影响与启发,在中国人自己兴办的新式学校里,也渐渐有了多种多样的话剧演出。在1900年,上海的南洋公学公演了朱双云等学生排演的剧目《六君子》、《义和拳》,育材中学汪优游等学生借庆祝孔子诞辰,演出了内容为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以及江西教案等等题材的剧目,这些演出当然都是中国最初的话剧,而且,这已经是中国人在租界外中国人管理的土地上以中国题材演出的、给中国人看的话剧。而且,学生演剧于20世纪初年在全国各地许多城市引为风潮,并不限于上海一地。《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戏剧集•2》所收的话剧剧本《张文祥刺马》,就是1903年南洋公学的学生演出的,虽然《大系》里所收的剧目以王钟声的演出为本,但王钟声并非此剧的始创者。如果说这些还都只是非公开的学生演剧,那么,1905年汪优游等人组织的“文友会”已经走出学校,借社会场地公开演出话剧《捉拿安得海》和《江西教案》;而到1906年,各地的学生演剧团体更趋增多,李叔同和徐半梅都是当时的参与者;而且在上海等地,除了学生界以外,一些新成立的社会团体都纷纷成立他们的演剧部,其中就包括有汪优游、朱双云等演剧爱好者组织的“开明演剧会”。这些演剧团体既然纷纷成立,就当然会有不少的演出,“开明演剧会”甚至已经有了营业性的演出。
这些演出算不算话剧?算不算话剧在中国最初的滥觞?或者说哪次演出可以被看成是话剧诞生的标志?当然不是不可以讨论。但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当下各种话剧“百年”纪念活动将1907年看成是话剧在中国诞生年的理由,居然是那一年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们组织的春柳社有了他们第一次演出,上演了话剧《茶花女》的片段,以及在那一年他们排演了第一个大戏《黑奴吁天录》。
如果以话剧在中国的首次公演作为标志,当然轮不到春柳社;以中国人首次演话剧为标志,也轮不上春柳社;春柳社不是中国最初的戏剧演出团体。至少,早期话剧的重要人物朱双云是把汪优游看成“实开今日剧社之先声”的先驱者的,那是不是春柳社的演出比起南洋公学等学校的学生演剧、甚至比起开明演剧会的演出更接近于西方的话剧?恐怕也不是。至少,在欧阳予倩看来,要到1908年任天知和王钟声在春仙茶园演出的《迦兰小因》才算是“有些像话剧了”,其意是此前所有与中国传统演剧有异的演出,都还未能完全摆脱传统戏剧的框架。
(文/傅谨 《文艺报》)
下列不能直接驳斥2007年是中国话剧诞生百年的观点的一项是()

A.早在19世纪80年代,在当时上海的租界里,就已经有了教会学校演出的话剧了。
B.1900年,《六君子》《义和拳》由南 洋公学公演,汪优游等演出江西教案的剧目。
C.《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戏 剧集•2》收录了1903年由南洋公学演出的话剧剧本。
D.1906年,全国各地成立了许多演剧团体,一些社会团体也纷纷成立各自的演剧部。

对文中各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100年前 的1907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是指春柳社上演了话剧《茶花女》,排演了《黑奴吁天录》。
B.“与中国传统演剧迥然有异的戏剧形态”是指与中国古典戏曲表演区别非常大的艺术表现形式。
C.“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忘却”意思是说一些持有2007年是中国话剧诞生百年的论者只承认话剧是“舶来品”的现实。
D.“当然不会毫无原因”,其中的“原因”是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以拯救处于低迷状态的中国话剧。

依据文意,下列各项陈述的内容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作者从那些从事早期话剧创作、演出的先驱们的回忆录中归结出“1907年是中国话剧滥觞”不可信这一结论,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B.在作者的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话剧在现在的中国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百年纪念活动也是为了探讨中国话剧发展的未来之路。
C.从作者对以1907年留日学生组成的“春柳社”上演《茶花女》为中国话剧诞生标志的态度看,作者认为应以本土题材和本土演出为标志。
D.通过中国话剧发展的历史资料和大量实例,作者明确肯定了中国话剧先驱们为中国话剧的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城市里的蟋蟀
吴丹红
(1)和城市站在一起,也就渐渐远离了自然。“唧……唧……唧……”,那曾经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天籁之音似已远去。我已无法解读弥漫着欲望泡沫的城市生活,内心总处于无边的焦虑与渴望之中。
(2)不记得有多久没有数过星星了,抬头望天俯身看地的感觉似乎已经离我好远好远了。站在阳台上,隔着那些被几何化的不锈钢防盗网,望着被分割成俄罗斯方块般的世界,看着闪烁的霓虹灯和过往匆匆的都市人,我总觉得有一个声音在召唤着我。
(3)那是童年时的那只蟋蟀的声音。
(4)儿时,在外婆家。“唧……唧……唧……”的虫鸣声似乎成了乡村每晚必定上演的歌剧,蟋蟀们如矜持羞涩的少女,又如风度翩翩的绅士,不用伴舞,不用伴奏,只是清唱,顶多来个小组唱,就这么简简单单,却和着泥土的气息,唱出了自然与生命的真谛。
(5)外婆不知从哪里给我捉来了一只蟋蟀,我把它养在一个花盆里。一次,邻居小姐姐把她的蟋蟀放在我的蟋蟀身边,我们用枯树枝轻轻撩拨。忽然,两只蟋蟀大战了起来。几个回合之后,小姐姐的那只败下阵来,我的那只却是一副得胜将军的模样。我们为蟋蟀的精彩表演啧啧称赞。后来,我在作文中常常写到那只蟋蟀,老师说我的作文中充溢着一种乡情。
(6)我的童年就这样在蟋蟀的吟唱声中度过。后来我还是被带进了城市,带进了贴着红白蓝瓷砖的高楼,带进了有空调有电脑有俄罗斯方块游戏却没有泥土没有草丛没有蟋蟀的房间……
(7)在城市,我习惯了这种俄罗斯方块般的生活。早出晚归,步履匆匆。
(8)不知何时起,我学会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学会了“防人之心不可无”,学会了冷眼旁观,学会了猜疑与妒忌……那只承载着我童年欢笑的蟋蟀,早已被压在了心底。也许,是我把它给遗忘了,前不久,我在一个商店里看到有竹制的或塑料制的蜻蜒、蟋蟀卖,便兴冲冲地买回了一对塑料蟋蟀,把它们放在一个塑料花草丛中。后来,我在网上看到诗人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我想我应该记得童年的那只蟋蟀,可是它却无处可寻,我在俄罗斯方块中感到一阵茫然和悲哀。
(9)我那童年的可爱的蟋蟀,你在哪儿?
(10)“唧……唧……唧……”,也许是因为过度的思念,我竟然有些幻听,仿佛当年那只蟋蟀在我耳边低吟,释放出一种平和的伤感,是的,它在为我现在的寂寥而伤感。我知道我无法寻觅它,因为那只是幻觉,我却仍然探头往窗外搜索。窗外很眩,有红绿灯,有汽车尾气;窗外很吵,有人在蹦的唱K,有人在猜拳行酒,也许这些都是城市应该有的声音吧。闪烁的霓虹灯尽情地展示着城市的繁华与躁动不安,一如千娇百媚的舞女。难怪贾平凹会说:“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赛格顶上的激光柱不停地旋转着,它在扫射着城市的夜空;波音777、空中客车在不停地起降。激光柱、客机的灯光让月光星光都暗淡无光。我要将自己藏在哪里,才不至于被这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淹没?
(11)没有人告诉我,只有暗淡的月亮对我凄然一笑。
(12)我到底还是惦记起那一只蟋蟀了。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中会有我们的蟋蟀吗?我看见深南大道旁每一棵树都被缠上了彩灯,我看见东海岸某地产开发商的泥头车队在隆隆驶过!这儿是都市!不是乡村!抬头望夜空,星星何处寻?深圳的云层透着绿光,那是激光柱的效果。在这里,我的蟋蟀已无处躲藏。它逃离了不属于它的方格,逃离了充盈着欲望泡沫的城市。而我却站在原地,无法跳出俄罗斯方块。
 (13)就是那一只蟋蟀/在你的记忆里唱歌/在我的记忆里唱歌/处处唱歌/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比最和谐的音响更和谐/凝咸水/是露珠/燃成光/是萤火/变成鸟/是鹧鸪/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14)也许,每个城市人心中都有一只蟋蟀。城市人,你找到了心中的蟋蟀了吗?
文中多次提到了“俄罗斯方块”,其含义不尽相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概括它的含义。
答:
画线句子在文中有怎样的含义,请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说明。
①没有人告诉我,只有暗淡的月亮对我凄然一笑。
②也许,每个城市人心中都有一只蟋蟀。
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引用流沙河的诗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文中为什么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儿时的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孔孟毕竟是两家
宋志坚
孔孟被“硬捏合拢”说,是施蛰存先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仅凭这一点,即可知施先生对古代文史的造诣非同一般。
施蛰存说:“孔孟思想,是一种思想,还是两种思想?天下没有两个思想相同的人,孔孟思想,毕竟还是两家。”(施蛰存《闲话孔子》,原载1991年第1期《随笔》,转引自《中国新文学大系杂文卷》)施先生给出的这个答案,是能使人信服的。(施文中说是司马迁捏合了孔孟二家,这一点恐怕是弄错了。)以我之肤浅,也能列举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的若干区别。例如,孔子衡量人的价值的“尺”是爵位,在孔子那边,是以爵位上下定人之尊卑的;孟子衡量人的价值,却有爵、齿、德三把标尺;孔子之“仁”关注的是“礼”,重在束“下”,孟子之“仁”关注的是“民”,重在规“上”;孔子的“四绝”(《论语•子罕篇第九》云:“子有四绝,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偏重天理,而孟子的“四端”(《孟子•公孙丑上》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偏重人性”。仅此三条,便可证实“天下没有两个思想相同的人”,哪怕是被合称为“孔孟之道”的孔与孟也都“自成一家”。
当然,孔子与孟子有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其一、他们都“法先王之道”,缺陷是不能与时俱进;其二、他们都“行仁义之化”,缺陷是对“利”的绝对排斥;其三、他们的那一套都不见容于当世,故有“仲尼菜邑陈蔡”而“孟轲困于齐梁”。
孔子与孟子还有一点相同的,就是他们对于“法先王之道,行仁义之化”,都有一种“当仁不让”的使命感。孔子困于匡邑之时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不想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孟子则是在离开齐国的时候对充虞说:“五百年必定有称王天下的人兴起,其间必定有著名于世的贤人。周兴起以来已有七百多年,……上天……如果想安抚治理天下,当今之世除了我还会是谁呢?”两者相比,孔子说得比较含蓄,孟子说得比较直露。但对于孟子来说,这并非狂言。例如,“仁义之化”而为“仁政”,“先王之道”而为“王道”,或许就是他对儒家文化的贡献,至少在《论语》之中,未必能够找出这两个概念。
由此观之,将孔子与孟子都归入儒家,未必有错。但我们现在所要吸取的一个教训是,不能什么事情都只注意合,而不学会分。合的好处是易记,一下子记住了两个“子”,要用时一言以蔽之,仿佛占了大便宜;然而,你真想要了解孔子孟子的思想和思维方式,那还是要分开剖析才行。既能综合,又能分析,庶几可算得研究。如果只会笼而统之地说个大概,那只能蒙人蒙己罢了。现在有些自称搞国学的,看似无所不通,其实也就知道些笼而统之的“蒙法”,从不肯下功夫深入进去。对这种学问,我们要警惕。
(2010年8月9日《文汇报》)
下列不属于“孔孟思想毕竟是两家”的论据的一项是()

A.两者衡量人的价值标准不完全相同。
B.他们对于“仁”的理解也不相同。
C.孔子思想偏重天理,孟子思想偏重人性。
D.被合称为“孔孟之道”的孔与孟也都“自成一家”。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捏合了孔孟二家,这个说法是能使人信服的。
B.孔孟都能“法先王之道”,却不能与时俱进。
C.孔孟都能“行仁义之化”,却绝对排斥“利”。
D.他们都有一种“当仁不让”的使命感,却都不见容于当世。

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天下没有两个思想相同的人,孔孟毕竟是两家,但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文化,提出“仁政”和“王道”的学说。
B.只有分开剖析,才能了解孔子、孟子的思想和思维方式。
C.做学问要脚踏实地,深入钻研,不能“无所不通”、笼而统之。
D.老子与庄子虽然都是道家巨擘,但他们的思想肯定“自成一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论语·泰伯第八》——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宪问第十四》——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从生产关系的转化、权力的转移上来看都与孔子所崇尚的“周礼”大相径庭。孔子所在的鲁国早已被“三家”专权,士大夫越级行使着诸侯的权力,“三家”的家臣们也不同程度地把持着士大夫的权力,这以下凌上的事情比比皆是,所以孔子希望当权者回归到自己的权力范围以内,不要越级把持不属于自己的更高权力。
而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理解是:“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这是当代社会特别应该提倡的一种职业化的工作态度。”“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先把你自己那个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别人的事。”“这并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精神,谁的活儿谁操心,这样的话,大家合起来才是一盘棋。”对待工作不是应该越热情越好。无论是份内的工作还是份外工作,我们不是都应该做得越多越好。对待工作,也有分寸需要把握。
(1)请你根据上述时代背景,判断于丹教授的理解是否准确并简述理由。
答:
(2)请结合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和现代企业的管理精神,谈谈你对孔子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的理解。
答:

阅读下面的外国小说,完成题目。
白菜汤
屠格涅夫
一个农家的寡妇死掉了她的独子,这个二十岁的青年是全村庄里最好的工人。
农妇的不幸遭遇被地主太太知道了。太太便在那儿子下葬的那一天去探问他的母亲。
那母亲在家里。
她站在小屋的中央,在一张桌子前面,伸着右手,不慌不忙地从一只漆黑的锅底舀起稀薄的白菜汤来,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肚里去,她的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
她的脸颊很消瘦,颜色也阴暗,眼睛红肿着。……然而她的身子却挺得笔直,像在教堂里一样。“呵,天呀!”太太想道,“她在这种时候还能够吃东西!……她们这种人真是心肠硬,全都是一样!”这时候太太记起来了:几年前她死掉了九岁的小女儿之后,她很悲痛,不肯住到彼得堡郊外美丽的别墅去,她宁愿在城里度过整个夏天。然而这个女人却还继续在喝她的白菜汤。
太太到底忍不住了。“达地安娜,”她说,“啊呀,你真叫我吃惊!难道你真的不喜欢你儿子吗?你怎么还有这样好的胃口?你怎么还能够喝这白菜汤?”“我的瓦西亚死了,”妇人安静地说,悲哀的眼泪又沿着她憔悴的脸颊流下来,“自然我的日子也完了,我活活地给人把心挖了去。然而汤是不应该糟蹋的,里面放得有盐呢。”
太太只是耸了耸肩,就走开了。在她看来,盐是不值钱的东西。
(1)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主题是怎样实现的?
答:
(2)联系这篇小说,你怎样看待地主太太和农妇表达情感的方式?读完全文,你有怎样的人生启迪?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