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
毛泽东传·序曲
(美)罗斯·特里尔
黑发分头下温和的面容,柔软的双手,透人肺腑的目光,使首脑持重的如轮大耳,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下颚上的黑痣。“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一位认识他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评论道:“他没有周恩来的清秀,但是显得慈祥宽厚。”
年逾82岁,毛泽东的外貌没有很大的改变。青年时看上去略有焦虑,在官邸里,这位领袖显得雅致、悠然自得。他渐渐地发福,同时也失去了热情的知识分子的神态,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他看上去像一头海象”,一位在他有生之年见过他的泰国领导人说:“一切都显得气宇轩昂。”
他总是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富于自制力。给人的印象是能同时眼观六路。毛从来没有失去他的两重性:脑弦紧绷如满弓,机敏似猫。
他善穷经据典,使来访者大惑不解,或以沉默静思使对方不知所措。他把手伸进口袋般的裤子扪虱子的粗举又会把另一来访者吓得目瞪口呆。脸部的上半部分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宽阔的前额,探索的眼睛,长长的头发。下半部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厚的嘴唇,高隆的鼻子,稚童般的圆圆的下巴。毛泽东的步态并不优雅,他步履蹒跚。美国妇女活动家史沫特莱带着政治的和个人的热情在三十年代曾试图让毛唱歌跳舞——与她轻易地跟其他中共领导人所做的一样——但最后不得不怏怏地放弃这种努力。“高傲和自重妨碍了他的跳舞。”在这同一时期认识毛的一位流放中的日本共产党人野扳参三说,他的舞姿看上去像在做操。毛泽东跳舞不合节奏。
毛泽东出击时从不错过目标。而他的这种平衡——如果存在平衡的话——是来自对手的撞击。他说自己既有虎气,又有猴气。他的性格中冷酷无情的一面和幻想狂热的一面不断交替出现。
他的笔迹表明,他是一位随心所欲而不会为戒律所困的人。那些字体则大则小,龙飞凤舞,用绅士派学者的标准衡量,这并不是“好”书法。
因为毛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所以人们绝不知道他深深的城府里会随时流出些什么。尽管毛是一位温和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也有脾气。来自密苏里州的记者艾德加•斯诺,早在三十年代就见到毛,他说,毛对任何事情从不持中立或消极态度。毫不奇怪,毛并不能经常博得众人的爱戴,至少不像周恩来那样——这位高级官员甘愿立于毛的身影之下;或者不像朱德那样——这位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总司令坚韧、不拘小节、笑口常开(史沫特莱成功地使他们二人与自己跳舞)。
“我简直不知怎样与毛交谈,”一位与毛和周恩来都打过交道的印尼人说,“与周恩来而不是与毛在一起——可以有热烈的讨论,你会完全知道你的位置。”
毛生于1893年,逝于1976年。这一时期,中国几乎天翻地覆。封建王朝被推翻。战争像有轨电车一样去而复来,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密友翻脸。斗争的火炬传给新的一代,而他们并未感到像毛在燃烧时的那种热度。
他活着就是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毕生使命,这位幸存下来的农家子看上去更像一位先祖而不是政治家。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这一战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同时也使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没有缺胳膊少腿或失去眼睛。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
怎样说才贴合毛泽东的形象?农民造反者?他劝导并率领从湖南稻田里和江西绿林中来的群氓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
军事统帅家?他说过,他的胃口从未像战争时期那样好过。诗人?如果他不置一切不顾,去吟上几句诗以表达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描绘中国山河的壮丽,就难以结束一场战斗。近代以来,许多中国的爱国者出国寻求到了使苦难中国获得新生的手段吗?毛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有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
帝王?他教会中国三代人去公然藐视束缚中国人民两千年之久的禁条和权威,然而最终,或许他自己也感到绝望,他树立了一面天子出言皆金科玉律的镜像,这可怕地表明,旧世界老是附在新世界身上而再生。(摘编自《毛泽东传》)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 本传记的作者给毛泽东贴了几个“标签”——“农民造反者”“军事统帅家”“诗人”“帝王”等,对此你有什么认识?请任选其中一个“标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惠特曼有一句广被引用的话是:伟大的读者造就伟大的诗人。这里他指出了“读者”与诗人、文化与诗歌的相互造就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我看来,也就是一种“荡秋千”的关系:诗歌能“荡”多远,完全依其推力而定。它有赖于“读者”和文化环境的推力,它不断地回到这种推力,也在要求这种推力。虽然诗歌的创造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但它在根本上仍受制于这种和它构成互动关系的文明和语言的作用力。如同什么样的人民会要求什么样的政治,什么样的文化也在产生什么样的诗歌。这里,存在着一只比诗人的手更有力的“看不见的手”。我曾在欧洲快车上遇到一位埋头阅读尼采、知道我是中国人后情不自禁又用英文背诵孔子语录的女士,我以为她是什么“文化人”,后来才了解她原来是瑞士的一位理发师。我在德国还认识一位“杜甫迷”,他收集有大量的多语种的有关杜甫的资料,并曾前往中国数次,带着一本中国历史地图册,追寻杜甫当年的足迹;然而这并不是一位“汉学家”,他只是一位普通的已退休的中学化学老师。他之所以如此热爱杜甫,仅仅因为“杜甫比歌德更能触动我的心灵”。所以我理解了在欧洲何以会产生像叶芝、里尔克、普鲁斯特这样的作家和诗人,因为它的文明已发展到这种程度。当然,欧洲早已不是什么“高雅”或“精英”的一统天下,然而,无论它受到怎样的大众消费文化的冲击,它也不至于愚蠢到仅仅以发行量或读者量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这是因为就整体而言,那里的“人民”仍处在良好的文化教养的引导下。
我讲出我的这些感受,其意并非别的,只是为了提醒我们自己对文学教育的注意,提醒一种诗歌建设与整体文化素质的关系。为什么这些年来一再出现“看不懂”的责难?为什么社会上甚至文学界里会对诗歌提出种种非文学的要求?为什么诗歌会如此容易地被逐出市场经济区的“理想国”?为什么那些坚持把诗歌作为一种对语言和文化的提升为目的的诗人在今天居然又被扣上了所谓“脱离人民”的帽子?这一切说明了文学的启蒙在我们这里仍得从头做起,说明了文学的发展与教育不能总是脱节。的确,很难设想在一种贫乏、发育不良的文化环境中会奇迹般出现一种心智成熟的诗歌。即使有,它的命运也会不妙,即使有,它也难乎为继,因为它缺乏来自自身文化环境的支持和推力。
好在教育界的“素质教育”已被提到议程上来,虽然有些人对“素质”的理解仍让人啼笑皆非。在这种情形下,林芳华老师没有选择电脑而是选择诗歌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这在中国不啻是一个创举。因为诗歌是开启心灵的艺术,因为诗歌是对人的文化素质的提升,因为人的自我意识、想像力和创造力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至于林老师为什么会选择一位美国十九世纪女诗人,道理出自多年来她的热爱。这爱对她来说,已带有一种秘密的个人的性质。林老师在几年前曾选修过我的比较文学课,她交给我的作业是狄金森与李清照的比较。当时我还以为这是应景之作,现在我才意识到:多年来狄金森的诗歌一直在对她的生命讲话,这使她安于教师的职业,并从中感受到活的意义。现在,她要她的孩子们和她一起来分享这种秘密的爱。她对他们说:读狄金森你会感到“思想着的独立的人的可贵”。她对他们说:“阅读她就是在青铜的历史上漫步。”孩子们半信半疑地听了,直到他们在这种诗歌漫步中惊讶地发现了他们自己。 “诗歌能荡多远,完全依其推力而定”,在这个比喻里,对“推力”的具体含义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读者文化修养的影响。 |
B.文明对语言的积极作用力和读者的良好教养。 |
C.诗歌本身的深度以及它对读者的影响力。 |
D.读者对诗歌的理解、重视的程度和社会的教育普及程度。 |
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举德国“杜甫迷”的例子的直接目的是()
A.是为了阐述“伟大的读者造就伟大的诗人”的道理。 |
B.欧洲的人民具有良好的文化教养,因而文明高度发展。 |
C.文化环境提高,优秀的作品才更能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爱。 |
D.杜甫比歌德更能触动那位德国化学老师的心灵。 |
按作者观点,这些年来一再有“看不懂”的责难。之所以“看不懂”是因为下面的哪一项?()
A.诗歌建设水平不高,导致读者“看不懂”。 |
B.读者文化素质太低,所以他们“看不懂”。 |
C.市场经济干扰了诗歌建设,所以读者“看不懂”。 |
D.某些诗歌的内容脱离群众,所以读者“看不懂”。 |
作者认为诗歌最大的价值在哪里?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诗歌艺术可以用来开启人类的心灵,促进文明的发展。 |
B.诗歌可以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使人们的思想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得到提升。 |
C.读诗的人可以从诗歌中体会到“活的意义”。 |
D.诗歌可以开启心灵,提升人的文化素质,包括自我意识、想象力和创造力。 |
癌症治疗难,难在它能够转移。1839年,法国妇产科大夫雷卡米尔描述了癌症转移的规律:乳腺癌、膀胱癌多转移到淋巴结、骨骼,皮肤癌多转移到肺,结肠癌常向肝转移,肺癌常向肾上腺、大脑转移……
那么癌症是怎样转移的呢?
1889年,一位叫佩吉特的医生提出,癌细胞是通过血液循环系统从原发部位随机转移到身体各部位的。他称这些循环中的癌细胞为“种子”,说它们只要有肥沃的土壤——合适的器官,就会转移到那里生根、发芽的。
不久一位叫埃文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癌症转移的方式是,血液循环中的癌细胞是停留在最先遇到的小血管——毛细血管中,等聚集到一定数量后便在血管周围的器官上生长。
可是,这两种说法都遭到了一位叫威斯的研究人员的否定。威斯说:如果肯定佩吉特的说法,则对雷卡米尔描述的癌症转移的规律无法作出解释;如果肯定埃文的说法,那么癌细胞在转移不久就会在被血液滞留的部位停留,生长,但事实上很多癌症转移得很远。威斯还说:事实上血液循环也并非癌症转移的唯一途径。
后来美国一位叫约那森的免疫学教授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癌症向什么部位转移,是由这一部位一种特定的化学物质决定的。人体器官都产生一种激活素,这激活素是一种信号分子,它能充当癌细胞的“指示灯”,癌细胞能凭着一双奇特的“眼睛”看到亮给自己的“指示灯”,在进入血液、组织后,以自己的受体作“向导”,以“指示灯”为目标行进,转移到自己的目的地,与那里的激活素相结合,在那里生长,繁衍。
多年来,一些研究小组不停地寻找癌细胞上的激活素受体。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些癌细胞上的激活素受体,而且证明了乳腺癌向淋巴结转移,皮肤癌向肺转移,就是因为这些器官、组织产生的化学激活素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乳腺癌多是向淋巴结转移、而皮肤癌多是向肺转移的原因。
节选自《癌症的预防、改善与还原电子疗法》下列是对“激活素”的说明,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激活素是一种化学物质,人体各种器官都产生这种物质。 |
B.虽然人体各个器官的生长条件不尽相同,但所产生的激活素却是完全相同的。 |
C.激活素对癌细胞能起到信号作用,能指示癌细胞的转移。 |
D.激活素能通过癌细胞受体与癌细胞结合,使癌细胞在新的部位“定居”下来。 |
下边是对一些研究者观点的介绍,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佩吉特认为,癌细胞的转移具有随意性,它就像植物的种子,哪里适合它生长,它就转移到哪里。 |
B.埃文也认为癌细胞的转移具有随意性,最先遇到一处毛细血管,便在那里滞留下来,聚集起来。 |
C.威斯认为,癌细胞的转移并不是随意的、盲目的,癌细胞也不会在毛细血管里滞留下来,聚集起来。 |
D.约那森认为,癌细胞靠激活素来确定转移目标,靠自己受体的引导转移到它所发现的转移部位。 |
根据约那森的观点提出了下列设想,设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生产出一种抗体,将人体内的激活素扑灭,那么癌症就不会转移了。 |
B.如果生产出一种抗体,使癌细胞“双目失明”,那么癌症就不会转移了。 |
C.如果生产出一种抗体,使癌细胞受体失去“向导”作用,那么癌症就不会转移了。 |
D.如果生产出一种抗体,使癌细胞受体不能与激活素结合,那么癌症就不会转移了。 |
无论外行还是内行,有一个感觉是共同的:同样是蕴集高新技术的家电,同样是花红柳绿的城市景观,即使不看国家名,你也会一眼认定:这是日本的。如此强烈的标识感,缘于日本的现代设计已卓然自成一家:在师从西方现代设计的背景图上,点睛之笔是日本的传统文化。
同样是简约,日本的简约与西方的简约相比,另有一种空寂的韵味:在室内设计中,往往只摆了一件陶器,或是花瓶里只插了一束花,或是只挂了一幅画。这正是日本设计师苦心追求的“禅心”。没有多余的设计,使居者自然而然地超然物外。这对于生活工作环境紧张的日本人而言,无疑是心灵的田园。
日本的现代建筑风格同样来自西方,但设计师在酒店、办公楼等现代商业建筑的庭园设计中,引入传统的庭院设计“枯山水”风格,寥寥几块石头,几茎竹子,线条简练,暗合现代主义“少就是多”的设计原则,意境却丰富:沙池中的一块石头,可幻想出“一叶孤舟”、“蓬莱仙岛”、“中流砥柱”等不同的寓意。日本传统文化的印记,同样在工业设计方面彰显,如清酒包装画就是浮世绘形象。
专家评论,东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来源于欧美,但真正学到西方设计精髓的,首推日本。现代设计越来越认同本土化,日本师从西方现代设计,又没有全盘欧化,而是把西方设计中合理的、进步的理念及设计思维与日本文化、东方哲学融合起来,把“茶道”等“道”的含义融入到设计理念中,创造出设计的“道具说”,使日本无论在工业产品设计,还是城市景观设计、室内家居设计等,都浸润着日本的传统文化。
日本走上设计大国的起点境遇与我们今天的状况太相似了。20世纪50年代初,大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涌向欧美市场,这些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很多是欧美产品的仿制品或仿冒品,因此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遭遇“围追堵截”。日本人甚至被外国设计界骂作“小偷”。一片骂声中,日本政府“背水一战”,通产省规定:对出口产品进行审批,凡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一律不准出口。此举,逼得日本企业走自己设计、自主创新的正道。日本沿着这条路走了半世纪,终于成为与欧美并驾齐驱的设计大国。
一个国家的设计没有特色就没有灵魂,就不可能跻身世界设计大国。如今的我国,同样面临着靠创意设计提升经济的迫切需要,同样面临着如何运用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形成中国设计特色的难题。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碰撞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是日本设计出人头地的经验之谈,也是我国创意设计本土化的探索精要所在。节选自《信息参考》下列有关“日本现代设计”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现代设计具有强烈的标识感,能够使人一眼认定。 |
B.日本现代设计处处彰显日本传统文化的印记。 |
C.日本现代设计在师从西方现代设计的同时成功地注入了本土文化内涵。 |
D.日本现代设计体现了西方设计中合理的、进步的理念及设计思维。 |
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日本的现代设计往往以西方设计作为背景,在关键之处用日本的传统文化点缀。 |
B.在室内设计中,没有多余的设计,使居者超然物外,觅得一块心灵的田园,这正是日本设计师追求的“禅心”。 |
C.日本现代设计能融合日本文化和东方哲学,比如在设计中巧妙利用“茶道”的道具,把“道”的含义融入到设计之中。 |
D.中国的设计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难题就在于如何选用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 |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传统庭院设计“枯山水”风格,有时能用寥寥几块石头、几茎竹子来表现丰富的意境,体现了中国艺术表现里虚实相生的审美趣味。 |
B.日本能成为与欧美并驾齐驱的大国,正是靠创意设计来提升经济的品位,使日本企业走上了自主创新的正道。 |
C.日本现代设计的成功,在于它处处浸润着日本的传统文化,这又一次证明了鲁迅先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名言。 |
D.将本土文化内涵和西方设计中先进的理念及设计思维融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是日本跻身设计大国的成功之道,也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英国《自然》周刊报道,法国科学家令一种沉睡了500万年的病毒重获新生。学者以浴火重生的凤凰来命名这种病毒。该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这类病毒最著名的代表是艾滋病病毒。逆转录病毒的基因储存在核糖核酸中。通常核糖核酸只是真正存储遗传信息的脱氧核糖核酸的工作备份。逆转录病毒将自己的核糖核酸带人细胞,然后在细胞内将核糖核酸改写为脱氧核糖核酸。为完成这个独特的过程,逆转录病毒具有逆转录酶。
一旦这种病毒将其基因转变为脱氧核糖核酸,它就开始耍下一个花招:将自己的遗传信息嵌入细胞的遗传信息。柏林沙里泰病毒学研究所教授雷吉娜·海尔布龙说:“病毒完成这个过程后,就没法把病毒的基因从基因组里挑出来。”病毒的基因与细胞本身的基因被一起读取,于是形成了病毒核糖核酸的新副本——病毒增殖了。现在新病毒只需形成自己的外壳并离开细胞,从而去感染其它细胞。在此过程中,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留在了细胞的遗传特征内。
逆转录病毒存在了上千万年,其中一些在我们的遗传特征中留下了痕迹。这种痕迹或所
谓人体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是从前的活性病毒的残余物。海尔布龙将其称之为“基因组里的化
石”。她说:“人们早就发现了人体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但此前所有重新激活这种失去活性的逆转录病毒的尝试都失败了。”通常的做法是从遗传特征中提取并增殖人体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然后尝试用它感染细胞。但“凤凰”源自一种新方法。这种古老的病毒在我们的基因组中有30种副本。法国研究者比较了这些副本,并靠收集的突变副本重塑了这种病毒的原始基因序列。他们将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植人了人体细胞:病毒的基因被解读,病毒的新副本形成了,并感染了其它细胞。
海尔布龙说:“这是病毒学上的重大事件。”但她还表示,这种试验具有潜在危险,因为人类对这种病毒也许没有抗体。但《自然》周刊报道,专家认为“凤凰”几乎不可能致病。法国研究者希望可以利用对逆转录病毒机理的认知来治疗癌症。
节选自《世界生命文化动态》属于海尔布龙所说的“基因组里的化石”的一项是
A.逆转录病毒 |
B.用新方法从我们遗传基因中激活的“凤凰”病毒 |
C.逆转录病毒遗传留下的痕迹 |
D.人体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
对文章中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逆转录病毒已存在了上千万年,它在我们的遗传特征中留下痕迹。 |
B.艾滋病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 |
C.储存逆转录病毒基因的核糖核酸被改写为脱氧核糖核酸的过程需要逆转录酶。 |
D.逆转录病毒中真正存储遗传信息的是脱氧核糖核酸。 |
根据文章内容所作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法国科学家通过对“凤凰”这种逆转录病毒的研究,认为对逆转录病毒机理的认知可以治疗癌症。 |
B.由于人类对“凤凰”这种病毒暂时没有抗体,所以激活这种病毒的实验具有潜在危险。 |
C.由于逆转录病毒的基因储存在核糖核酸中,因此有了核糖核酸,逆转录病毒就能感染其它细胞。 |
D.“凤凰”病毒被激活的过程是:核糖核酸一脱氧核糖核酸一将病毒的遗传信息嵌入细胞的遗传信息一病毒基因被解读一形成核糖核酸的新副本一(新病毒)形成自己的外壳并离开细胞一感染其它细胞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乡的山梨
李辉英
一个人谁没有一个故乡呢。对于故乡的留恋,或是说一些回忆,恐怕也全是人人少不了的。
故乡使你留恋的地方太多了,一座山,一丛林,一条小溪,甚而是一些荒坟,都会给你留下清切的影子;说到故乡的特产,那就更叫你关怀了,愈是久离故乡的人,愈是关心不忘故乡的特产,有时管叫你渴想得口水直流,这是因为思念特产得不到手的缘故。
但这种特产,却并非都是名贵的东西,即以食品一类来说,肉包子也许就是特产之一,五香豆腐干也可以算是故乡的一种特产,此种食品,全在于地方风味的宝贵,而且更可以进而以某种特产物品或食品传名外方,叫别人一听到某种物品时,不自觉地就会联想起那出产物品的地方来,譬如南翔的包子,南京鸭肾,福建肉松,莱阳梨等全是。
说到梨,故乡也出产一种梨,因为不是种在人家园子里面自己生长在山上的。所以叫作山梨。这些山梨虽然并不出名,外人很少知道,在当地却是家喻户晓的。由于这种山梨的生长,很可以推想到故乡偏僻落后的社会情形来,若在繁华的省份,人烟稠密的地方,那是无论如何不会让这些山梨自由生长的,大概不等结到七成熟时,早被别人打光了。留待成熟后再摘下来吃的事情,怕是不会有的。
说起故乡的山梨,并不像一般梨子那样甜蜜可口,皮嫩如膏;反之,它倒是一身酸味,皮厚得像一层老布。你们也许很以为怪了,这样的山梨,有什么值得不忘的呢。不,我觉得故乡的山梨特别叫我不忘的地方就是它的酸和粗厚的皮!因为它是和一般梨子迥乎不同的。如果让植物学家来解释的话,山梨的酸味和粗厚的外皮,正可以说是为保护自己的身体安全才长着的,因为山丛之中,杂虫甚多,如果它生得又嫩又甜,怕不待成熟早让虫子们蛀光了。果然,山梨里面很少有生虫子的。
山梨的外皮虽然粗糙异常,但它的内中肉瓤却又嫩又甜,比起本地生梨和天津鸭梨要细致得多,而且又富有水分,剥了皮,一口就全吃净吮干了。
山梨的酸味是特别让人难忘的。普通一般人对于甜的感觉得之容易,忘之更快,不比酸的味道,虽不能使人愉快,却足可叫人轻易忘记不掉。在事务方面,我觉得也是这样,得意的事情容易忘记,酸辛的事情倒是时常留在头脑之中不能忘去。
我爱故乡的山梨,特别爱吃它的酸味,因为我每每从它的酸味中,来比拟自身寒酸的境遇;是的,我的生活永远是在酸味中过着的,我没有过一日属于甜味的生活!也许,我此后的日子还是要在酸味中过着的呢。所以,对于故乡的山梨就因此更给我不能忘记的深深的印象了。
故乡的山梨又是上市的时候了,村妇们定又一群一群的提着筐,肩着担子,还有背着口袋的,到人家里去作交易。她们不要钱,只是换些得用的东西。像棉花、布头、绒线一类的物品。这种交易倒很和上古时代“日中为市”的“以己之有,易己之无”的情形有些相像,不同的就是没有固定的交易时间罢了。我爱故乡的山梨,但我更忘不掉比山梨还要酸上万倍的故乡人们诉苦无处的非人生活。
1.结合4、5两节的内容来谈谈为什么家乡的山梨可以在完全成熟以后被摘下来吃。
答:
2.文中第5段说“你们也许很以为怪了,这样的山梨,有什么值得不忘的呢。”请结合全文来分析山梨让作者念念不忘的原因。
答:
3.文章标题是“故乡的山梨”,但直到第四小节才点题。请思考:
(1)前三节写了什么样的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
答:
(2)前三节的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你认为这样安排合理吗?为什么?
答:
4.《故乡的山梨》和文章《乡土情结》都是以故乡为题材的散文,都写到了思乡情绪;但是,对于相同的内容,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又是有不同的,试举例分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