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按面题目。
2乘以3得8
赵 新
我7岁还没上学,不识字也不识数,当然更不会算账。村里人说我是个傻二小。
有一年,我家的斜对面开了一家小小的杂货铺,卖针头线脑、纸张文具,也卖些吃的喝的。掌柜的是我的本家赵泰爷爷,一个很斯文的白胡子老头。开张那天,他先放了两挂鞭炮,然后在大门上贴了一副鲜红的对联。我问他这对子上写的什么,他告诉我,上联是“有酒今日醉”,下联是“没钱你别来”。我问他啥意思,他说,傻二小,回家问你爹去吧!
回到家里,我把那副对联给爹念出来了,问爹这是啥意思。
爹是农民,满头黄尘,一脸汗水。抽了一袋旱烟后爹说,二小,他那副对子一是鼓动人们买他的东西,手里有钱要舍得花;二是说他做买卖不赊账,没钱别进他的铺子。爹说赵泰这个人虽然识文断字,可是很小气,很抠,财迷脑瓜。爹还说他应该有个“不赊不欠”的横批!
爹说对了,不一会儿赵泰爷爷就把横批贴出来了,只不过是“概不赊欠”!我很佩服爹的智慧和眼光,尽管爹一字不识。爹笑着告诫我,你这个爷爷把一枚钱看得比磨盘还重,可别去买他的东西,小心糊弄你!
那天我们家里来了客人,爹要点火做饭时,突然发现没了洋火(火柴)。爹不敢怠慢和冷落亲戚,就交给我两毛钱,让我去买洋火。爹告诉我二分钱一盒洋火,买三盒,剩下的钱一分也不能花,要如数拿回来。爹说了这么几句,让我赶紧跑着去。
进了赵泰爷爷的铺子时,那位白胡子老头正趴在柜台上噼里啪啦打算盘。他头戴一顶瓜皮帽,身穿一件蓝布长衫,鼻梁上架了一副眼镜,比学校的老师还显得有文化、有尊严。他把算盘推到一边,俯下身来摸着我的头说,人家别的孩子都上学了,你为什么不上?我说,爷爷,我不识数!他说,你小子不上学,不就越来越笨吗?我说,爹不让我上学,说掏不起书钱!他说,你爹糊涂!掏不起书钱不会借?他还让你当一辈子傻二小呀?他猛地把柜台一拍,短见,你爹真正是短见!
赵泰爷爷的脸红了,雪白的胡子也抖动起来。他坐下去歇息一阵才问我买什么,身上带了多少钱。他很认真地告诉我,洋火是二分钱一盒,三盒,用乘法算,二乘以三得八。你身上带着两毛钱,用减法算,两毛减去八分,我应该再找给你一毛钱。你听明白了吗?听不明白,回家问你爹去!我一点也不明白,他一会儿乘法一会儿减法,我的脑袋早大了。
那天晚上,爹好一阵激动,好一番感慨,好一番叹息!
爹先是批评赵泰爷爷,这个赵泰,想钱想疯了吧?不顾仁义道德,不看同宗同家,光天化日之下欺负我们,他的良心呢?他可真会打算盘哪!一盒洋火二分钱,三盒应该是六分钱,从哪里跑出来的二乘以三得八啊?两毛钱减去六分钱应该是一毛四分钱,他多收了咱们四分钱。四分钱是个小数吗?两盒洋火呀!
爹接着批评我,你真是个傻二小!你就不会算一算?木头啊你!
昏黄的油灯下,爹流泪了。他的泪水掉下来,砸得桌面啪啪响。
我说,爹,那你找他去,让他把钱退回来!
爹说,他是我的长辈,我怎么去找他呀?他财迷脑瓜,他会耍手段,他要是不认账呢?撕破了脸面,吵闹起来,岂不让人笑话?罢罢罢,忍了吧,和为贵。你明天上学去吧,爹给你借钱去!
第二天我就上学了。我发现我不笨,老师教的字,我都会写;老师讲的话,我都能记住。
一天傍晚,赵泰爷爷穿着那件长衫到我家里来了。爹礼貌地接待了他,给他递了一袋烟,端了一碗水。他对爹说,听说你让二小上学啦?爹说,是呀,没钱我可以借,我们不能再受别人的欺负啦!爷爷笑了,你忙吧,我走啦!爹说,我这可是被人逼的呀!
赵泰爷爷走后,爹在水碗底下发现了四分钱!爹的手一抖,碰洒了那碗还在冒着热气的水。
爹是在30多年之后去世的,那时候我在报社做记者。临终前爹对我说,二小,你还记得你赵泰爷爷吗?那个白胡子老头,在咱们村开杂货铺子的?我说,记得,记得很清楚呢!
爹说,喝水不忘挖井人。多亏了他呀!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你一定要到他的坟头上磕三个头去。人家为了谁呢?
爹走了,那是个秋天,一个高粱红了、谷子黄了的日子。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标题新颖简洁又独具匠心,通过一个错误的算式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它是行文的线索,也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
B.作者善于设置悬念,赵泰的爱财、“骗财”到后来真相大白以及父亲的愤怒、感激等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
C.“他的泪水掉下来,砸得桌面啪啪响”,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爹”对于赵泰不看同宗、贪图小利的痛心。 |
D.小说写到赵泰穿着“长衫”,比学校的老师还显得有文化,表现了赵泰盛气凌人的姿态,婉转地表达了对赵泰的讽刺。 |
E.本文多处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仅突出了人物形象,也暗示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使情节真实可信。“那天晚上,爹好一阵激动,好一番感慨,好一番叹息!”请结合文意说说“爹”激动什么?感慨什么?叹息什么?
文章结尾一段,作者特别强调“爹”走的时候,是一个“高粱红了,谷子黄了”的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赵泰爷爷,也有人认为是“爹”。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
1981年,美籍华人贝聿铭从法国总统密特朗手中拿到卢浮宫改建项目,贝聿铭设计了很多方案,最终确定金字塔方案。方案公开后,法国人大为不满,尤其是巴黎人,觉得这种花里胡哨的玩意儿玷污了卢浮宫,卢浮宫博物馆馆长把贝聿铭的规划形容为“不可行”和充斥着“建筑风险”,法国文化部部长把贝聿铭的设计比作“飞机场或药店”,呼吁采用较为朴素的设计。法国报纸开辟专栏,记录这场论争的每一个新动态,把这场声势浩大的反对浪潮称之为“金字塔战役”。许多法国人孤傲地认为,贝聿铭对巴黎那幢古典主义建筑物的改动是对法国文化的颠覆。
在贝聿铭漫长的职业生涯中,金字塔方案是最艰难的考验。设计师米哈伊•拉都说:“贝先生从来没有灰心丧气和意志消沉的时候,我从来没见过脸上不挂笑容的贝聿铭。”建筑师菲利普称赞道:“贝聿铭每时每刻都表现得从容不迫,丝毫不为笼罩他的异乎寻常的压力所影响。”为了让项目付诸实施,贝聿铭开始游说,拜见法国有影响力的名流,彬彬有礼但毫不妥协,他说:“艺术必须面对大众,让大众来参观博物馆是新时代的要求。”他的坚定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可。贝聿铭接受电视节目访谈,儒雅得体地争辩说:“巴黎和其他城市一样,应该自由地演变成充满生机、不断发展的有机体; 卢浮宫本身就是各种建筑错综交杂的综合体,为什么怕在这样的基础上建造一个金字塔形状的建筑呢?”与此同时,贝聿铭让部下制作金字塔模型,举办展览会。耗时18个月的论战终于结束。经过四年的紧张施工,卢浮宫改建工程竣工,密特朗代表法国政府授予贝聿铭荣誉勋章。金字塔受到法国人的尊重,一位评论家在报纸上撰文,称“不管什么时候见到金字塔,它都是美丽的,与周围的建筑融为一体,与天空相映。”
中美建交后,中国政府邀请贝聿铭回国设计香山饭店,并就发展和城市规划提供意见。贝聿铭担心大量富裕外国人的涌入会让中国抛弃幸存下来的珍贵建筑遗产,追求彻底现代化,他提醒中国不要为建立全球最新的文明牺牲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力求体现中国建筑精华,比如中国园林建筑和民居中院落与室内空间不可分割的相互渗透,观赏路线的布置使人感到从幽静僻静到豁然开朗的强烈对比等。中国方面派出五十名官员来看凝聚着贝聿铭心血的香山饭店的设计图纸和模型,但这座凝聚着中国历史、弥漫着浪漫主题的亭阁式建筑使官员们大感困惑,他们希望看到一幢冲天而起的金碧辉煌的建筑。香山饭店开幕式那一天,香山晴空万里,宁谧的灰白色饭店像鸟窝一样偎依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上如火如茶的红叶中,美不胜收。建成七个月后,美国授予贝聿铭普利茨克奖,这是建筑界可与诺贝尔奖相媲美的一项大奖,美国方面认为香山饭店表现了建筑在文化上如何延续——不对过去横加批评,而是撷其精华,成就自我。
如果你到香港旅行,会看到一座闪闪发光的剑状建筑拔地而起,与附近的蓝色海水相互映照,熠熠生辉。那就是贝聿铭应中国银行邀请设计的中国银行香港总部大楼。设计时,贝聿铭认为建筑有一定的高度后才能产生气势,才能俯瞰香港的其他建筑。这种纯粹依靠垂直高度的表现手法与香山饭店的朴素风格相比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怎样的设计才能使摩天大厦既坚固又优雅呢?他顿悟到,中银大厦要像一根竹子,竹子节节高体现向上的精神,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还暗含中国推行现代化的决心,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建筑结构具有柔韧性,不易折断。香港中银大楼建起来后,人们无不为它的宏伟奇特而惊叹,它成为香港的标志性建筑。
远至法国巴黎卢浮宫的金字塔,近到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无论世界各地,贝聿铭的作品总能给它所在的城市带来惊喜。在贝聿铭看来,建筑实际上是一种对文化和历史的精华进行梳理的过程,无论什么文化观念,只要合理,就在建筑上应用;如果不合理,不管社会上多么流行也要放弃。贝聿铭是完美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建筑大师,他不拘泥于固定模式,而是凭借自己审视文化的能力来改变自己的建筑风格,不断超越自己的设计,给世界留下了大量精荚绝伦的建筑。
(摘编自廖小东《 贝聿铭传》)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法国人认为贝聿铭的金字塔方案是对法国文化的颠覆,法国文化部部长把贝聿铭的设计比作“飞机场或药店”,把这场建筑论争称之为“金字塔战役”。 |
B.虽然中国的官员不太欣赏凝聚着中国历史、弥漫着浪漫主题的香山饭店,但这所建筑为贝聿铭赢得了建筑界可与诺贝尔奖相媲美的普利茨克奖。 |
C.和香山饭店的朴素风格截然相反,香港中国银行大楼豪华气派、宏伟奇特,这设计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成为香港的标志性建筑。 |
D.贝聿铭在对历史、文化的审视梳理过程中,精于取舍,勇于实践,最终成为完美融合东西方文化的世界建筑大师。 |
E.本文通过记述贝聿铭设计几座代表性建筑的艰难过程,展示了他在建筑方面独树一帜的理论体系,塑造了一位杰出的建筑家的形象。面对金字塔方案这场最艰难的考验,贝聿铭有着怎样的态度?采取了哪些措施?
贝聿铭的作品总能给它所在的城市带来惊喜,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贝聿铭提醒中国不要为建立全球最新的文明牺牲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太空垃圾
刚刚发生的俄美卫星在浩瀚的太空里“狭路相逢”“两败俱伤”的小概率事件,再次把太空垃圾的问题推到了科学家们面前。美国卫星运转地面支持系统技术开发商集成系统公司CEO约翰•郝京伯山姆认为:“大量正常运转的卫星,和这些冲撞碎片处于同一个轨道空间里,也就是说,这些碎片同其他卫星相撞的概率将大幅增加。”俄罗斯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负责人弗拉基米尔•索罗沃夫表示:“俄美卫星相撞时产生的碎片,将对其他正常运转卫星构成严重威胁,而且这种威胁持续时间最长可达1万年之久。”
太空垃圾,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欧洲航天局地面控制中心数月前公布的电脑模拟图像显示,在距离地球2万英里的上空,数百万块太空碎片,组成了一条密集的垃圾带。其中包括废弃的航天器、报废的卫星、剩余的火箭外包装、卫星碰撞和对接期间产生的金属碎片、宇航员不慎遗落的工具,以及从载人飞船上抛下的宇航员排泄物等。
有评论说:“51年前,苏联向太空发射了人类第一个航天器——人造卫星。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已经将太空变成了一个超级垃圾场。”在地球上看,它们可能是不起眼的“微尘”,但是在宇宙中,它们摇身一变就成了“隐形杀手”——一颗直径0.5毫米的金属微粒,足以戳穿宇航员密封的飞行服。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中心委员会主任赵长印曾这样比喻:“一个直径10厘米左右的太空碎片,如果迎头撞在航天器上,其破坏力相当于一辆正以每小时100公里速度开动的小汽车撞在一栋大楼上。”
1991年,俄罗斯一失效卫星撞上本国另一颗卫星的大块碎片,前者一分为二,后者的破碎程度已无法用当时的技术手段进行跟踪。印度尼西亚的人造卫星,曾经被美国宇航局空间站的尿块和粪块击中。广袤的宇宙空间,由于这些宇宙垃圾的存在而变得险象环生。
目前,科学家主要动用光学望远镜观测高太空轨道,用雷达探测低轨道,对各种太空垃圾进行严密监测和及时预警。当太空垃圾与国际空间站、卫星等航天器超过“安全距离”,很可能相撞时,让航天器及时改变运行轨道。
另外,面对维护太空环境的重重困难,科学家们也想出了一系列办法,比如激光扫帚、太空风车、自杀卫星以及太空牧羊犬等。激光扫帚的原理就像喷气式飞机一样,它在锁定某个太空垃圾目标后,发出一束激光,照射在太空垃圾背离地球的一端,使这部分升华为气体,再利用气体的反作用力,使整块太空垃圾朝地球的方向运动。“慢性子”的太空风车,主要负责清除直径在1厘米以下的太空垃圾。它在太空慢慢旋转,寻找碰撞目标。当它与太空垃圾发生碰撞时,微小的垃圾碎片就嵌入了金属风叶中。自杀卫星体积只有足球那么小,重量仅为5.9千克,配备四个小型摄影机。一旦侦察到太空垃圾,它便依附在垃圾上,然后将其推到大气层。这时卫星与垃圾都会被烧毁,同归于尽。而科学家正在研制的太空牧羊犬,则配有一个收集网,网上有一根5000米长的轻型电子绳。当太空牧羊犬到达指定位置后,就会自动松开收集长绳。在地球磁场作用下,网袋会垂向地球的一侧。在装进一定量的垃圾后,收集网就会带着垃圾一起坠入大气层中烧毁。但从可行性的角度分析,这些手段因为成本太高而暂时难以实现,还需要等待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下不能说明太空垃圾对人类的太空活动造成巨大威胁的一项是
A.电脑模拟图像显示,在距离地球2万英里的上空,各种航天器的运行轨道上,有数百万块太空碎片,组成了一条密集的垃圾带。 |
B.太空垃圾包括废弃的航天器、卫星碰撞和对接时产生的金属碎片、宇航员遗落的工具,以及宇航员的排泄物等。 |
C.一颗直径0.5毫米的不起眼的金属“微粒”,在宇宙中,会摇身一变成为“隐形杀手”,足以戳穿宇航员密封的飞行服。 |
D.太空垃圾一般在太空存留的时间非常长,而且历史上也多次发生过航天器被太空垃圾击中而毁灭的事件。 |
下列有关解决“太空垃圾”的办法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激光扫帚”锁定太空垃圾目标后,将发出一束激光,照射在太空垃圾的一端,使之部分升华为气体,就像喷气式飞机的原理一样,利用气体的反作用力推动剩余部分太空垃圾朝背离地球的方向运动。 |
B.“太空风车”主要负责清除直径在1厘米以下的太空垃圾,它在空间慢慢旋转并等待碰撞目标。当太空垃圾与它发生碰撞时,微小的垃圾碎片会嵌入金属风叶中,从而达到清除垃圾的目的。 |
C.自杀卫星体积小,重量轻,形状像只普通足球,配备四个小型摄影机。它一旦侦察到太空垃圾,便依附在太空垃圾上,然后将其推到大气层,这时卫星与垃圾都会被烧毁,同归于尽。 |
D.太空牧羊犬配有收集网袋,网袋上有5000米长的轻型电子绳,当牧羊犬到达指定位置后,就松开收集长绳。网袋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垂向地球一方。它在装进一定量的垃圾后,即坠入大气层中烧毁。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人类面对太空垃圾与航天器相撞问题还没有任何有效的解决办法,像俄美卫星相撞这样严重的太空事件今后还会发生,而且发生的几率会不断增加。 |
B.随着人类航天活动的日益频繁,太空垃圾将越来越多,成功发射宇宙飞船将变得更加困难,甚至有一天可能任何航天器都无法安全进入太空轨道。 |
C.太空垃圾不仅给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和宇宙空间站等航天器造成了威胁,而且还有可能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如某些太空垃圾陨落时对地面安全构成威胁。 |
D.治理空间环境比治理地面环境要困难得多,无论技术上还是经济上,目前并没有可行的方法来清除太空垃圾,人类似乎又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丁聪:时代身上的牛虻
宗红
2009年5月26日,一代讽刺漫画大师丁聪溘然长逝。丁聪的一生,始终不曾放下手中的画笔,如同一只牛虻狠狠叮在时代庞大躯体的病灶上。
1916年,丁聪出生于上海。其父丁悚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中国第一块漫画协会的牌子就挂在丁家大门口。对丁聪的生活和艺术影响最大的漫画家是张光宇、叶浅予。他们的画,描摹了上海市井的百态,这让丁聪触动很深,也影响着他后来那种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画风。一次,丁聪画了一幅漫画要发表,报馆让他署个名字,他顺手写下“小丁”。这个名字他一用就是60年,丁聪说,中文的“丁”有“人”的意思,“小丁”就是小人物。
“七七”事变后,丁聪的漫画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日本军国主义的炮火改变了丁聪的思想,决定了他以后的创作道路。这种与国家、民族息息相通的深厚感情,像一条红线,从此一直贯穿于丁聪的作品之中。
抗战之初,丁聪创作了不少救亡漫画。香港沦陷后,丁聪和一批文化界人士辗转来到重庆,继续以画笔从事爱国宣传活动。
抗战后,丁聪回到上海,创作了大量以“争民主”为主题的讽刺漫画,例如《民主曰:“逆我者亡”》、《五子登科图》等,有力抨击时政,揭露黑暗现实,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嫉恨,以致有些作品一出来,便遭到国民党雇佣流氓的撕毁。他也因此被誉为“文化界的将军”。
1949年年初,丁聪被任命为《人民画报》副总编兼编辑部主任。丁聪仍坚持自己的讽刺漫画,由此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的资深“运动员”。从1958年的“反右”到“文革”,丁聪都在劫难逃。大鸣大放中,丁聪对“外行领导内行”提出的批评,连同筹办《万象》的构想,成了“反右”高潮中的罪状。1958年的一天,“右派”丁聪和黄苗子等乘上一列开往东北的火车,去了北大荒850农场云山畜牧场劳动改造。
“文革”开始时,丁聪被分配到美术馆扫地、写标签。不许画画,他就偷偷地在展出作品的废标签后面画上漫画。白天要劳动,画画的时间难保证。丁聪正发愁时,赶上单位体检,查出来丁聪血压高,单位给放了一个星期假,丁聪可乐坏了。为了能争取一段完整的创作时间,丁聪不吃药,复检时憋着一口气,血压当然还是高,丁聪又争取到了一个星期的假。就是利用这两个星期,丁聪赶出了30多幅鲁迅小说插图。
运动中,有人让丁聪揭发好友黄苗子,他不干,结果被关在黑屋子里写材料。最后,丁聪只好说:“黄苗子这人真不好,干反革命的事一桩都不告诉我,要不我也可以讲一讲嘛。”迎接他的是一顿狠打,他却反而笑了,“我就是天真,相信事情最后会水落石出,也相信那些美好的东西,所以活了下来,我也很直率,在背后揭露朋友的事我是不干的,自己的事可以承担下来,但是让我坑害别人却是绝对不可能的,不能胡说八道。”
1979年春,丁聪刚被宣布“没事儿”,就跟政府说:“我已经63了,把最后几年时间留给我吧,让我画画吧,我就喜欢画画,这一辈子没画够啊!”小丁由此迎来人生中的第二次创作黄金年代。此时恰逢《读书》杂志创刊,受范用、冯亦代之邀,丁聪配画,陈四益配文,“封二漫画”几乎成了《读书》的金字招牌。漫画中的幽默和辛辣,让人觉得,小丁好像从来没变过。
三中全会到80年代的一段时期,是丁聪认为最开放的时代。他继续以笔为刀,针砭时弊。他的讽刺漫画与讽刺相声、伤痕反思文学、电影话剧一起,组成了文化解放的潮流。
“小丁”一辈子都是笑呵呵的,一副天真孩童的形象。这个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的老人,爱憎分明,用漫画把对社会和现实的讽刺和鞭笞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我画的都是老百姓想的事情,老百姓通得过的,我才画。虽说我为这个吃过不少苦头,可我总觉得我没做过坏事,对得起良心了。”——丁聪
②丁聪笔下的阿Q,既有丁聪的创作个性,又表现了《正传》的整个气氛,构图大胆而活泼,叫人想起小丁的全部风采。——茅盾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丁聪取笔名为“小丁”,一用就是60年,“丁”有“人”的意思,“小丁”就是小人物,表明他的创作意图——展现市井小人物的百态人生。 |
B.丁聪的父亲丁悚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丁聪从小耳濡目染,也喜欢上了漫画。他后来那种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画风,多是受其父亲影响。 |
C.建国之后,丁聪仍坚持自己的讽刺漫画,因此,从1958年的“反右”到“文革”,丁聪都在劫难逃,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对象。 |
D.画了一辈子漫画的丁聪,对社会是无情讽刺,冷眼看穿;但对朋友却是两肋插刀,肝胆相照,甚至为了保护朋友黄苗子被关小黑屋,挨打。 |
E.本文采用了倒叙手法,截取了丁聪一生的多个时代的经历,以他的一生,演绎了一名知识分子最应具有的品格:对时代的追问和对良心的追求。请分析丁聪的形象特征,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丁聪是一位漫画家,结合全文看,他的漫画具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以“时代身上的牛虻”概括赞颂丁聪,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粉丝”这个概念对公众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不太可能拥有自己的“粉丝”,更多的情况下是别人的“粉丝”。但是,在微博世界中,任何一个普通用户都会有“粉丝”,甚至有大量的“粉丝”。一名微博用户发布的微博信息会被自己的“粉丝”直接看到,也会收到来自“粉丝”的回复与评论,还有可能被“粉丝”转发,这都给了普通用户一种“明星”般的体验。另外,对于那些现实生活中的公众人物而言,他们则需要将自己的知名度以及受关注度继续在微博世界中延展。
微博“粉丝”具有非专一性。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崇拜或迷恋的对象往往数量不多,但是在微博中,用户常常会成为很多人的“粉丝”。在现实世界中,当A与B两位公众人物之间出现竞争、不和或是对立关系时,A的“粉丝”群体与B的“粉丝”群体的态度、选择往往是泾渭分明的。而在微博世界中,A、B的“粉丝”群体成员则很有可能出于某些原因,同时成为对方偶像的“粉丝”。
微博“粉丝”具有非崇拜性。既然“粉丝”是“迷”的意思,那么一般而言必然带有对对方的崇拜,但是微博“粉丝”在这一点上恰恰不同。在微博上,一位用户成为另一位用户的“粉丝”,或许是出于对对方的崇拜,但也有可能并非如此。登录微博之后,显示出的页面几乎都是你所关注的用户发布的微博信息,因此,如果你想知道某一个人发布的信息,就要首先成为他的“粉丝”,这是由微博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要想知道一个人发布的信息、状态,与对一个人表示崇拜、迷恋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而这两种情况在微博中却天然地合二为一了。概言之,微博“粉丝”的关注行为并不一定出于崇拜心理,有时仅仅出于好奇而已。
微博“粉丝”对关注对象也具有攻击性。在微博上,不少用户都受到过自己“粉丝”的攻击。心理学家把“攻击性”定义为想要给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倾向。微博“粉丝”呈现出的攻击性,最为特殊的一点就是,其攻击范围有时包括“关注”对象,这是微博“粉丝”与普通“粉丝”之间较为明显的区别。一般而言,“粉丝”是不会对自己的偶像进行指责、攻击的。既然“粉丝”带有“迷恋”的含义,那么他们就不但不会批评偶像的缺点,甚至会对偶像的不足、过失视而不见并加以袒护。但是,微博“粉丝”表现出来的有时就不是单纯的迷恋,有的用户恰恰是为了对一些人进行攻击才对其“关注”,以便在第一时间了解其言行,进而做出快速的指责。从盲目崇拜到盲目攻击,微博“粉丝”群体使我们对“粉丝”的理解多了一层含义。换言之,从微博“粉丝”开始,某个“粉丝”群体内部不再是铁板一块的同一阵营,而开始出现了相互对立的分化。
(摘编自靖鸣、王瑞《微博“粉丝”:虚拟公共领域的舆论新军》)下列对于微博“粉丝”特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粉丝”对博主发布的信息,往往进行回复、评论或转发,这使得博主得到一种“明星”般的体验,也使“粉丝”自己想扩大知名度的愿望得以实现。 |
B.微博“粉丝”带有一定的攻击性,有的人甚至只是为了对某博主进行攻击,才成为他的“粉丝”,这与“粉丝”一词所带的“迷恋”义是相悖的。 |
C.微博“粉丝”成为某一博主的粉丝后,也可能成为与该博主存在对立关系的其他博主的“粉丝”。他们一般不把自己固定成某一博主的“粉丝”。 |
D.微博“粉丝”虽然叫“粉丝”,但不一定是博主的崇拜者,有些“粉丝”仅仅是因为需要了解某个博主发布的信息、状态,才成为他的“粉丝”。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博“粉丝”与现实生活中的“粉丝”,虽然都叫“粉丝”,但内涵不同。微博“粉丝”不一定是微博用户的迷恋者,而现实生活中的则一定是。 |
B.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可能都有“粉丝”,但微博世界的博主,必定个个有“粉丝”。只要博主发出信息,他的“粉丝”们就能看到并且作出反应。 |
C.微博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公众人物拥有粉丝的情况不同。微博世界中,他们即使有对立关系,也可能拥有相同的粉丝,这在现实世界中则不可能。 |
D.现实生活中的“粉丝”一般不会指责、攻击自己的偶像,有的甚至盲目崇拜;而微博“粉丝”,却很有可能站到偶像的对立面,对偶像进行攻击。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微博世界,对于博主的崇拜、迷恋和对于博主发布的信息的关注可以天然地合二为一。而有时候,成为某人的“粉丝”也是情非所愿,只是为了解其信息。 |
B.微博的普通用户有自己的“粉丝”,甚至大量“粉丝”;现实生活中的公众人物,更可以借助微博延伸其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扩大其知名度和受关注度。 |
C.“粉丝”带有“迷恋”的含义,但微博“粉丝”则不同,他们的关注行为并不一定都是对“偶像”的崇拜,也许还有对“偶像”的批评攻击。 |
D.有的微博“粉丝”在自己的关注对象发布信息后就快速作出指责,主观上是恶意的,对自己关注的对象不再“迷恋”,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006年1月9日,91岁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院士叶笃正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面对前来祝贺的同事和学生,这位与中国第一份气象记录同龄的老人淡然地说:“获得这个奖,只是我们大气科学研究这出大戏的序幕,我愿意和大家一起继续演下去。”
1916年,叶笃正降生于天津一个前清道台家中,14岁考入南开中学,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两年后,结识了学长钱三强。在这位日后影响中国的核物理学家的劝说下,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选择了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1945年,叶笃正前往美国,师从世界著名气象和海洋学家罗斯贝。
硕士、博士都师从叶笃正的黄刚说:“叶老最受益的就是罗斯贝的治学精神。在中国,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在国外.学生经常会打断老师,提出问题。罗斯贝重视事实,一切都从事实出发。他总是朝前看。视野很阔,不是就事论事来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这种治学方式后来也延续到了叶笃正身上。叶笃正认为自然科学要以事实服人,他最不能接受“似乎、好像、大概”选样的字眼,如果有谁的论文中出现类似推论,都会被立刻划掉。
1949年,叶笃正结束在美国的学业,他的博士论文引起了美国气象界的关注。并借此获得了一份年薪4300美元的工作,而当时,美国一个大学教授也只有5000美元。但是叶笃正选择了离开。他对导师罗斯贝说:“我觉得新中国是有希望的,我想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1950年l0月,在新中国正欢度第一个国庆日时,叶笃正与妻子登上轮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在西直门内北魏胡同一座破旧的房子里开始了中国的气象研究。整个气象室10多个人,没有一张像样的天气图。叶笃正曾向弟子们描述当时的工作状况:“没有图,我们自己画,第一张图画出来,是五百毫巴地面图,相当于五公里左右高度的天气图,实验室所有的人专门做了庆贺。”在当时。天气图在国外是最普通的配件,做研究做预报都要用,可中国没有。他的很多学生都记得叶笃正指着挂在墙上的巨幅天气图所说的话,“中国的天气预报要在物理、数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今后,天有不测风云的时代该在中国结束了。”
1984年,几位美国气象学家专程来到中国,寻求叶笃正的支持。这一次合作的成果,被叶笃正认为是自己最大的贡献。当时,他已接近古稀之年,因开创了国内大气动力学的研究,已是世界上著名的气象学家之一,但这一次,他又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另一领域,成为“全球变化”这个国际研究新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
2005年12月,学经济的丑洁明在叶笃正门下学习四年后,顺利完成博士论文。很多人都很吃惊,气象学家为什么要招一个学经济的研究生,叶笃正的回答是“我们是互相学习”。
2006年1月11日,中科院大气物理所305室,十多平方米的房问里摆了5张办公桌,叶笃正的办公桌放在最里面,桌上杂乱地堆积着两厚沓学术刊物.一个工作了10多年的老式台灯还在继续“服役”。91岁的叶笃正,每周一、三、五的早上,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所里给叶老安排了一个单独的办公室,可是叶老喜欢跟年轻人在一起,就把自己的办公桌搬到我们办公室。”黄刚说。叶笃正从不认为自己是权威,总把自己的成绩归功于他人,他常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个人离不开群众,荣誉归于大家,要感谢舞台,因为舞台是大家给的;要感谢大家,因为单人唱不成戏,配角甚至更光彩…”
在大气物理研究所,所有的人都把叶笃正尊称为叶老,叶笃正的秘书崔桂云说,几百个人的所里,80%的研究人员都是叶笃正的学生。“作为晚辈。我们跟叶老在一起,从来不用担心相处问题,他不会因为你资历浅而不重视你,也不会因为你声望高而轻信你:你可以轻松地跟他开玩笑,不同意他的观点也可以直接跟他争辩。”
曾经有报纸报道叶笃正任何时候身上都会带一个小本子,黄刚说:“从年轻时叶老一直如此,这样方便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问题。他会在每次上班时跟我们分享他本子里的新想法和新信息,供我们参考,跟我们一起探讨。”在黄刚看来,老师的阅读面非常宽泛,他总是能够迅速捕捉到其他领域可以借鉴或者衔接的方法,运用到气象研究中。“他的视野起码超前20年。”
相关链接:
①在近60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近年来,叶笃正一直从事如何利用全球变暖的正面效应、降低负面效应的研究。2003年,他首次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同年,87岁的中科院院士叶笃正代表中国人第一次获得了国际气象界的“诺贝尔奖”——“国际气象组织奖”。
②他科研上的“朝前”和“超前”眼光,既来自于打破常规的治学精神,也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学识素养。
③叶笃正使中国气候研究走进一个涉及科学、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系统工程。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清华大学,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而选择了气象学,这是因为他接受了学长钱三强的“气象学对国家更为实用”的观点。 |
B.叶笃正之所以能顺利完成在美国的学业,博士论文也引起气象界的关注,并在以后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都是因为有罗斯贝的影响。 |
C.阅读材料中三次引用黄刚的话,第一次表现的是叶笃正的治学精神.第二次表现叶笃正心态年轻,第三次表现叶老搜集材料的习惯。 |
D.叶笃正说:“单人唱不成戏,配角甚至更光彩。”这话一方面表现出叶笃正的谦逊,一方面说明他认为在研究中别人的贡献是主要的。 |
E.本文选择典型事例,不仅介绍了叶笃正的求学经历、治学态度和学术成就,还从待人处事角度为我们展现出叶老可亲可敬的一面。作为一个气象学家,叶笃正有哪些方面的成就?请简要分析。
叶笃正独特的人格魅力是他受到尊敬的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叶笃正之所以有很高成就,与他打破常规的治学精神有关,也与他丰厚的学识素养有关。 试从其中一个方面,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与对你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