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历史上,国人曾有谣谶之信。何谓谣谶?谣,是歌谣;谶,为预言。简单地说,谣谶就是以谣为谶,用歌谣的形式演绎对未来的预言。内容主要包括占验个人命运和历史事件两种。前者如以燕子为题,影射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人生经历。而历史事件最著者莫过于王朝更迭。这类谣谶有的是一语成谶式的简单判断,如“亡秦者,胡也”;也有的是对完整过程的叙述。一首普通的歌谣何以有着如此巨大的能量?答曰:信仰使然。
②古人认为,“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徒歌谓之谣”。也就是说,谣是没有音乐伴奏的歌唱形式。事实上,最有可能成为谶谣的不是成人谣而是童谣。古人认为:“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童谣能成为谶谣,除了“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外,还有信仰上的因素。古人认为五星中的荧惑星(火星)降临大地化为儿童,歌谣嬉戏,而其所歌即是吉凶的预兆。
③《国语·郑语》记有周宣王时的一首童谣:“檿弧箕服,实亡周国。”(那卖桑弓、箭袋的人,就是使周灭亡的人啊!)历史应验了童谣之语,卖桑弓、箭袋的夫妇收养的弃婴,正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之妃褒姒。《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其成书年代,或云春秋末期,或云战国初期。以最晚而论,应该说在战国初期人们已经有了谣谶的信仰。
④既为信仰之物,谣之所以成谶,源于两种基本的思维。一是相信语言的神秘力量。如古时候“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的农事咒语。二是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人们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先民龟筮占卜就是这种文化尝试的结果。相信谣谶的预言和相信卜筮的占验应该说基于同样的思维,只不过是所凭借的手段不同罢了。
⑤上述信仰被战国邹衍和西汉董仲舒所利用,并进一步系统化。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根据西周以来解释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创立“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学说,用天事解释人世治乱,以之恐吓当政者,使其不敢不注意人事。首将儒家与阴阳家两种学说融为一体的是西汉大儒董仲舒。他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人格神,皇帝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皇帝的作为可以与天感通,上天通过“祥瑞”与“灾异”表达对皇帝的嘉许与惩戒。邹衍、董仲舒的理论因此也成为了中国谶纬之学的渊薮。“纬”是指方士化的儒生编辑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⑥今人看来,谣谶乃诳人之举,其人为因素昭然若揭。或人为作谣,以图成谶。如秦末篝火狐鸣中“大楚兴,陈胜王”的起义谣谶,元末韩山童、刘福通“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造势谣谶等等,皆属“当世有心人”之作,其目的无非是借谣谶以实现其政治企图。或穿凿附会,事后释谶。秦末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谣谶,关于这首谣谶的理解分歧不一,分歧的关键点是对句中“三户”一词的理解上。历史最终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附会空间,大泽乡起义的陈胜是楚人,亡秦主力西楚霸王项羽是楚人,建立大汉王朝的刘邦也是楚人。
⑦时至今日,谣仍在,人们仍会“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谶已无,以谣为谶的行为已难觅踪影。但如果就此说,相信占验、相信预言的谣谶式思维已从现代人的大脑中剔除干净却显武断。有人在观看了好莱坞惊悚片《2012》后,就把现实中的诸多灾害与片中玛雅人的预言相互联系。我们不敢确定这种疑虑是人们真实意图的流露抑或是茶余饭后的戏言,但我们倒是更愿意相信它是后者。
(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16期)
为本文拟一个题目,最贴切的一项是

A.荒诞的谣谶 B.历史上的谣谶 C.谣谶与政治 D.谣谶的危害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先阐释谣谶有“谣”和“谶”两种表现形式,然后举例说明谣谶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它产生巨大能量的原因在于信仰。
B.第②③段重点分析了谣成为谶的两点原因,并通过史料推断出国人的谣谶信仰至晚在战国初期就出现了。
C.第④⑤段,作者先明确阐述了谣谶产生的两种基本思维,并由这种思维的系统化,进而谈到了中国谶纬之学的产生。
D.第⑥⑦段站在今人的角度上,分析了谣谶不过是人为创作,意图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并指出了当今世上的谣谶式思维。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邹衍创立了“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学说。后来形成的谶纬之学,理论起源就来自他和董仲舒的理论。
B.童谣之所以最有可能成为谶谣,只是因为它多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对当时世界的感悟,是“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
C.谣成为谶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实质是用天事解释人世治乱,以之规劝、提醒当政者关注民生。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小说,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官之死
刘璟
古时某小县,知县廉洁奉公,爱民如子,百姓安居乐业,勤恳生产,然因天灾频频,百姓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知县体恤民情,多次上书朝廷,请求赈济均遭拒绝:“五谷丰登,哪来灾荒?再行讹诈,定斩不饶。”
忽一夜,县内出现一股强盗,皆黑衣蒙面,骑马穿行,且呼:“反了,反了。”百姓大骇,夜不敢出户。
知县急告朝廷,要求拔银两镇压,朝廷立即拔下银两,并附带圣旨一道:镇压不力,定斩不饶。
强盗销声匿迹,百姓复安居乐业。然不久后,强盗又出,一如上次。
知县慌了手脚,复又上书。朝廷复又拔下银两,复又附带圣旨一道:镇压不力,全家抄斩。
银两到,强盗又销声匿迹。
如是再三,皇上狐疑,派钦差李某前往该县,责令查明真相,并彻底清除强盗。
钦差乃知县故交,欲给知县一意外惊喜,故未将赴该县之事告知知县。夜,钦差带队悄悄入城,适逢强盗穿街而过。钦差大喜道:“送给老友的见面礼来了。”当下严令随从军士:“拿下。”
刀光剑影,血腥扑鼻。
盗首忽大喝:“住手。”揭去面纱,下马伏绑。
钦差大惊,盗首乃知县本人。
钦差疑惑:“这是何故?”知县朗然答:“不如此,赈济银两从何而来?吾县百姓何以存活至今?”
钦差悔不当初,然爱莫能助,神情黯然说:“圣上旨意,无人能违,兄弟一场,你有何话,尽可说来。”
知县说:“小弟只有一事相求,斩我用刽子手麻六。”麻六快刀天下闻名,罪人无疼无痒,已命赴黄泉。
钦差慨然应允。
三日后,刑场人满为患。知县遍视全场,说:“吾死不足惜,可惜吾民日后生活必多艰。”民皆恸哭,声震天地。
麻六赤膊扛刀,阔步行至知县跟前。扑通跪地:“大人莫怪。”不等知县搭话,刀已轮圆,咯嚓一刀,麻六右臂应声落地,手兀自紧握刀柄。知县惊呼:“麻六你该杀的是我。”
麻六话语铿锵:“臂断,肉疼,杀大人,心疼。心疼不如肉疼。”左手提了右臂,转向钦差说:“小人无臂,无法行刑。”
钦差泪光闪闪:“陈七,你砍。”
陈七仿效麻六,也断右臂。所不同者,陈七刀不比麻六,故左手握刀。陈七说:“大人活我全家,欲杀大人,必先杀我。”
钦差又点:“刘五,你砍。”
刘五又要断臂,知县突然道:“刘五,你附耳过来。”
刘五恭恭敬敬跪到知县面前:“大人有何吩咐?”
知县说:“本县欲活小命,求你砍我似死实活,日后定有厚报,实不相满,每次赈济,我都私留一半。”
刘五霍然跳起:“狗官,还麻六和陈七的胳臂来。”白光一闪,知县人头落地,尚张嘴说:“刘五,我骗了你。”
刘五恍然,深感知县大德。稍加犹豫,刀又抡圆。
刘五人头落地。
《小小说选刊精华本》2002年5月版
本文为塑造“清官”形象,用笔甚奇,在“行骗”上用足工夫,设计了两个故事情节,请具体加以说明。
答:(1)
(2)
麻六、陈七、刘五,这些刽子手,与我们印象中的刽子手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评价。
答:
自古以来,百姓爱戴、景仰、呼唤清官。但本文中的“清官”似乎又窝囊了些,于国于民都无所作为。你赞同上述观点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阅读小说,回答后面的问题
月亮
三十年前。铁,七岁。晴空朗月,铁和爹坐在篱笆围的小院坝子里,爹嘴里叼着烟袋,摇摇袅袅的烟弥漫出满院的苦辣。铁端一碗稀饭,月亮沉在碗底,如丸,诱人地馋。铁的眼从碗里移到中天,痴痴地看月亮,忽然问:“爹,你说,月亮像不像一张蛋黄煎饼!”
爹仰起脸,也痴痴地看了一会儿月亮,说:“不,不像蛋黄煎饼!”
“那,你说像个甚哩?”
爹嗨嗨地笑了,说:“像西院娥的脸盘子。”
娥是个寡妇。铁怎么看月亮都不像娥的脸盘子,铁就觉得月亮像一张圆圆的又香又甜的蛋黄煎饼。后来,娥就成了铁的后娘。
三十年后,铁做了爹,儿子叫强,强七岁。也是一个晴空朗月的夜,爷,爹,孙子坐在青砖铺地的大院坝子里。爷嘴里叼着烟袋,烟火一闪一灭如萤。爹嘴里衔着一支纸烟,烟火一闪一灭如星。强坐在爷和爹中间的石凳子上写作文,题目叫:月亮。强仰着脸,很仔细地观察月亮,忽然同:“爹,你说,月亮像不像俺娘的眼睛?”爹吐掉嘴里的烟蒂,抬起头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月亮说:“不,不像……”
“你,你说像个甚哩?”
爹嗨嗨地笑了,税:“像南院秀秀的脸盘子。”
爷恶恶地爆出一句:“放屁。”
强就问爷:“爷,你说,月亮像个甚哩?”
爷没有抬起头看月亮,却笃定地回答孙子:“月亮像野滩上晒干的牛粪。”
强不同意爷说的牛粪,也不同意爹说的秀秀的脸盘子,强怎么看月亮都像娘的眼睛。强的娘埋在村外的月亮泉畔,坟草枯荣几春秋,强已记不得娘的模样,却永运忘不掉娘的那双眼睛。娘的眼睛像月亮那样:清澈透明、恬静、温柔。强就在作文本上写:月亮像妈妈的眼睛……
铁的爹说月亮“像西院娥的脸盘子”,强的爹说月亮“像南院秀秀的脸盘子”,如何理解?
答:
强的爷恶恶地骂人并把月亮说成牛粪,反映了强的爷爷的什么心理?
答:
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答: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时钟技术的发展把时间从人类的事件中解开,使我们更相信独立的科学世界。17、18世纪产生的“经典科学”所描绘的宇宙里面,自由意志和偶发事件都是多余的;那个宇宙从各种观点来看都无异于一座机器。
真正“科学时间”的诞生,我们可以上溯到发现物体运动数学表达式的牛顿。他的成就的确令人惊叹。如此有力的表达式仅仅牵涉到到很少几个假设,给人十分优美的感觉,因此人们很快地接受了牛顿的思想。于是,牛顿成为现代科学的奠基者。
牛顿无疑受到数学家巴罗的影响。巴罗曾说过,“既然数学家经常讲时间,他们对该词的意义应有明确的观念,否则他们不过是江湖术士罢了。”就像牛顿的空间一样,牛顿的时间也是绝对的。这就是说,所有任何事件,都在空间里有个一定的位置,都发生在时间里某个特定的时刻。格林威治天文台也好,远处旋涡星系的一个角落也好,每个地方都被现在这个同一时刻所连接。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说:“绝对的、真实的、数学的时间,由于它自身的本性……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地、均匀地流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砸碎了牛顿绝对时间的通常观念——宇宙中任何事件都发生在空间的某一点、时间的某个时刻,而那时刻是到处一样的。爱因斯坦认为存在是四维的,是在合并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的四维时空中的存在,而不是一个三维存在外加它在时间上的演化。我们的时间感会被疾病或者药物搞乱。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说,时间对不同运动状况的观察者是不同的:对某个观察者来说,一台钟如果钟本身移动得越快,它的时针、分针、秒针就走得越慢。相对论兴起以后,经过逻辑学家戈岱尔的研究,连时间旅行的可能性,也登上了科学的大雅之堂。尽管如此,爱因斯坦惊人的相对论对时间的单向性,还是无话可说。就跟牛顿方程式一样。如果我们知道一个系统——例如围绕一个黑洞的一颗星,或者整个宇宙——在某个时刻的所有细节的话,那么爱因斯坦方程式的结构便能使我们知道它的整个过去和未来。可是,究竟哪个方向是过去,哪个方向是将来,它并未留下任何线索。
(选自彼得•柯文尼《时间之箭》
对第一段“17、18世纪产生的经典科学”的描述与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17、18世纪产生的“经典科学”所描绘的宇宙里面,自由意志和偶发事件都是多余的。
B.17、18世纪产生的“经典科学”所描绘的宇宙,从各种观点来看,都无异于一座机器。
C.17、18世纪产生的“经典科学”是一门把时间从人类的事件中解开的具有权威性的科学。
D.17、18世纪产生的“经典科学”包含了时钟技术的发展和牛顿的时空观。

对牛顿“时间”的内涵解释准确的一项是()

A.真正“科学时间”的诞生,我们可以上溯到发现物体运动数学表达式的牛顿。
B.是指绝对的、真实的、数学的时间,也就是说,宇宙中任何事件都发生在空间的某一点上,同时也发生在到处都一样的某个时刻。
C.是指绝对的、真实的、数学的时间,它与任何外界事件无关地、独立存在于四维时空之中。
D.如此有力的表达式仅仅牵涉到很少几个假设,给人十分优美的感觉,因此人们很快地接受了牛顿的思想。

对爱因斯坦的时间观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知道一个系统在某个时刻的所有细节的话,那么我们就能知道它的整个过去和未来的具体方向。
B.时间是相对而言的,对不同运动状况的观察者是不同的。
C.对某个观察者来说,一台钟如果本身移动得越快,它的时针、分针、秒针就走得超慢。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砸碎了牛顿绝对时间的通常观念。

阅读散文,回答下题
完美人生
有个职业咨询师说,为了在职场收获丰盈的战果,你必须最科学的统筹自己的生活。最佳路线如下:
在幼儿园学习各类舞蹈;小学起学英文及钢琴;高中毕业后赴欧美读大学,在大学里苦练网球及高尔夫球技,还得多谈几段恋爱;大学毕业后最好在海外找到工作,女人此时要赶紧把孩子生了,因为第一份工作,职位低微,机会损失将降至最低,两年后,孩子一岁有余,再带着海外学历、海外工作经验以及一个小宝贝,来到内地当金领,什么总监、CEO、总经理,随便挑。再加上网球、高尔夫、拉丁舞等球类或舞类社交的帮助,想不发达都难。由于早就在大学里经历过各类爱的锤炼,对各类美色诱惑具有一定的免疫力,而且不再好奇,因此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必再浪费时间谈恋爱,而是可以把仅有的空闲时间花在球类运动上,既可以为健康加油,又能够扩大社交圈,一举数得的事。
用职业咨询师的眼光来看,太多的人在做着太多愚蠢的事。
比如:23岁的女孩每每为情困惑——这把年纪还不快点找个人嫁了,把孩子生了,然后赶紧向上爬!真是急煞人。
比如:30岁的男人因性格内向导致沟通困难——这种改良性格的事情大学毕业后三年内干吗还不解决?耽误到现在都深入骨髓了,简直自找麻烦。
比如:40多岁的人陷入离婚案困境——难道不懂找个贤内助吗?怎么挑那种老闹事的人做配偶呢?
聪明的人总是职场金字塔尖上的极少数,他们目的明确,懂得为这个目的改变自己或者委屈自己。毕竟,在最科学的职场战略面前,一切七情六欲都是愚昧的。所谓的“性情”要压在心底,一切从需要出发。
最近有个曾经拥有完美职业人生的朋友辞职了。身居高位的他突然开始失眠,开始对所有的事情感到倦怠。他准备用两年的时间在澳大利亚晒太阳,顺便读一读艺术。
对职业咨询师来说,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一个愚蠢的人,而对于这位朋友来说,这个决定说不定能给他带来另一个完美人生。
根据文意,概括 “完美人生”的含义。
答:

本文在语言方面很有特色,请举例分析它的语言的特点。
答:
本文不惜笔墨大肆宣扬所谓的完美人生,却在后面笔锋猛转而回归主题。这样写不会让文章产生头重脚轻的感觉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答:

阅读散文,回答下题

就那样专心致志飘洒而来,就那样义无返顾坠落下来,就那样清洒飘逸漫天飞舞,就那样无拘无束无所不在,如经纬线交织着厚重的交响,如落英缤纷灿烂着眩目的光和色。
  我感怀它的浑厚宽容的降临。
  雪落在颈项和身上,拂在脸庞上,冰冷的质感,如同石头一样粗糙和坚硬、韧性的寻找。回归的亲切。梦之花的开放。激情的碰撞。那一刻,孤独的灵魂沧然涕下。米粒状,萤石状,花瓣状,叶芽状……凝聚着自然万物的所有美质,与冬天的情绪一道,雪走入我的心灵。
  我知道它要向我倾诉什么。
  恒古存在的生命,涌动不息的情绪,从心智体力久久企盼的高度向我扑来,是对苦于无法领悟生命真谛从而堕入苦难深渊的寂寞远行者的良善的呼唤么?
  无比遥远的路程,山重,水复,无以想象的艰难,削形,磨骨,以常人难以忍受的韧性急切地扑向深深眷念的大地,是给在红尘俗世中渴望和追求灵魂的崇高与思想的纯洁,无数次飞开又无数次跌落是对挣扎着的必然而至的启示么?
  灵与肉的紧贴,火与冰的拥抱,呼唤与被呼唤的相互融合,寻觅与被寻觅的相互认同,感觉的复苏,灵魂的颤抖,是有限的生命对无限的理想境界的苦苦追寻的辉煌展现么?
  我无法回避也不可能拒绝血浓于水的这别一种上帝的拥抱。
  面对这样深厚宽广的爱,生命无比充实浑厚,灵魂无比高尚健全,有限的时空在刹那间成为无限本身,成为绵延无尽的生命世界。成为别一种永恒的生命方式的激情使我无法自已。我是你的,你是我的,我是……在那样的时刻,任何语言表达都显出苍白与乏力。
  体味到乏力与苍白也是生命的无可回避与无可奈何。
  灵肉交融从来都不是一厢情愿的。迎春花不可能在秋天绽放,稻穗不可能在春天结实,生命不可能在大雨的季节撑开雨伞。雪命中注定只能在天寒地冻时节降临,这是它唯一的表达方式,任何季节也无法回避它的选择,灵与肉的选择。生命只有走到了漫漫长途的那一段(或者那一点),才能体味雪的表达,体味雪的选择,体味灵肉合一,体味刻骨铭心。在此之前,雪以我无可把握的存在在岁月中游移,生命支付着必须支付的代价——人性的渺小与伟大,自我的可悲与丰富,灵与肉的冲突对抗,思想之树的受斫和茁壮,信仰的丧失与重塑,正义感和怜悯情怀的遗失与捡拾,世俗偏见的樊篱和冲决,浩劫的席卷和幸存……
  异常沉重的付出,无比丰硕的启示。生命的唯一存在方式。别无他途。给生命一个支点,思想将概括叙述所有生命……降生以始,与生俱来的呼唤。当雪的降临成为不可避免,生命的丰富和博大成为不可避免,不可多得的巨大的幸福降临才能成为无可避免,生命才能成为世界的见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成为现实并描绘世界的无限美丽。
  永恒这幅有着丰富内涵的美丽图画,生命别无他求,不会再去徒然寻求廉价的安慰——任何浅薄的无聊的附庸都显得多余,生命都将拒绝。生命知道只有自我才能体味那幅图画的诱惑,只有雪才能体味生命世界的丰富,正如我在无数个寂静的深夜感受到异己者的背弃和知己者的由远而近的逐渐清晰的脚步……
  如同此时此刻,世界陷于昏睡,雪依然在下着,我因身心的颤抖而感觉到它的呼唤在渗入、再渗入……
  两个清醒的灵魂。
文章的标题是《雪》,作者所写的是关于雪的什么内容?
答:
作者说“我知道它要向我倾诉什么”,请概括“倾诉”的内容。
答:
文中最后一句话“两个清醒的灵魂”含义是什么?简析理由。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