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
|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
|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孔子创立儒家学说 |
| B.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依据 |
| C.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 |
| D.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提出“信仰得救”的主张 |
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牲畜;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荒诞不经,反映欧洲人早期的愚昧 |
| B.反映人文主义,是研究文艺复兴的资料 |
| C.是新教教义,有助于理解欧洲宗教改革 |
| D.阐述理性学说,出自启蒙思想家的著作 |
黑格尔说:“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是作为思维的人。”黑格尔这里所指的苏格拉底的观点是
| A.“人生而平等” | B.“认识你自己” |
| C.“知识即美德” | D.“人是万物的尺度” |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学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①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
②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③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④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 A.①④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写到:“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尺度。”材料主旨认为黄宗羲的思想
| A.根本没有跳出儒家思想 | B.继承并发展儒家思想 |
| C.与现代思想不符,没有创新 | D.儒家思想与现代民本思想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