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
有学者认为:“中国在追求近代文化的过程中,长期没有找到一个总准则,直到五四时期提出了总准则。”材料中的“总准则”是()
A.师夷长技 | B.中体西用 |
C.民主共和 | D.科学民主 |
“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孙中山为改变这种局面而采取的行动是()
A.成立同盟会 | B.改组国民党 |
C.推动国共合作 | D.领导北伐战争 |
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提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1912年,五色旗被定为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的寓意是()
A.天下为公,共建民国 | B.弘扬传统,共创共和 |
C.民族团结,实现共和 | D.各界联合,维护民国 |
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 )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 无关紧要
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④革命成功需要抓住时机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