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诚信作为基石,同时完善宏观调控体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徽省“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以建设诚信文化、提升诚信意识为根本,以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机制为重点,以改善经济社会运行环境为目标,通过建立失信惩戒“黑名单”,公布产品质量“红黑榜”、搭建征信共享“大平台”,开展诚信文化“大宣传”,打造全社会共建共享的信用平台,构筑共防共治的信用体系。
材料二 2014年3月17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衔接落实国务院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通知》(皖政[2013]49号),经芜湖市政府第11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对国务院、省政府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该市有对应的6项行政审批项目取消或下放。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在打造诚信安徽过程中政府和公民应当如何作为。
(2)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分析政府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的合理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材料一:贾思勰出生在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很爱读书,特别是农业书籍。成年后的贾思勰深刻体会到农业生产对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尤其是对百姓生活的重要性,于是励志撰写一部农业书籍。他亲自参加农业生产,批判性研究前人著作,创造性地探索遗传、变异的关系和人工杂交、定向培育原理,开发出许多农业新品种。晚年,贾思勰全身心梳理总结自己收获的知识经验,撰写了综合性的农业宏伟巨著《齐民要术》。
材料二:“古有《齐民要术》,今有系列农学专著。”为撰写这套专著,近500位顶尖农学家走遍山东所有农业生产基地,实地考察新时期条件下每个地方的气候、水土、种苗、肥料饲料、生产技术等各种生产因素的变化,精确记录、对比分折、系统总结各项考察和试验数据,纠正古代农业书籍中的不妥说法,极大丰富发展了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这套十年一剑的专著涵盖粮食和经济作物、林果蔬菜、家禽家畜、蜂蚕水产等十大农业生产领域,被誉为“当代的《齐民要术》”。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贾思勰能够撰写出《齐民要术》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分析说明树立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3)材料二是一篇介绍农业科技成就的报道,请以“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主旨,为这篇报道添加一个不超过16个字的标题。
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事业已经大步迈进了关键的2015年。
材料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拦路虎”,惟有坚持不懈依靠改革,才能推动科学发展。为此,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把改革开放扎实推向纵深,进一步提出系列改革措施:取消一切非行政许可审批,建立规范行政审批的管理制度;大幅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继续推进科教文化、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领域改革,努力交出一份为发展加力、让人民受益的改革答卷。
材料二:不折不扣推进改革要有攻坚克难的意志和智慧。从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再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将“四个全面”作为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总体方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定改革的决心和自信,展示了鲜明的领导力和厚重的历史担当。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坚持不懈依靠改革,推动科学发展的理论依据。并分析说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改革举措体现的政策取向。
(2)结合材料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如何承载落实“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方略的历史担当。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O15年,我们肩负的担子更重。中国人民对2O15年寄望之重,期待之殷,尽在其中。
材料一:2009-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注释:201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与2O13年相比,同比与环比双双下降了0.3个百分点,而且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
材料二: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对此,中央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材料三: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先秦法家代表人物韩非论著《韩非子》和东汉王符《潜夫论》中的这几句话,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讨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前夕被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说明韩非和王符的思想,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有现实指导意义。
(1)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国家应该如何应对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阐述韩非和王符“崇尚法治”的思想,对我国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积极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98年,海南省开始谋划生态省建设方略。根据自身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确立了“西部工业区、中东南部热带高效农业区、东南部旅游度假区”的产业布局。坚持实施“大企业进驻、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的发展战略。注重生态保护,在加强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从2006年起,海南省每年安排财政资金不低于2000万元用于生态转移支付。如今,国际旅游岛与生态省建设双管齐下、良性互动,展示在世人眼前的将是一个绿色之岛、和谐之岛。
材料二:1999年,海南省先后通过省人大代表议案和地方立法形式,确立“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海南省坚持按照“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严把环境准入关,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对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不予供应土地。相继颁发《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等50多项与生态省建设相关的法规及规章。启动关于生态补偿的地方立法程序。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个人和民间社团组织纷纷主动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省上下已取得共识。在海南,生态教育已成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公众与青年学生已成为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力量,定期举办的生态文化论坛已成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文化品牌。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经济知识概括海南省在建设生态文明省的过程中的成功经验。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海南省政府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是如何依法全面履行职能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要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材料二:十八大后经济领域法治建设盘点:
1.根据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税收法定”的要求,将完成增值税、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等立法工作。
2.2014年6月23日《食品安全法》首次大修。主要重点在加大问责机制、建立对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管理方面。
3.2014年8月1日起,《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施行,商业银行依法收取服务费用。
4.2014年8月底,《预算法》大修通过,并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把政府的全部收支纳入预算范围,强化对预算的硬约束等;
5.2014年9月,银监会简政放权,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批准筹建民营银行。
材料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高扬法治精神、运用法治思维、发展法治理论、创新法治方式,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立法机关、人民政协和公民应如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2)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经济立法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起的作用。
(3)依据材料三,运用社会历史观的相关知识,分析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