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图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体现“尚意”的特征。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 )
| A.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
| B.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 |
| C.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 |
| D.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 |
讽刺19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现象的一副对联写道:“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
|
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这反映了
A.外敌武力入侵的灾难 B.中国人惧怕洋枪洋炮《元史•地理志一》中称:“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从实质上说明元朝时
| A.政府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
| C.边疆地区人民负担沉重 | D.边疆与内地的差别消失 |
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
|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
|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
|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下列政治力量中曾属近代反封建的进步力量后又被时代进步潮流迅速“新陈代谢”的有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 ②洋务派 ③维新派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梁启超在评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 这里的“新”指的是
| A.学造器物 | B.仿行制度 |
| C.提倡思想解放 | D.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