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

材料三   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14世纪后,西方工商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不断得到成长与发展,……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向世界,注重实践的精神,激励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
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这些重要的东西,外国今日知道利用它,所以他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由此可见中国古时不是没有能力的,因为后来失了那种能力,所以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现在要恢复固有的地位,便先要把我们固有的能力一齐都恢复起来。
-----摘自《孙中山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其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的地位的变化,并据材料三简要说明原因。
(3)如何理解孙中山说的“外国今日知道利用它(四大发明),所以他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当代中国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都是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8分)
材料二文艺复兴主要是一场文化运动。强调对希腊罗马经典的研究以及对个人成就的赞扬。它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随后遍及欧洲大地,成为l4世纪摧毁中世纪旧结构的“灾难”。……她将欧洲从中世纪引向了近代世界。
——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新·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和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承担的相同历史使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在把“欧洲从中世纪引向近代世界”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6分)
材料三“文革”结束后开始的)这场讨论的内容是,究竟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场讨论深层的含义则是要解决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因此,这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和社全主义命运的大讨论。
——据邢贲思《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启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革”结束后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必要性以及这场讨论对“中国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产生的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历史上思想解放运动一般规律的认识。(2分)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欧洲的兴起与发展,在欧洲先后出现了两次著名的改革,欧洲宗教改革和俄国1861年改革。回答问题
(1)两次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分别扫除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材料一……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身“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二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加尔文
(2)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提出的改革主张及产生的重要影响?
材料三根据上述新法令,农奴在适当的时候将获得自由农村居民的一切权利。……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他附属地。……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
——摘自1861年2月19日(俄历)沙皇颁布的解放农奴的宣言
(3)材料三中体现了沙皇对农奴的解放,其“解放”的内容包含什么?对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共选取了古今中外九大著名改革事件,其产生的历史作用各不相同,主要有如下五种表现:第一,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第二,改革是思想解放的主要形式;第三,改革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第四,改革是社会转变的有力杠杆;第五,改革是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请根据以上五个方面,各举一典型事例并简要说明。(事例不得重复)

民主是不断发展的,不同国情适合于不同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各国改革之业,其主动力者恒在中等社会。盖上等社会之人……其反对于改革,势使然矣。下等社会之人,其学识乏,其资财乏,其阅历乏,往往轻躁以取败。一败矣即不能复振,故惟中等社会为一国进步之机键焉。梭伦之能成大业,亦由洞悉时势而顺应此原动力使然也。
然希腊纯然贵族政体,所谓公民者,不过国民中一小部分,而其余农、工、商及奴隶,非能一也。… …故政治上之自由,虽远滥觞于希腊,然贵族之对平民也,母国之对属地也,本国人之对外国也,地主之对劳力者,其种种侵夺自由之弊,亦自古然矣。
——摘编于梁启超《雅典小史》与《论自由》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启超认为梭伦改革能成大业的原因是什么?概括指出梁启超认为希腊政体存在的弊端是什么?
材料二:史学界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争论较多,大体有如下观点:①约法带有因人立法,以法制袁的特色,时代性很强;②约法是对美国政体与法国政体的一种嫁接;③约法脱离中国国情,不具备实现的条件等。
(2)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你更倾向于材料二中哪一种看法?试结合史实扼要加以论述。(只列看法,不加论述不得分,4分)
材料三:我历来不主张夸大一个人的作用,这样是危险的,难以为继的;把一个国家一个党的稳定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是靠不住的,很容易出问题。……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式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
——《邓小平文选》
(3)概括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建国前三十年政治上存在问题?在改革开放以来又是如何加以改变的?(4分)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事件或条约
影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895年
《马关条约》
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1900年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9年
巴黎和会
“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1928年6月
“改订新约”的运动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1943年1月
中英、中美签订新约
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利应予终止等
新中国成立前后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历史考查》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所签订条约的主要内容的变化趋势。
材料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战场名称
开始时间
终止时间
小计
欧洲战场
1939年9月1日
1945年5月8日
4年8个月零8天
苏德战场
1941年6月22日
1945年5月8日
3年10个月零17天
太平洋战场

1945年9月2日
3年8个月零26天
中国战场

1945年9月2日
13年11月零16天
苏联对日作战
1945年8月9日
1945年9月2日
25天


(2)请填写表中①②两处的相应内容,并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具有决心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的友好与合作,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亟愿依据联合国组织的目标和原则,巩固远东和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苏两国结盟的主要目的有哪些?两国结盟的背景是什么?
材料四:“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它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4)材料四内容出自哪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有何特点?它所体现了怎样的外交思想,说明其对中国外交的积极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