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题目。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①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徵,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②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法、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①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取求。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③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②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③矣。或曰:书已入圹④。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④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⑤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隋书·皇甫绩传》,有删改)
【注】:①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②亲身之椑(bì):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的好几层。椑为最里层的棺。 ③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④圹:墓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高:高明 |
B.先生则躬樵汲樵:砍柴 |
C.顾视从孙某,趣易棺趣:通“促”,催促 |
D.时先君子适归皖桐适:恰好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可大死□。事闻
②日至兹山,□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③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久矣
A.①之②而③也 | B.①其②以③乎 |
C.①其②而③乎 | D.①之②以③也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闻而泣曰 / 昔先将军致命 / 危城无亲属视含殓/ 虽改葬 / 亲身之椑弗能易也 / 吾忍乎 |
B.闻而泣曰 / 昔先将军致命 / 危城无亲属视含殓/ 虽改葬亲身之椑 / 弗能易也 / 吾忍乎 |
C.闻而泣曰 / 昔先将军致命危城 / 无亲属视含殓/ 虽改葬 / 亲身之椑弗能易也 / 吾忍乎 |
D.闻而泣曰 / 昔先将军致命危城 / 无亲属视含殓/ 虽改葬亲身之椑 / 弗能易也 / 吾忍乎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怡的父亲在一次兵变中殉难,此事上奏朝廷,张怡于是被授予锦衣卫千户官职。 |
B.作者的父亲在世时,曾在过年时节与余佩一道前往山中,看望不务声名的张怡。 |
C.张怡临终时拒绝使用亲朋好友为他准备的棺材,是因为他想到了从前战死的将士。 |
D.文章结尾写了张怡家人献书的事情,作者希望张怡的同乡晚辈能妥善保存这些书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其党或义而逸之。
②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沉没也。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白云先生“不立名义”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A
A
C
C
(1)
①流寇攻陷京城,张怡遇到贼将,但他毫不屈服,被用刑具拘禁了起来。贼军将领的同党中有人赞赏张怡的节义(认为张怡有节义)而放走了他。(得分点: “械系”1分,被用刑具拘禁;“义”1分,认为……有义气;“逸”1分,放走;句子大意1分。)
②以期(希望)使他的同乡晚辈们有所感触启发,妥善保存并能加以宣传,别让它们埋没失传了。(得分点:“俾”1分,使;“沉没”1分,埋没失传;句子大意1分)
(2)①独自寄摄山僧舍,不入城市。②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③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④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任选二例,概括大意亦可。答对1例给1分,答对2例给3分。)【补充细则】事例引用原文不完整,酌情扣分;两个事例有一个不完整,最多只能得2分;如果学生分了三点,只看前两点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及曹爽辅政,召为参军。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宣帝为太傅,命籍为从事中郎。及帝崩,复为景帝大司马从事中郎。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
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沈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据案醉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籍能属文,初不留思。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著《达庄论》,叙无为之贵。文多不录。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遂归著《大人先生传》,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少称乡党,长闻邻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独不见虱群之处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处于裈中而不能出也。君子之处域内,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此亦籍之胸怀本趣也。
(选自《晋书》,有删节)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当其得意,忽忘形骸得意:称心如意 |
B.籍由是不与世事由是:从此 |
C.籍尝从容言于帝曰。从容:漫不经心 |
D.籍能属文,初不留思属文:写文章 |
对文中最后一段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 |
B.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 |
C.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 |
D.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他任性不羁,人们大多认为他痴。只有族兄阮文业经常叹服他,认为胜过自己。因此,大家都说阮籍与众不同。 |
B.籍文思敏捷。一次,公卿大臣派阮籍写一篇文书劝晋文帝当仁不让。。阮籍酒醉忘记写了。拿文书的人到他府上,见他正趴在几案上醉眠,告知来意。阮籍就在几案上用手指画字,来者写下来。没有任何改动,文辞非常有气势。 |
C.阮籍见到世俗遵循礼法的人,翻白眼看他。嵇喜来吊唁,阮籍翻白眼。嵇喜的弟弟嵇康,带上酒,拿着琴,来拜访。阮籍很高兴,以青眼对之。 |
D.也有名士不尊重阮籍。他曾经在苏门山遇到孙登,和孙登探讨长生、神仙、道气的法术。孙登都不答话。阮籍于是长啸而叹,悻悻而归。到了半山腰,听到孙登以啸声讥笑他。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
(2)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
(3)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尚书屯田外郎赠兵部员外郎钱君墓表
欧阳修
君讳冶,字良范,姓钱氏。明道二年六月十一日,以疾卒于家,享年五十有二。
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
州举进士第一,试礼部高第,遂中甲科。为吏长于决狱,历六县,皆有能政。
潮州自五代时,刘氏暴残其民,君为海阳经年,民归业者千余户,由是海阳升为大县。潮之大姓某氏火,迹其来自某家,吏捕讯之,某家号冤不服。太守刁湛曰:“狱非钱君不可。”君问大姓,得火所发床足,验之,疑里仇家物。因率吏入仇家,取床,折足合之,皆是。仇人即服日:“火自我出,然故遗其迹某家者,欲自免也。某家诚冤。”君即日出某家狱,致仇人以法,举州称为神明。
其佐宣州,数决大狱,及旁近郡狱有疑者,皆归决于君。工部侍郎凌策知宣州,尤称君文学,日:“吏事不足污子,当以文章居台阁。”欲荐其文,未及而策卒。初,宣州官岁市茶于泾县,命君主之。策子不肖,以恶茶数千斤入于官,君立焚之,以白策,策益以此知君。策卒,君叹日:“世无知我者矣。”
在麻城,以茶课岁增五倍,遂迁著作。金堂故多盗,君以伍保籍民,察其出入,凡为盗者,许其徒告以赎罪,盗遂止。会甘露降其县,明年,麦禾大稔,麦一茎五歧、禾一茎五穗者,县人以为君政所致,谓之钱公三瑞。君叹日:“吾知治民尔,瑞岂吾致哉!”县人为君立生祠。如皋民不农桑,以盐为生。君日:“使民足以衣食,盐犹农也。”乃悉求盐利害为条目,民便其利而盐最增积,以石数者至四十五万。君在如皋,时年五十。或叹其仕不达,君日:“使吾政行于民,是达也。”蔡文忠公为御史中丞,数欲引君为御史,会君卒。君平生所为文章三百余篇,号日《晦书》。
(选自《欧阳修集》卷二十五,有删节)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 |
B.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 |
C.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 |
D.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冶家贫好学,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官后历任六县,且都有善政。 |
B.钱冶擅长断案。在潮州因审理一桩纵火案被人称道,在宣州时又多次判决大案。 |
C.钱冶的文章也很出色。他一生写了三百多篇文章,被工部侍郎凌策推荐给台阁。 |
D.钱冶淡泊名利。当别人为他仕途不顺而叹息,他自己更关心政令是否有利民生。 |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火自我出,然故遗其迹某家者,欲自免也。某家诚冤。
(2)策子不肖,以恶茶数千斤入于官,君立焚之,以白策,策益以此知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百龄,字菊溪,张氏,汉军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掌院阿桂重之,曰:“公辅器也!”督山西学政,改御史,历奉天、顺天府丞。百龄负才自守,不干进,邅回闲职十余年。
仁宗亲政后,始加拔擢。八年,擢广西巡抚。武缘县有冤狱,诸生黄万镠等为知县孙廷标诬拟大辟,百龄下车,劾廷标逮问,帝嘉之,赐花翎。十年,调广东。南海、番禺两县蠹役私设班馆,羁留无辜,为民害,重惩之;劾罢纵容之知县王轼、赵兴武,严申禁令。寻擢湖广总督。两湖多盗,下令擒捕,行以便宜,江、湖晏然。
十四年,擢两广总督。粤洋久不靖,巨寇张保挟众数万,势甚张。百龄至,撤沿海商船,改盐运由陆,禁销赃、接济水米诸弊。筹饷练水师,惩贪去懦,水师提督孙全谋失机,劾逮治罪。每一檄下,耳目震新。巡哨周严,遇盗辄击之沉海,群魁夺气,始有投诚意。张保妻郑尤黠悍,遣硃尔赓额、温承志往谕以利害,遂劝保降,要制府亲临乃听命。百龄曰:“粤人苦盗久矣!不坦怀待之,海氛何由息?”遂 单 舸 出 虎 门 从 者 十 数 人 保 率 舰 数 百 轰 炮 如 雷 环 船 跪 迓 立抚 其 众 许 奏 乞 贷 死。旬日解散二万余人,缴炮船四百余号,复令诱乌石二至雷州斩之,释其余党,粤洋肃清。帝愈嘉异之,复太子少保,赐双眼花翎,予轻车都尉世职。
十六年,再乞病,回京,授刑部尚书,改左都御史,兼都统。未几,授两江总督。时河决王家营,上游绵拐山、李家楼并漫溢,论者谓河患在云梯关海口不畅,多主改由马港新河入海。百龄亲勘下游,疏言:“海口无高仰形迹,亦无拦门沙堤。其受病在上年挑河二段内积淤三千余丈。又亲至马港口以下,见淤沙挑费更钜,入海路窄。二者相较,仍以修濬正河为便。”诏如议。百龄年逾六旬始生子,值帝万寿日,闻之,赐名扎拉芬以示宠异,勉其尽心治河。次年春,诸工先后竣,漕运渡黄较早,迭加优赉,赐其子六品荫生。洪湖连年水涨,五坝坏其四,诏责急修。百龄以礼坝之决,由于河督陈凤翔急开迟闭,以致棘手, 奏劾之。凤翔被严谴,诉道请开礼坝时,百龄同批允;又讦淮扬道硃尔赓额为百龄所倚,司苇荡营有弊。言官吴云、马履泰并论其举劾失当,命松筠、初彭龄往按。帝意方乡用,议上,专坐硃尔赓额罪,以塞众谤。
十九年,初彭龄奉命赴江苏同查亏帑,议不合。彭龄为所掣,恚甚,遂劾百龄受盐场税关馈遗,按之未得实,彭龄坐诬被谴。二十年冬,病甚,命松筠往代,卒于江宁。帝闻,悼惜,诏复协办大学士,遣侍卫赐奠,许柩入城治丧。仍赐祭葬如例,谥文敏。
(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三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龄负才自守,不干进干:干预 |
B.粤洋久不靖靖:安定,平定 |
C.粤人苦盗久矣苦:困扰,折磨 |
D.又讦淮扬道硃尔赓额为百龄所倚讦:揭发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单舸∕出虎门从者∕十数人∕保率舰数百∕轰炮如雷∕环船跪迓∕立抚其众∕许奏乞贷死∕ |
B.遂单舸出虎门∕从者十数人∕保率舰数百轰炮∕如雷环船∕跪迓立∕抚其众∕许奏乞贷死∕ |
C.遂单舸∕出虎门∕从者十数人∕保率舰数百∕轰炮如雷∕环船跪迓立抚∕其众许奏∕乞贷死∕ |
D.遂单舸出虎门∕从者十数人∕保率舰数百∕轰炮如雷∕环船跪迓∕立抚其众∕许奏乞贷死∕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百龄是乾隆三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直到仁宗亲政后才加以提拔,在职位上,政绩斐然,多次得到皇帝的称赞,证明了“公辅器也”这一评价。 |
B.百龄任广西巡抚时,办事雷厉风行,弹劾武缘县知县孙廷标,严惩南海、番禺两县腐败的官吏,并弹劾纵容官吏的知县王轼、赵兴武,在两湖地区抓捕贼寇,使长江、两湖地区安定。 |
C.张保是海上巨寇,百龄到任后,采取措施严厉打击,挫败了贼寇锐气。贼寇要求制府亲自招降,百龄为百姓计,不顾自身危险,亲自去招降。 |
D.百龄在治理水患时,力排众议,结合实际,亲自勘查河道,认真分析,得到切合实际的结论,上疏禀明皇帝后,皇帝同意了他的想法。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保妻郑尤黠悍,遣硃尔赓额、温承志往谕以利害,遂劝保降,要制府亲临乃听命。
(2)百龄年逾六旬始生子,值帝万寿日,闻之,赐名扎拉芬以示宠异,勉其尽心治河。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东坡《志林》云:“白乐天尝为王涯所谗,贬江州司马。甘露之祸,乐天有诗云当君自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知者以乐天为幸之乐天岂幸人之祸者哉盖悲之也。予读白集有《咏史》一篇,注云:九年十一月作。其词曰:“秦磨利刃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作鸾凰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正为甘露事而作,其悲之之意可见矣。
(选自《容斋随笔》)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乐天有诗云当君自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知者以乐天为幸之乐天岂幸人之祸者哉盖悲之也。请指出白居易积极倡导什么运动?他的文学主张是什么?
根据文意,说说白居易对甘露之变的情感、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林运使墓志铭杨万里
公讳孝泽,字世传,莆田人也。少好词章,卓然自立,一时流辈罔不推表。宣和六年,登进士第。
建炎初,调南剑州顺昌县尉。会有告某贼欲犯城邑,公不谋同僚,不檄旁援,独计以为可先未发禽也,提兵宵征,黎明至其所,贼方槌牛酾酒,聚神祠中,乃突掩之,无一人免者。未几,丁太夫人忧,当论功,而郡僚有沮格者,通判吴建曰:“使贼而张,州且不保,况邑乎?是不可不赏!”乃以闻。服除,授左承事郎,监建阳县麻沙镇税。秩满,调泉州晋江县丞。太守器其详整,讼有积岁不决者,一以属公,靡不立断,人情服焉。
知漳州,公年弥高矣,听决益精明。北边有衅,敛兵于漳以戍焉。前守匮于赋,故事戍者既行,居者增餐钱,而州不时给。其徒族立庭下不去,有猘① 色,公不为动,徐曰:若辈欲反,必先杀我。餐钱极无几尔,独不可强取。叱令还营,取一二尤者置之法,而令月庚之,众服其暇。
岁大疫,为糜粥药饵,赒路界。死不能掩埋者,官为棺敛。部使者上最,进提点广南东路刑狱,公力辞不就。天子高之,改除直秘阁,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训词曰:循良之吏吾所重,止足之人吾所敬,重秘之直吾所惜。朝廷方行综核之政,切齿污吏。有言于丞相者曰:林公虽老,持节乡部,肃清一路,独不可耶?丞相然之,白上,除公本路转运副使。命下,八郡耸然曰:此真监司也。公即以乡里引嫌,有旨趣公入奏,公谓所知曰:广南之命既得辞矣,顾拜今命,辞远乐近,非人臣义。章再上,朝廷知不可强致,复俾祠禄②,是岁乾道六年也。明年正月十八日疾终,得年八十有三。
公性淡然,无外嗜。与人交,一见倾底里;至遇事,凛不可犯。南康、临漳岁倚山泽之入以佐公币,公尽捐以俾民。遇过使客,燕享俭而敬,宾亦欣然满意。公自律清苦,一夕视事,竟有持烛送公至闑③内者,公曰:此官烛也,亟命持去。
注释:①猘zhì,狂犬,猛犬。②祠禄,官名。宋制,大臣罢职,令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食俸,谓之“祠禄”。③闑,niè古代竖在大门中央的短木。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以闻闻:让……知道,报告 |
B.故事戍者既行故事:旧例,惯例 |
C.有旨趣公入奏趣:趋向,奔赴 |
D.竟有持烛送公至闑内者竟:事毕,结束 |
下面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天子高之,改除直秘阁 |
B.叱令还营,取一二尤者置之法 |
C.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
D.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
林运使为官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贼而张,州且不保,况邑乎?
(2)讼有积岁不决者,一以属公,靡不立断。
(3)广南之命既得辞矣,顾拜今命,辞远乐近,非人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