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从自然菌样筛选较理想生产菌种的一般步骤是:采集菌样→富集培养→纯种分离→性能测定。
(1)不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不同,获得理想微生物的第一步是从适合的环境采集菌样,然后再按一定的方法分离、纯化。培养噬盐菌的菌样应从________环境采集。
(2)富集培养指创设仅适合待分离微生物旺盛生长的特定环境条件,使其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从而分离出所需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对产耐高温淀粉酶微生物的富集培养应选择________的培养基,并在________条件下培养。
(3)下面两图是采用纯化微生物培养的两种接种方法接种后培养的效果图解,请分析接种的具体方法。获得图A效果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获得图B效果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
(4)配制培养基时各种成分在溶化后分装前必须进行________,接种前要进行________,在整个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中,一定要注意在________条件下进行。
下表统计了某种动物部分器官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请回答:
(1)线粒体最多的为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冬眠时肝脏细胞中线粒体数比常态______,原因是________。
(3)线粒体数量多少应与______有关,根据表中信息具体总结线粒体分布特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是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分析:
(1)比较该图A、B两部分,高等动物细胞内不含有的细胞器有________(填标号)。
(2)A细胞中,产生CO2的场所为________。若B细胞线粒体中产生的一个CO2扩散进入一个相邻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则该CO2分子穿过的磷脂分子共________层。
(3)图中能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结构有________(填标号)。
(4)若A细胞能产生抗体,从开始合成到分泌出细胞,经过的细胞结构依次为________(填标号)。
(5)若B是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的一部分,则色素主要存在于[ ]________。如果是植物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则与其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有________(填标号)。
图甲表示某哺乳动物乳腺细胞内各种蛋白质的合成和转运过程,图中①②③④⑤⑥⑦代表细胞结构,A、B、C、D、E代表物质。用35S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来培养该乳腺细胞,测得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在此过程中高尔基体膜、细胞膜、内质网膜面积的变化曲线如图丙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不含有磷脂分子的细胞器是________(填序号),分离出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A、B、C、D代表细胞内合成的各种蛋白质。其中下列物质中属于A类物质的是________。
①呼吸酶 ②胰岛素 ③ATP合成酶 ④线粒体膜的组成蛋白 ⑤抗体 ⑥RNA聚合酶
(3)D物质从合成到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中一共穿过____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能够大大增加细胞内膜面积的细胞器是________(填序号)。
(4)E是合成D物质的原料,则E物质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形成D物质并排出细胞外,需要经过的膜结构依次是(用“→”和序号表示)________。
(5)细胞器③和细胞器④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再加工,通过囊泡运输到细胞膜,再分泌到膜外,这一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图乙中依据放射性出现时间先后分析,b属于________(细胞器),而丙图中f属于(细胞结构)。依据丙图中f曲线的变化能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在图丁中绘出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后细胞中这三种生物膜的膜面积变化。
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回答问题。
(1)图1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①图2 A、B两图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的是________。
②这种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型。
(2)一般野生动植物种群的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值),此时种群_________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最多,而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当种群数量大于K/2值,种群的_________将开始下降。所以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时,种群数量大于K/2值时就可以猎取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而且获得的量_________,当过度猎取导致种群数量小于K/2值时,种群增长的速率将会减慢,获取的资源数量将减少,而且还会影响资源的再生。
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的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1953年 |
1973年 |
1984年 |
1996年 |
|
叶面积指数(cm2/cm2) |
2.48 |
6.61 |
11.28 |
17.76 |
光能截获率(%) |
20.3 |
42.3 |
88.9 |
95.9 |
有机物积累量[t/(hm2·a-1)] |
1.50 |
14.52 |
23.88 |
26.00 |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的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样方法识别并记录各物种的名称来测定群落的________,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_______状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4)如图是1953~199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