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闳在《太平军中之访察》一文中说:“干王(洪仁玕)居外久,见闻稍广,故较各王略悉外情,即较洪秀全之识见亦略高一筹。”最能说明洪仁玕“略高一筹”的是
| A.创立拜上帝教 | B.筹划金田起义 |
| C.制定《天朝田亩制度》 | D.提出《资政新篇》 |
“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的主要含义不包括()
| A.以革命的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
| B.把反清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结合起来 |
| C.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 |
| D.将反清与反帝结合起来 |
有四位同学对新三民主义进行评价,形成下列四种观点,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
| B.新三民主义推动了中国革命发展 |
| C.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纲领 |
| D.新三民主义就是三大政策 |
康有为“尊孔”与陈独秀“排孔”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 A.否定旧思想,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 |
| B.否定守旧势力的理论基础 |
| C.发动群众 |
| D.为实现各自主张提供理论依据 |
在近代中国,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关于两个派别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针锋相对,势不两立 |
| B.齐心协力,相得益彰 |
| C.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
| D.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
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
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
|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
|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
|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