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夜骊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姒笑一场。”诗中体现当时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嫡长子继承制 | D.世袭制 |
孙中山先生说:“惟民生主义之意义为何?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由此,我们可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
A.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 | 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定 |
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 | 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均富 |
若要写一篇集中反映新中国教科文发展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是
A.“双百”方针 “教育大革命” “三个面向” “和平赎买”政策 |
B.“两弹一星” “科教兴国” “双百方针” “载人航天工程” |
C.“上山下乡” “东方魔稻” “三步走”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863”计划“样板戏” “希望工程” “四项基本原则” |
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表
年代 |
初等教育 |
中等教育 |
高等教育 |
|||
学生数 |
在校生数 |
学生数 |
在校生数 |
学生数 |
在校生数 |
|
1949年 |
34万 |
2400万 |
5219 |
127万 |
205 |
11.7万 |
2003年 |
49.13万 |
1.25亿 |
10.09万 |
9115.13万 |
1911 |
1175.05万 |
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②“211工程”的推动
③我国人口的持续大幅度增长④《义务教育法》的出台
A.①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A.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
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把儒家学说中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相结合,指出当时中国正处于升平盛事即君主立宪制阶段。他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 | B.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依据 |
C.纠正传统儒学的不足 | D.以儒学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