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问题来读书。
(1)课文题目的特点是______。
A.以人物语言命题 B.以人物名称命题 C.以文章中心命题
(2)保罗邀请素不相识的小男孩和小男孩瘫痪的弟弟开车兜风的原因是______。
A.哥哥送新车作为圣诞礼物,他心情好
B.保罗被小男孩纯洁、无私的心灵和乐观自信的性格所感动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1)这段话选自《》,作者是
(2)“他”指的是
(3)“甜蜜的希望”指的是
(4)作者这样结尾,其用意是。
欣赏是一种善良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 )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 )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是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屠格涅夫几经周折,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写《猎人笔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称赞你。他说:‘这位青年人( )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 )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欣喜若狂,他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具有世界声誉和世界意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之善念;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 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台湾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20年前无心写下的这几句话,竟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的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欣赏。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依赖与祝福。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信”的解释有:①诚实,不欺骗;②信任,不怀疑;③消息;④书信;⑤随便
下列词语中的“信”应选哪个解释?请把最恰当解释的序号填入括号内。(1.5分)
姑母写信( )信笔涂鸦( )找到了自信( )
(3)从短文中找出下面句子意思的词语。
①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
②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
(4)文中德“脱胎换骨”具体指
(5)文中提到的四位名人,他们分别是()、()、()和()。你最欣赏他们中的哪一位?并说说你欣赏的理由。
(6)这篇短文通过和
这两件事,告诉我们欣赏是,在生活中要。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báo bó)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biǎn piān)舟。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1)为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用“√”表示。
(2)地球在宇航员的眼中是这样的:
。
(3)划“”的句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2.5分)
(4)划“”的句子用了,将地球比作、,形象生动地说了。
课外阅读
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那时候,我在上小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一人拉扯着我的妹妹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干枯的灯笼花。
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给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兴奋急切】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馒头。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子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个。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伎(jì)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娘平时不是把麦粑(bā)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糊糊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粑呀!……等我回到家,手中荷叶里空空的,连馒头屑也不见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娘笑笑,没吭声。【失望羞愧】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大声地嚷:“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了!”
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看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拾给我和妹妹,淡淡一笑:“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吗!”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悔恨悲痛】
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词语的意思。
(1)“厉害”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凶猛,难以对付;②严厉,严格;③剧烈,严重。短文中的“厉害”应选第种解释。
(2)“故伎重演”在词典中的解释是:老手法又重新施展。在这篇短文中指的是。
(二)认真阅读短文,尤其是画“”的句子,从【】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我”当时的心情,用“√”标出。
(三)文中三次写到母亲的一个相同的神情,那就是。从这个相同的神情,却能体会到母亲不同的情感:第一处表现了,第二处、第三处表现了。
(四)短文最后一句话说“我的童年结束了”,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
(五)第四自然段的省略号省略了怎样的内容?请展开想象写下来,注意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
(六)读第一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这句话的作用是:
(七)读了短文,你想对文中的母亲说:。
我爱秋菊
有人赞叹坚韧不拔的青松,有人欣赏波澜壮阔的大海,有人喜爱使人陶醉的音乐,有人称赞振翅高翔的鸿雁。而我,却喜爱秋菊。因为它婀娜多姿,香味芬芳;因为它不畏严寒,傲视寒霜。
秋天,许多娇艳一时的花儿枯黄 了,凋谢了,而秋菊却以惊人的毅力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看,那朵朵菊花,红的似火,白的如云,粉的像霞。再看那细细的、金黄的花瓣儿,向上卷着、翘着,像外国女郎的卷发一样,非常美丽。
菊花,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没有月季的浓艳重彩,但它花香而不刺鼻,花美而不耀眼,清新淡雅。
菊花的那股不畏险恶的精神十分令我赞佩。
看,那呼呼的西北风吹到脸上似刀割一样痛。然而,菊花并没有被寒霜冷雾所征服,所吓倒。它挺直身体,昂起了头,迎接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寒雾失败了,它恼羞成怒,一次又一次地摧残着菊花。然而,它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秋菊依然傲立怒放。
我爱秋菊。它那耐寒的本性鼓舞着我战胜重重困难。
(一)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填 空。
(1)形容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2)比喻声势雄伟或规模巨大。()
(3)姿态柔软而美好。()
(4)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
(二)仿照“那朵朵菊花,红的似火,白的如云,粉的像霞。”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却喜爱秋菊。因为它婀娜多姿,香味芬芳;因为它不畏严寒,傲视寒霜。”后面第()自然段是在写秋菊“婀娜多姿,香味芬芳”;第()自然段是在写秋菊“不畏严寒,傲视寒霜”。
(四)作者在写秋菊时采用了对比的方式进行描写。即先不写秋菊,先写其他事物,以衬托秋菊。请举出两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根据“那细细的、金黄的花瓣儿,向上卷着、翘着,像外国女郎的卷发一样,非常美丽。”请你画出你心中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