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对错,用“√”或“×”表示。(每题1分。共3分)
(1)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2)“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句话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3)《颐和园》这篇课文作者是按“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顺序来写的。 ()
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潘”和“庞”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
(2)“瀑”和“爆”的音节相同;“遨”和“袄”的音序相同。()
(3)“栏”和“难”的声母相同;“晕”和“拥”的韵母不相同。()
(4)《西江月》《清平乐》《破阵子》都是词牌名。()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8%)
(1)大仲马是19世纪法国作家。他写了很多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基度山伯爵》等。………………………………………………()
(2)“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是牛顿的名言。它的意思是说伟大的发现不需去大胆猜测。………………………………………………()
(3)“杏林春满”是个成语故事,它的意思是春天来了,杏子成熟了,人们觉得很好吃。……………………………………………………………………()
(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朗读这句话的停顿应该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7)
(1) “路人借问遥招手”和“借问酒家何处有”中的“借问”意思相同。()
(2) “象……似的”和“似乎”的“似”读音相同。()
(3) “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这句话中的“听见了”是指我们理解了爸爸为和平献身的理想。()
(4) 小明和小胖帮助科考队员只是为了好玩。()
(5) 《荷花》是现代文学家叶圣陶的作品。()
(6) 火烧云的现象是在早晨出现的。()
(7) “怕得鱼惊不应人”中的“得”是得到的意思。()
明辨是非。(是比喻句的打对号,不是的打错号)
(1)太阳出来了,放射出千万缕想离间一样的金花。( )
(2)他长得很像他爸爸。( )
(3)今天好像是要下雨了。( )
(4)小兴安岭像个美丽的大花园。( )
(5)那些被闷久了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