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主义者容闳曾评述道:“太平军一役……破中国顽固之积习,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警觉,而有新国家之思想。”据此,容闳强调:
A.旧民主革命开始于太平天国运动 |
B.太平天国运动加速清朝的分崩离析 |
C.太平天国运动铸就了深远的革命精神 |
D.太平天国提出了一系列救亡的新思想 |
“一份材料出一份货,十份材料出十份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这话听来好像很对,没有材料你出什么货?没有史料你写什么历史?但深入追寻一下,也是有问题的。……所以,不是一份材料出一份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份货。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 | B.史料解读当遵循逻辑性 |
C.史料蕴含信息有多寡之分 | D.史料解读具有主观差异 |
“‘中国专制说’源自欧洲,代表的是西方人的中国观,这个观点在近代传入中国,便被国人广泛传播”。“这个观点”被国人认同并较大规模传播应开始于
A.鸦片战争期问 | B.洋务运动期间 | C.戊戌变法期间 | D.辛亥革命期间 |
《药》发表于1919年4月。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驼背少爷”,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A.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 B.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
C.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 | D.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
“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自然包括、甚至可以说首先是观念的转变,这种观念先行的转变,即通常所谓“启蒙”,在种种启蒙的观念转变中,最重要的当属‘国家’观念的转变。”中国真正使国家观念变化开始于
A.五四运动 | B.洋务运动 | C.维新运动 | D.辛亥革命 |
五四运动被称为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新”的主要表现是
A.知识分子发挥着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 | B.激发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
C.弘扬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的精神核心 | D.爱国主义与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