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人醉画图中》
明清之际,浙江仁和县出了个小才子,叫毛先舒。他从小就很聪明,智慧超人。
8岁那年,他父亲带他去杭州,游览西湖。一般的孩子见了山,见了水,就只知道贪玩了,毛先舒可不是这样。
在堤边走着走着,父亲一回头找不到孩子了。再一看,毛先舒正坐在堤边上沉思呢。父亲问他在干什么,他说要做一首诗。父亲很惊喜,说:“好,你做吧,我在这里陪着你。”
毛先舒说:“我已经做出来了。”说完,便念道:“杨柳千条绿,桃花万树红。船行明镜里,人醉画图中。”
他父亲高兴极了,更加注重培养他。后来毛先舒10岁就能写手好文章,18岁便著出了第一本诗集《白榆堂诗》。
(1)给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字义,在( )上面打“√”。
明清之际
①交界或靠边的地方( ) ②彼此之间( )
③时候( ) ④当,适逢其时(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沉思——( ) 惊喜——( ) 培养——( )
(3)用“——”画出毛先舒8岁时写的诗,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季节的哪些景物?
答:
(4)分别给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选择主要内容,在括号中画“√”。
第一自然段:主要内容:
①明清之际,浙江出了个小才子。( )
②小才子毛先舒从小就很聪明,智慧超人。( )
第五自然段:主要内容:
①毛先舒的父亲高兴极了,更加注重培养他。( )
②毛先舒在父亲培养下,18岁出了第一本诗集。( )
(5)读了《人醉画图中》这篇文章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阅读古诗,体会思想感情。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这首诗抒写了对远方友人的深挚的(),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2)(,)是千古佳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我们望着同一轮明月。
阅读并回答问题
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地理和政治的阻隔有时反而让两岸民众对彼此的骨肉之情和手足之爱表现得更加浓厚。一次,记者和一位教授约好去采访客家民居,由他讲解带路。没想到,采访当天,他的太太一定要带着上小学的儿子一同前往,在闷热天里陪了记者一整天。那种感觉,就好像多年不见的亲人来了,一定要带全家都来见见。
亲不亲,一家人。无论分隔多久,血缘中注定的亲情还是让两岸民众一见如故,没有任何人能改变两岸同胞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共同的历史记忆,当然,还有共同的未来。
(1)解释词语:
注定——一见如故——
(2)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3)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
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
华罗庚小时候做数学入迷的故事
华罗庚琢磨起数学题来不免显得“呆头呆脑”。柜台上,他做数学题,顾客来问笔的价钱,他却误报了演算出的巨大数字;油灯下,他做数学题,鼻涕流下来,他却浑然不知;寒冬里,他做数学题,手冻得发僵还继续演算;酷暑中,他做数学题,写得汗流浃背都全然不顾。
(1)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短文的第一句和下文是什么关系?
(3)用线画出文中的排比句。
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这四段话接照()顺序,写了不同情况下的见面,表现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儿之间由()到()到(),已经从不熟悉到熟悉,越来越亲密。
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发生了8.0级大地震,这是一场罕见,破坏性强的地震,令一个个圆满,幸福,温馨的家庭家破人亡……知道这件事后,我心里很难受,对爸爸妈妈说:“那些人真可怜!我想帮帮他们。”爸爸提议:“大楼前设有一个募捐点,明天我们一家去捐款吧!”妈妈和我都举双手赞同这个好主意。
第二天一大早,来到了捐款地点,我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来捐助的人可真多啊!队伍站得像长龙似的看不见尾。我们站在后面,非常耐心地等待着。终于轮到我们了,当我们把钱投入捐款箱时,心情无比激动,我为自己的举动而感到非常自豪!
捐完款后,我们轻松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爸爸问我今天感受如何,我说:“那些自愿捐款的人可真了不起!当然也包括咱们。虽然我们不像一些富人那么有钱,但我们却有一颗对灾区人民火热的爱心,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富有的。”“对,精神上的财富比物质上的财富更重要!”爸爸认真地说。
现在我才明白,当我们把钱投进捐款箱的那一瞬间才是我们家最富有的时刻!
(1)给短文加题目。
(2)捐完款后的心情是的。
(3)画线的句子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