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我会阅读。
斧子
老爷爷微笑着说:“孩子,你很诚实。我要把这两把斧子也送给你吧!”孩子说:“老爷爷,不是我的东西,我不要。”说完,拿着自己的斧子走了。   
(1)老爷爷说了(         )句话,孩子说了(       )话。  
(2)老爷爷送给孩子两把斧子,他有没有要?为什么? 
(3)学了本文后,我们也要做个(         )的孩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漫游。
山茶花
有一次,我问一位老农:“山茶花为什么这样美?”他乐呵呵地说:“你没有看到山茶花骨朵的那股特别劲吗?”
我这才注意起花骨朵来。果真特别!一般的花,开放前不久才打花骨朵。山茶花呢?几乎是花一谢就又冒出了来年新花的骨朵。原来山茶花的骨朵是这样一月又一月、一季又一季地准备着。下了那么大工夫,花了那么多力气,开出的花怎能不美呢?
啊!山茶花的骨朵,好一股特别劲儿!
(1)写出文中的反问句和设问句,并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反问句:
设问句:
改成陈述句:
(2)为什么说山茶花特别美?(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找出前后照应的句子并画上波浪线。

阅读漫游。
天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
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现在看来,这种估计显然错误。黑夜,即将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第二道难关。在这人类从未到达过的珠穆朗玛峰北坡最后二三百米的路途中,他们将要遇到什么困难,要走多长时间,事先确实很难精确估计。
勇敢的突击队员们还在一步一步地前进,但是,由于前一阶段花费的时间过长,他们背上的氧气筒的气压表显示,氧气的容量已经不多,继续前进,可能会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这时,刘连满因为过度疲劳,已经非常衰弱,每走一两步就会不自觉地摔倒,但他缓慢地站起来,仍然一偏一倒地坚持继续往前走着。
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英国“埃非勒士委员会”的组织者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一书中曾这样写道:“人类身体在任何地方所受的痛苦,未有甚于一个埃非勒士峰攀登者在登山的最后一天所忍受的……即使有完美的体格,旺盛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砭骨的大风雪,神经不敢履践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侵袭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对于扬赫斯班的同事们来说,他的这番话确实颇有道理。然而,对于坚强的中国登山队员们来说,有什么样的困难和危险能滞留和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呢?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为了完成人民的委托,为了在喜马拉雅漫长的雨季到来之前最后一个好天气的周期内登上顶峰,四位勇士仍然勇往直前,继续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
1.第一自然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这种估计显然错误”中“这种估计”是指什么?

3.文中多次说到队员们严重缺氧,除表明条件艰苦外,还有什么作用?

4.“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请结合全文回答,队员们在攀登中会遇上哪些痛苦?

5.文中引用了《埃非勒士峰探险记》的一段文字,其作用是什么?

6.文中多次出现“中国登山队员”一词,如果去掉“中国”一词,好不好?

7.第四自然段第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8.第四自然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阅读漫游。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全是要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重山叠岭,绝壁横断,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过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逼狭——崎岖——
2.“亦复如是”中的“是”指代什么内容?

3.第一自然段中的两个“全”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

4.作者认为“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由此你会联想到一些与之描写的境界相同的诗句么?写一写吧!

5.第二自然段中“极其险峻” “其经历亦复如是”中的两个“其” 字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6.第三自然段写到“走到崎岖的境界”后,为什么连用两个“愈” 和两个‘‘趣”?


7.仿写。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

阅读漫游。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通过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最能体现中文的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开始学着背诵古典诗词了。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吟“明月几时有”,送别时吟“劝君更尽一杯酒”,喜悦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慷慨时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了。
1.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戏答:
铸就:
心潮难已:
2.仔细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1)中文的特点是什么?

(2)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3.为什么说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

4.根据你对选文的理解,说一说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会那么强。


5.考考你。
(1) 文中提到的“大地”“海内”“天涯”“知己”等词语分别指什么?

(2)读一读,填一填。
清明时节雨纷纷,
明月几时有,
劝君更尽一杯酒,
大江东去,

课文链接。
1.“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在文中重复出现,其表达效果如何?


2.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从写作角度来说,前者由“雪山”写到“东海”,偏于,后者由“远古”写到“未来”,偏于。从内容上看,前一节是后一节的,后一节是前一节。从写法上讲,全歌词虚实结合,不过两节有所侧重,前一节偏于,后一节偏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