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一历史事件,学者有不同评价。肯定者认为它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否定者认为它是导致欧洲分裂的“加速器”、“绝缘体”。依据你的历史知识,判断这一历史事件是( )
| A.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 B.欧洲煤钢共同体启动 |
| C.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 | 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
|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2009年12月20日,胡锦涛在澳门回归十周年的庆典上发表讲话:“‘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为澳门发展谱写出新的辉煌篇章。”“一国两制”在澳门能够“谱写出新的辉煌篇章”的主要原因是
| A.适应了澳门的发展 | B.灵活的外交政策 |
| C.国际社会的支持 | D.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
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
|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
|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
|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
图为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
| A.美苏两极已经完全控制了世界 |
| B.世界处在美苏冷战格局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经孕育 |
| 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
| 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相互对峙局面的出现 |
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 A.“一边倒”政策 | B.不结盟政策 |
|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多边外交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