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高祖纪》载:(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就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从材料判断,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直接推动力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
C.巩固北魏统治 |
D.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 |
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1为动力,F2为阻力,其中F2 >F1的情况出现于()
A.甲午战争后的初期 |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C.南京国民政府的前十年 |
D.解放战争期间 |
学者钱乘旦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完善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符合“越位”的典型事例有()
A.奉行国家干预的政策 |
B.缩小贫富差距,建立福利国家 |
C.实践“伟大社会”纲领 |
D.建立欧洲共同体 |
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A.部门失衡,未形成完整体系 | B.区域分工与经济专业化 |
C.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 | D.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 |
据《新唐书》、《资治通鉴》记载,永徽五年(654年),武则天产下长女安定思公主,王皇后来看望。她走后,武则天掐死公主,嫁祸于王皇后。为上位掐死亲闺女,这个桥段在历史上颇有争议,比如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只记载有小公主的暴卒。下列对材料的表述恰当的是()
A.“为上位掐死亲闺女”体现了宗法观念的逐步淡化 |
B.“桥段在历史上颇有争议”体现对待历史人物的两面性 |
C.武则天后宫的争宠上位侧面反映了皇权的强化 |
D.历史记载缺乏有力证据,不宜过度依赖 |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其《21世纪资本论》中指出:从2007—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被普遍视为是自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资本主义危机“,“如今已经是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那些曾经认为将会消失的贫富差距竟然卷土重来,当前贫富分化程度已经逼近甚至超越了历史高点”。这启示我们()
A.经济危机是反复的,周而复始,要做好经济复苏工作 |
B.资本主义的发展会加剧贫富差距,加强社会福利建设 |
C.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则直接孕育着它的对立面即社会主义的复兴 |
D.改良并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并使本国经济万古长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