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联合国副秘书长提出了“碳中性国家”(不给地球环境增加二氧化碳负担)的概念之后,挪威、冰岛、新西兰和哥斯达黎加率先响应,为各自实行“碳中性国家”的计划制定年限和措施,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为零的目标。回答下面各小题。对实行“碳中性国家”不利的措施是:( )
| A.积极开发洁净的新能源 | 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
| C.合理开发水能 | D.积极植树造林 |
假如世界大多数国家成为“碳中性国家”,对全球产生的影响是:( )
| A.植物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农作物减产 |
| B.全球平均气温波动上升 |
| C.海平面上升速度减缓 |
| D.南北半球的温带草原区更干旱 |
下图表示的是受到不同海平面升高影响的孟加拉国土地。读图,回答问题。
导致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有

①酸
性气体排放量增加②臭氧层的破坏
③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④毁林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海平面上升使孟加拉国沿海地带
| A.更适于港口的建设 | B.土壤盐碱化程度加大 |
| C.气候趋于温和湿润 | D.土壤中水分增多,肥力增大 |
孟加拉国南部沿海地区
| A.山高谷深,水流湍急 |
| B.河流排水条件好,不易造成洪涝灾害 |
| C.地势低平,水流缓慢 |
| D.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 |
下图是世界两岛屿简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a、b两小岛的最短距离约为
| A.112千米 | B.60千米 |
| C.40千米 | D.74千米 |
关于甲、乙两岛屿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岛的面积大于乙岛 |
| B.两岛均位于北半球 |
| C.两岛均位于板块边界 |
| D.两岛的地形特征相似 |
2009年3月初,我国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受某天气系统影响。下表为“华北平原甲、乙、丙三地(同纬度)三天气象资料”,读表完成各题。
| 地 点 |
甲 |
乙 |
丙 |
||||||
| 日 期 |
1 |
2 |
3 |
1 |
2 |
3 |
1 |
2 |
3 |
| 最高气温(℃) |
12 |
0 |
2 |
12 |
3 |
3 |
12 |
13 |
4 |
| 最低气温(℃) |
2 |
-7 |
-6 |
4 |
-4 |
-5 |
4 |
5 |
-3 |
| 天气 |
晴 |
阴雨 |
晴 |
晴 |
阴雨 |
多云 |
晴 |
晴 |
阴雨 |
下列表示3月2日甲、乙、丙三地所处天气系统相对位置的四幅图中,正确的是

| A.a | B.b | C.c | D.d |
3月2日丙地气温最高,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 | B.大气削弱作用弱 | C.大气逆辐射强 | D.受暖气团影响 |
图中a、b、c、d四点为甲地反气旋过境时的风向。读图回答各题。
图中甲地
| A.位于南半球 | B.位于北半球 | C.天气阴雨 | D.昼夜温差不变 |
下图中与a、甲、b一线近地面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示意图为
A B C
D
| A.A | B.B | C.C | D.D |
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认真分析了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与分布的关系后,进行了各种模拟演示,读理想大陆分布图,回答下题。
当黄赤交角变为0
°时,该小组在模拟演示中,发现M地气候类型
在地球上
无法再找到,M地所在的半球及其气候类型分别是
| A.北半球地中海气候 | B.北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 |
| C.南半球地中海气候 | D.南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 |
当黄赤交角变为0°时,如果M地气候类型在地球上依然存在,有关M气候类型地区的河流水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径流季节变化大 | B.径流年际变化大 | C.河流无结冰现象 | D.河流含沙量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