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左图为某国的甲地区“2013年人口年龄构成”图,右图为甲、乙两地在某国的位置图。读图回答第下列各题。对甲地人口性别比例与年龄结构严重失衡的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
A.技术指向型工业大量迁入 |
B.该地服役军人多 |
C.该地女性人口出生率低且大量迁出 |
D.夏季到该地旅游度假人数多 |
该国是一个重要的茶叶进口国。图中所示乙地非常适合种植茶树。然而,采茶业却并未成为该地的农业生产部门,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现代科技 | B.劳动力 | C.交通 | D.市场 |
读下图,回答19—20题。图中有“三大火炉”之称的正确组合是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关于图示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A.A、B两地纬度相近,冬季气温较高的是B地
B.A省有著名的湖泊鄱阳湖,湖边有旅游景点岳阳楼
C.③城市南部有避暑胜地庐山,为断块山地
D.D所在平原为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
下图①、②、③为几条重要的地理界线,据图回答17-18题:关于界线①的说法错误的是
A.①界线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B.①线以南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 |
C.①线以南一月平均温大于0℃ |
D.①线南最主要的经济作物是棉花 |
关于界线②、③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②为内外流域界线,③为森林与草场界线 |
B.②为季风界线,③为第二、三级阶梯(地形)界线 |
C.②为森林土与非森林土界线,③为东、中部经济带界线 |
D.②为400毫米年降水量界线,③为农牧业界线 |
下图是我国农牧用地过渡带分布图。读图完成14-16题。图中原过渡带和可能变化地区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的情形是
A.农业用地向牧业用地转变 | B.牧业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 |
C.牧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 D.林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
下列四项中与图中土地利用转变带来的影响无关的是
A.2003年春,汉城、平壤的沙尘暴天气 |
B.2000年冬季,该地区遭受雪灾袭击,灾情严重 |
C.辽河上游河水含沙量增加 |
D.黄河流域地区的洪涝灾害 |
该地区为发挥区位优势、发展经济,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A.开发该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 | B.增大牧场牲畜数量以增加牧民收入 |
C.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冬春季农田作物覆盖率 | D.建设人工草场,种植牧草 |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13题:图中等降水量线明显向北凸出的主要原因是
A.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 | B.地处迎风坡 |
C.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季风深入 | D.多锋面、气旋活动 |
有关该区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区有丰富的水能、地热能资源 |
B.图中河谷成因与东非大裂谷相似 |
C.图中甲处自然带表现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
D.图中甲处等降水量线密集的主要影响是地形 |
读台湾地形图、台湾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图4),沿北回归线某要素变化图(图5)及国部分区域年等降水量分布图(图6),回答8-11题钓鱼岛位于图4中a、b、c、d的何处
A.a处 | B.b处 | C.c处 | D.d处 |
图4中台湾年太阳辐射总量大致由西南部向东北部递减的原因主要是
A.洋流、海陆位置 | B.纬度位置、天气状况 |
C.地形、信风带 | D.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移动、台风 |
北回归线某要素变化图中,反映光照情况的曲线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图6中台湾海峡年降水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有寒流,不易形成降水 | B.为风的通道,风力强,不易形成降水 |
C.处在背风地带,雨影区 | D.处在信风带,降水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