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1)骇人听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可救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声附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盖世无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敌人的机枪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的身边,地上冒起了点点尘土和白烟。董存瑞夹紧炸药包,一会儿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向前滚了好几米。突然,他身子一震,左腿中了一枪。他用手一摸,全是血。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交织成一道火网。董存瑞离暗堡只有几十米了。他就隐蔽在一小块凹地里,郅顺义接二连三地打手榴弹。董存瑞趁着腾起的黑烟,猛冲到桥下。
董存瑞向四周一看,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儿呢?他两次把炸药包放到桥沿上,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暗堡。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吹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下,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铜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隐蔽——( )坚毅——( )
嘹亮——( )眺望——( )
2.本文从环境、动作、神态、语言四个方面来刻画人物,请填写。
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在半信半疑的情况下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也兑现了他的诺言。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使秦国统一了中国。
1.根据故事内容说一说“立木为信”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短文回答。
(1)商鞅为什么要立木为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始为什么没人出手一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商鞅的目的达到了么?他是怎么做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神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就告诉儿子和小女儿:“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自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自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是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听了爸爸的叙说,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在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用波浪线画出短文中描写父亲表情变化的句子。
2.文中画线部分说明白杨树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写作手法是以物喻人,短文中最后的大白杨和小白杨分别代表的是什么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井水很清很清。我小时候,夏天和秋天的傍晚,常和妹妹到井台上来乘凉。我们趴在井圈上,痴痴地往井里看,一颗一颗地数映在井水里的闪亮的星星。我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
井水很甜很甜(我们那里,把含盐量很少的淡水,叫做甜水)。我们平常吃的,都是这井里的水。用它来浇菜,就更是极好的水了。妈妈浇菜的时候,常常带着我们。“快,打水去!”妈妈一吩咐,你就立刻能听到我和妹妹在井台打水时的嬉笑声。
……
夏天,井水很凉很凉。有一次,六月里,山里的表叔给我们带来了一小筐新摘下来的红李子。妈妈接过手,马上交给我说:“快去,把它吊在井水里!”我找了一根长绳子,一头系住了小筐,把它吊进了井水里,另一头,便捆在井旁的大树上。
1.片段写了井水的几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对井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果然,再见到“福子”时它已是一只强健的雄狼,它的身后还跟着7只大狼。被一群猛兽围在中间,毕赖恩不由有些惊恐,但“福子”咬着他的衣襟不放,明显是要带他到什么地方。毕赖恩定定神,决定跟它们走。
在林中被群狼拥着行进了数小时,来到一个洞穴。“福子”一声长嚎,洞内回声震天,一回头,但见上百只“绿眼睛”包围上来。就在这时,“福子”连续3声嗥叫,狼群慢慢散开,让出了一条通道。“福子”带着他来到一只母狼旁边,地上躺着一只奄奄一息的狼崽。毕赖恩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刚才惊出的冷汗也在慢慢消退。
“福子”和母狼又护送抱着狼崽的毕赖恩重返木屋。毕赖恩顾不得喘口气儿,马上对狼崽进行了抢救。还好,几天后,狼崽终于活过来了,“福子”和母狼便把它带走了。
1.联系课文说一说“强健"的意思,并用“强健”说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结短文中毕赖恩情绪变化的过程,分析一下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表明狼和人之间是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一句话总结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