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宋绶,赵州平棘人。绶性孝谨清介,言动有常。为儿童时,手不执钱。家藏书万余卷,亲自校雠,博通经史百家。绶幼聪警,额有奇骨,为外祖杨徽之所器爱。徽之无子,家藏书悉与绶。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年十五,召试中书,真宗爱其文,迁大理评事,听于秘阁读书。大中祥符元年,复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与父皋同职。
时太后犹称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帘决事而仁宗未尝独对群臣也。绶奏言:“唐先天中,睿宗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处分军国重务,除三品以下官,决徒刑。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非军国大事,除拜皆前殿取旨。”书上,忤太后意,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太后崩,帝思绶言,召还,将大用,而宰相张士逊沮止之,复加翰林侍读学士。
有诏罢修寺观,而章惠太后以旧宅为道观,谏官、御史言之。帝曰:“此太后奁中物也,谏官、御史欲邀名邪?”绶进曰:“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且事有疑似,彼犹指为过。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太祖尝谓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何若动无过举,使无得而言哉?”
郭皇后废,帝命绶作诏曰:“当求德阀,以称坤仪。”既而左右引富人陈氏女入宫,绶曰:“陛下乃欲以贱者正位中宫,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后数日,王曾入对,又论奏之。帝曰:“宋绶亦如此言。”时大臣继有论者,卒罢之。
帝春秋富,天下久无事,绶虑宴乐有渐,乃言:“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事至而应,不亦殆欤?臣愿饬励群司,不以承平自怠。”又上:“驭下之道有三:临事尚乎守,当机贵乎断,兆谋先乎密。能守则奸不能移,能断则邪不能惑,能密则事不能挠。愿陛下念之!至若深居燕间,声味以调六气,节宣以顺四时,保养圣躬,宗社之休也。”再迁吏部侍郎。
时宰相吕夷简、王曾论议数不同,绶多是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间有所异,政事由此依违不决,于是四人者皆罢。绶以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留侍讲筵。
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复召知枢密院事,迁兵部尚书、参知政事。时绶母尚在,绶既得疾,不视事,犹起居自力,区处后事。                                              
(选自《宋史》)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崇尚
B.书上,太后意:违背
C.绶虑宴乐有:加剧
D.绶既得疾,不视事视事:重视工作

文中“时太后犹称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帘决事而仁宗未尝独对群臣也”一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太后犹称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帘决事/而仁宗未尝独对群臣也
B.时太后犹称/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帘决事/而仁宗未尝独对群臣也
C.时太后犹称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帘决事/而仁宗未尝独对群臣也
D.时太后犹称/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帘决事/而仁宗未尝独对群臣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绶性格孝谨清介、聪明机警,少时便手里不拿钱财,家里藏书颇丰,得以博览群书,再加外祖杨徽之的施爱有加,母亲悉心调教,为日后取得功名打下了基础。
B.对太后垂帘听政之事,宋绶直言己见,招惹太后不满,将其改任为龙图阁学士,又调出朝廷任职应天府。后皇帝打算重用他,又被张士逊阻挠。
C.各位大臣劝谏皇帝重视章惠太后修建道观一事无果,宋绶上谏时便晓皇帝以理,举出“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的例子阐述自己的观点。
D.因为几位大臣常常政见不一,朝事难以有效解决,宋绶等人被解除朝职,后因为给拿不定主意的皇帝献计,宋绶亲自面见皇帝,后又得以回朝任兵部尚书、参知政事等职。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绶幼聪警,额有奇骨,为外祖杨徽之所器爱。
(2)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事至而应,不亦殆欤?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鲜有屈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未兆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矣。”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以姚政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矣。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人皆奇其才畏其笔。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
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不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时蜀沙门法成,鸠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复还于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所受。
注:①探赜:探索深奥的道理。②鄙黩:轻蔑傲慢。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鲜有屈焉屈:屈辱。
B.鸠率僧旅鸠:聚合。
C.将加大辟大辟:死刑。
D.遗其珍物遗:赠送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唯《易》乎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拂衣而出倚歌而和之
C.遂得免焉风雨兴焉
D.复还于蜀且贰于楚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叟与友人的交谈,显示出他对经典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当时那些缺乏真才实学的读书人的不屑。
B.文章叙述了胡叟在京城受人召见的过程,刻画出他言辞犀利,不能容忍他人怠慢自己的性格特征。
C.文章通过 为别人解难一事的叙述,赞美胡叟敢为他人仗义执言但又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
D.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其 述 前 载 无 违 旧 美 叙 中 世 有 协 时 事 而 末 及 鄙 黩 人 皆 奇 其 才畏 其 笔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
译文:
(2)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患之,求妇人宜子者进之,甚众,卒无子。赵人李园持其女弟,欲进之楚王,闻其不宜子,恐久毋宠。李园求事春申君为舍人,已而谒归,故失期,还谒,春申君问之状,对曰:“齐王使使求臣之女弟,与其使者饮,故失期。”春申君曰:“娉入乎?”对曰:“未也。”春申君曰:“可得见乎?” 曰:“可”。于是李园乃进其女弟,即幸于春申君,知其有身,李园乃与其女弟谋。园女弟承间以说春申君曰:“楚王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余年,而王无子,即百岁后将更立兄弟,则楚更立君后,亦各贵其故所亲,君又安得长有宠乎?非徒然也,君贵用事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兄弟诚立,祸且及身,何以保相印江东之封乎?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而进妾于楚王,王必幸妾;妾赖天有子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罪乎?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园女弟,谨舍而言之楚王。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为太子,以李园女弟为王后,楚王贵李园,园用事。
李园既入其女弟,立为王后,子为太子,恐春申君语泄而益骄,阴养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而国人颇有知之者。
迨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寿州城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园死士侠刺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而李园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是为楚幽王。
(《史记·春申君列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已而谒归,故失期失期:过了期限
B.今妾自知有身矣有身:怀孕
C.园女弟承间以说春申君曰承间:趁着机会
D.非徒然也,君贵用事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徒然:白白地,不起作用

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李园乃进其女弟,即幸于春申君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B.楚王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也
杳不知其所之也
C.何以保相印江东之封乎
不赂者以赂者丧
D.而李园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春申君本对楚王很忠诚,千方百计想让他有一个继承王位的儿子,但在私欲的驱使下,参与蒙骗了考烈王,最后招致杀身之锅。
B.李园和女弟劝说春申君时,先是分析了考烈王无后对春申君的不利因素,后用共同推翻楚考烈王来诱惑他,最后终于打动了春申君。
C.楚考烈王十分信赖春申君,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了李园的女弟,后将她生下的儿子立为太子。
D.李园本来就想借春申君来谋取私利,一旦阴谋得逞,就对可能构成自己某种威胁的春申君下了毒手。

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妇人宜子者进之,甚众,卒无子
(2恐春申君语泄而益骄,阴养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十八日①,与黎莼斋②游狼山,坐萃景楼望虞山,乐之。二十一日,买舟渡江,明晨及常熟。时赵易州惠甫适解官归,居于常熟,遂偕往游焉。
虞山尻尾东入常熟城。出城迤西绵二十里,四面皆广野,山亘其中。其最胜为拂水岩,巨石高数十尺,层积骈叠,若累芝菌,若重巨盘为台,色苍碧丹赭斑驳,晃耀溢目。有二石中分,曰剑门,屹立,诡异殆不可状。踞岩俯视,平畴广衍数万顷,澄湖奔溪,纵横荡潏④其间,绣画天施。南望毗陵、震泽,连山青以相属,厥高镵云⑤。雨气日光参错出诸峰上,水阴上薄,荡摩阖开,变灭无瞬息定。其外苍烟渺霭围缭,光色纯天,决眦穷睇,神与极驰。岩之麓为拂水山庄旧址,钱牧斋之所尝居也。嗟夫!以兹丘之胜,钱氏惘不能藏于此终焉,余与易州乃乐而不能去云。岩阿为维摩寺,经乱,泰丰毁矣。
出寺西行少折,逾岭而北,云海豁开,杳若天外,而狼山忽焉在前。余指谓易州,亦昔游其上也。又西下,为三峰寺,所在室宇,每每可憩息。临望多古树,有罗汉松一株,剥脱拳秃,类数百年物。寺僧具酒果笋而饷余两人。日将昃,循山北过安福寺,唐人常建诗所谓“破山寺”者也,幽邃,称建诗语。寺多木樨华,自寺以往,芳馥载涂。返自常熟北门,至言子、仲雍墓。其上为辛峰亭。日已夕,山径危仄不可上。期以翌日往。风雨,复不果。
二十四日遂放舟趣吴门,行数十里,虞山犹蜿蜒在篷户,望之了然,令人欲返棹复至焉。
(选自《清文观止》,有删改)
[注] ①十八日:清光绪二年(1876)秋八月十八日。②黎莼斋:与下文的“赵易州惠甫”均为作者的好友。③騞擘(huō bò):騞,破裂声;擘,分裂、分开。④荡潏(yù):动荡涌起。⑤镵(chán)云:高插云霄。镵,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晨及常熟     及:至,到
B.水阴上薄,荡摩阖开薄:稀薄
C.自寺以往,芳馥载涂载:充满
D.遂放舟趣吴门趣:奔向,赴

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虞山之美的一组是(  )
①坐萃景楼望虞山,乐之
②虞山尻尾东入常熟城
③四面皆广野,山亘其中
④色苍碧丹赭斑驳,晃耀溢目
⑤连山青以相属,厥高镵云
⑥幽邃,称建诗语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以行程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全面铺叙的写作手法,将登山越岭所见的景物逐一展现于笔下,让人目不暇接,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B.作者以简洁的文笔点出人文景观,如拂水山庄旧址、破山寺及言子、仲雍墓等,以反衬虞山之胜。
C.通篇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与喧嚣尘世相割裂的静态的自然,笼罩着一种淡雅的诗意,由此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的人品和藏身山水、超然脱俗的理想。
D.文末表现自己游兴未尽的心理感受,同时与文首“坐萃景楼望虞山,乐之”相照应,揭示此次虞山之游,是以“远望神往”为始,以“回望欲返”为结,首尾呼应而又浑然天成。

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二石中分,曰剑门,騞擘屹立,诡异殆不可状。
(2)以兹丘之胜,钱氏惘不能藏于此终焉,余与易州乃乐而不能去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太祖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曰:“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也。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太祖称善。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太祖威名日盛,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龃龉者,委曲为调护。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善长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太祖军和阳,自将击鸡笼山寨,少留兵佐善长居守。元将谍知来袭,设伏败之,太祖以为能。
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入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既复制钱法,开铁冶,定渔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吴元年九月,论平吴功,封善长宣国公。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逐命与中丞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中外。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功甚大,宜进封大国。”乃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时封公者,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与中丞刘基争法而诟,基不自安,请告归。太祖所任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皆获罪,善长事寄如故。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后坐惟庸党死。
(节选自《明史·李善长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元将谍知来袭       谍:刺探情报的人
B.为参谋,预机画预:参与
C.习法家言,策事多中策:谋划
D.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除:废除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善长“有智计”和“甚见亲信”的一组是 (  )

A.
B.
C.
D.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元璋既赞赏李善长有谋略,又称赞他面对危险形势,临危不乱,有制胜敌人的能力。
B.主帅郭子兴因为轻信传言而慢慢剥夺朱元璋的兵权,此时李善长坚定地站在朱元璋一边,从此朱元璋更加倚重李善长了。
C.太祖起事时,向李善长问天下之计,李善长认为,刘邦虽然知人善任,不喜杀人,五年成就帝业,但如果效法他的做法,就不能平定天下。
D.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李善长位居公侯之首,荣宠无双,但由于性格弱点,李善长逐渐被朱元璋厌烦,终至被杀。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自幼已矫然不群,邃经术,文力雄健。中进士第,知雍丘县,抚民如伤。县枕汴流,漕运不绝,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人莫知其故。伯雨下令纲舟无得宿境内,始犹不从,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
使者上其状,召为大宗正丞,甫至,擢左正言。时徽宗初政,纳用谠论,伯雨首击章惇,曰:“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缙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向使其计得行,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臣闻北使言,去年辽主方食,闻中国黜惇,放箸而起,称甚善者再,谓南朝错用此人。北使又问,何为只若是行遣?以此观之,不独孟子所谓‘国人皆曰可杀’,虽蛮貊之邦,莫不以为可杀也。”章八上,贬惇雷州。
伯雨居谏省半岁,所上一百八疏,大臣畏其多言,俾权给事中,密谕以少默即为真。伯雨不听,抗论愈力,且将劾曾布。布觉之,徙为度支员外郎,寻知虢州。崇宁党事作,削籍编管通州。为蔡卞所陷,与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皆南迁,独伯雨徙昌化。奸人犹未甘心,用匿名书复逮其仲子申先赴狱,妻适死于淮,报讣俱至。伯雨处之如平常,曰:“死者已矣,生者有负于朝廷,亦当从此诀。如其不然,天岂杀无辜耶!”
绍兴初,高宗诏赠伯雨直龙图阁,又加谏议大夫,采其谏章,追贬章惇、蔡卞、邢恕、黄履,明著诬宣仁事以告天下。淳熙中,赐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
[注] ①纲舟:成批运送货物的船只。②谠:正直。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任伯雨“体恤民情”和“正直敢言”的一组是 (  )

A.
B.
C.
D.

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任伯雨自幼与众不同,做雍丘县县令时,爱民如子,大力整顿漕运,使盗贼不得入其境。
B.任伯雨担任大宗正丞时,上书高宗,揭发章惇有篡位的野心,奏章上了八次,章惇被贬雷州。
C.任伯雨多次谏言,大臣很畏惧他,皇上也让他少谏或不谏,伯雨不听,后因党事被革职。
D.任伯雨对朝廷忠心耿耿,子捕妻逝,但他处之如常。高宗诏赠他为龙图阁,加赠谏议大夫。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