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各题:为正确显示K地的地形起伏,沿图中MN、PQ线作地形剖面图,表示K点位置的正确组合是( )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
旅游通过爬山涉水,求真求质。沿AB.CD.MN、PQ四条登山路线中到达K点,最符合“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悠然意境的线路是 ( )
A.MK或NK B.PK或OK
C.AK或BK D.CK或DK
读某农场土地利用图和年收入构成表,回答题。
关于该农业地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临近公路、便于运输 | B.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 |
C.该农场可能为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 | D.农业生产灵活适应市场 |
如下图所示,北方某村春夏生产粮食,秋冬利用塑料大棚生产蔬菜,同时开办了养猪场。读图回答题。利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可以改善()
A.光照条件 | B.土壤条件 | C.降水条件 | D.热量条件 |
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的环境与自然状态相比()
A.光照太强 | B.热量不足 | C.日温差较小 | D.年温差较大 |
下图为甲、乙、丙三个地区牛奶生产和销售模式的变化图。据此回答题。阶段I的牛奶生产基地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水源状况 | B.科学技术 | C.市场需求 | D.草场分布 |
发展到阶段Ⅱ以后,乙、丙两地区的牛奶完全由甲地区输入,其主要原因是
①乙、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造成地价上涨
②甲地区的牛奶生产成本较低,市场竞争力强
③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④乙、丙两地气候变化导致草场退化和牛奶产量降低
A.① ② | B.② ③ | C.③ ④ | D.① ④ |
读我国甲、乙两区域略图,回答题。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
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
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
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A、B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①多山的地形 ②干旱的气候 ③对外联系不便 ④生产方式落后 ⑤水资源短缺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读我国东部冬小麦种植区内收获期等值线图,完成题。关于我国冬小麦最主要产区及其作物熟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陕甘宁地区 一年一熟 | B.冀鲁豫地区 两年三熟 |
C.云贵川地区 一年两熟 | D.鄂湘赣地区 一年三熟 |
导致R地和Q地等值线延伸方向不同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纬度和地形 | B.纬度和距海远近 |
C.地形和季风环流 | D.距海远近和季风环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