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旧报纸和网络资源是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
阅读1921年《申报》和2009年“凤凰网”资讯频道中洋务运动专刊的节选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3年3月24日 《申报》
李鸿章被称为“国家柱石”知识分子寄予厚望
1873年3月6日《申报》新造轮船往来大沽天津 不知普通民众可享现代化
1873年1月16日《申报》
招商局开局 现在招商银行属旗下
1875年2月13日《万国公报》
大沽炮台演炮伤人 军医督造强人所难
1874年12月26日《万国公报》
李鸿章开办磁州矿 破坏风水被终止
1872年11月28日《申报》
营业铁路开通 妓馆姨娘争尝鲜
1894年8月《万国公报》
西人为中国出谋划策 介绍如何发展股份制
1872年11月26日《申报》
澳洲建博物馆 国人羡慕嫉妒恨
1875年2月27日《万国公报》
同文馆学生待遇好 落魄文人骂名学西学
凤凰资讯
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
现代化既然意味着由封闭到开放的变革,它就包含着新的交易与发展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信奉“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的。洋务运动对观念意识的冲击与变革,首先便表现在变易观念上。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外关系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人面临着一场亘古未有的“大变局”,这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们的共识,所谓:“方今中外之势,古今之变局也。”(薛福成《庸庵文外编》)他们认为,中国历史自开辟以来,经历了由“鸿荒之天下,一变为文明之天下”,再由“封建之天下,一变为郡县之天下”,而此时,又由“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而这最新的变化,是数千年来的大变局(薛福成《庸庵文外编》),“盖天运使然”,在这一大变局中,洋人的“船坚炮利”“争夺奇巧”,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洋务派主张因时变通,采取顺应世变的办法,他们认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不能闭门不纳,束手而不向”(《曾纪泽遗集》,日记)。
材料二 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文物制度为使命,巡访于欧美各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金银铸造和制铁所……大久保归国后就任了内务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场,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植民业的政策。
——(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三 (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校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专家在日本人监督下从1875年的五六百人,上涨到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二十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根据材料一提取《申报》、“凤凰资讯”网中有关洋务运动的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情况,并指出明治时代的西化给日本带来的重要影响。
(2008年10月广东省中山一中高三第2次统测27题)阅读下列材料。
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中“第二次失败”和“‘自强’运动”分别指什么?
(2)材料中有“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观点,请结合中国近代前期的史实加以说明。
(3)你是否同意作者“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山东省乳山市0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35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藩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该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据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中的欧洲“古学复兴”指的是什么?
(2)战国的“思想自由”状况在汉、宋明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梁启超所“据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里先后出现了哪些新思潮?
(4)欧洲的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以及梁启超所处的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
(湖北黄冈中学2009届高三9月32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外国留学.
材料二中国近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
阶段 |
留学方向和群体 |
人数 |
留学生代表 |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拓荒阶段 |
留美幼童学生群 |
1872年起4批共120人 |
唐绍仪、詹天佑等 |
福州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群 |
1877年起4次共80余人 |
严复、马建忠等 |
|
甲午战争到民初: 觉醒、救亡、革命阶段 |
涌向日本的留学群 |
推算当在22 000人以上 |
宋教仁、蒋介石、鲁迅、陈独秀等 |
留学欧美学生群 |
到辛亥革命前至少在600人左右 |
孙中山、蔡元培、竺可桢等 |
|
民初到20世纪 20年代末: 自由发展阶段 |
留美学生群 |
推算人数达5 362人 |
茅以升、闻一多、梁思成等 |
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群 |
共计有1 700名以上 |
周恩来、聂荣臻、邓小平等 |
|
留苏的政治家群 |
总计在1 600人左右 |
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等 |
|
留日学生群 |
当在20 000人以上 |
郭沫若、苏步青、李大钊等 |
|
留欧学生群 |
当在5 000以上 |
徐悲鸿、李四光、朱德等 |
——据周棉著《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评价这一改革。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留学生留学的主要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留学活动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留学方向有什么新动向?出现这种新的动向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12分)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列举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在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4分)
(2)联系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4分)
(3)扼要归纳导致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2分)
(4)你认为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的优秀文明成果?(2分)
(杭州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高考科目质检)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有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在斯密看来,市场的自由竞争实现了社会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引导着人们实现着个人利益,也增进着国家的财富,这是现行社会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是个人财富与国民财富增长的动力。就生产形式而言,自由竞争并不会带来生产的无序化,相反,在市场的自由调节下,社会在朝廷均衡的生产,实现自然的和谐与有序。斯密坚定地认为,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了,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才能激活起“经济人”天生具有的一种创造欲望和创新能力。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5-1936年)和其他著作中认为:投资对利率变动与未来收益的预期反应灵敏,是决定经济活动水平的动态因素。这就表明政府采取谨慎而适当的行动是能够恢复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改变税收政策和公共支出,政府就能直接影响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量;通过金融倾向政策以控制利率,政府就间接影响投资的水平。
―――摘自《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凯恩斯经济学》
材料三:新的形势已经向传统的经济学派如凯恩斯主义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批新的经济学理论和流派应运而生。现代货币学派、供给学派、新凯恩斯学派和现代制度主义是纷繁复杂的诸多经济流派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派别。
……
所谓供给学派,是和凯恩斯的合理需求理论相对立的,是强调经济结构中供给方面的重要性,并从中寻求对策的理论。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的主要特征及基本主张。
(2)简述马克思发展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的表现。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与亚当·斯密相比较有什么不同?分析凯恩斯经济思想的实质及这种经济思想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的影响。
(4)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为什么会受到严峻的挑战?根据材料三概括供给学派的经济思想与凯恩斯的不同之处。